摘要:目的分析AVE-763測定尿液有形成分中紅細胞和白細胞的影響因素。方法采用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與人工鏡檢共分析了952例住院患者的尿液標本。結(jié)果952例受檢尿液中,AVE-763檢測紅細胞陽性153例,人工鏡檢法檢測出異常為101例,符合率66.0%;AVE-763檢測白細胞陽性91例,人工鏡檢法檢測出異常為72例,符合率為79.1%。結(jié)論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在檢測尿液紅細胞和白細胞時,尿液中的結(jié)晶、上皮細胞的細胞核、酵母菌樣菌、一些變形的白細胞對紅細胞檢測結(jié)果的干擾很大,而草酸鹽結(jié)晶、小圓上皮細胞、滴蟲以及一部分紅細胞對檢測白細胞產(chǎn)生干擾,從而引起儀器檢測假陽性和假陰性。分析得出AVE-763的儀器識別功能不能完全替代人工分析,必須經(jīng)過鏡檢審核,才能提高檢測結(jié)果的準確性,避免造成假陽性和假陰性。
關鍵詞: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鏡檢;紅細胞;白細胞
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原理是通過顯微鏡對流動計數(shù)池中尿液的有形成分的顯微放大,由主機控制攝像同步裝置對分布在視野內(nèi)的樣品攝取多幅圖像進行分析處理,采用機器視覺技術,針對不同性質(zhì)的樣品通過低倍鏡掃描陰性過篩,低倍鏡目標定位和高倍鏡跟蹤識別對樣品中的有形成分進行分析。該儀器具有操作簡便、自動化程度高、檢出率高等優(yōu)點,并且較好地解決了尿沉渣難以標準化的問題,但也存在一些干擾因素[1]。本文采用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和鏡檢法共分析了952例住院患者的尿液標本,探討使用該儀器測定紅細胞和白細胞的主要干擾因素,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1.1儀器及試劑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配套試劑(湖南愛威公司)。
1.1.2標本來源隨機收集我院住院患者清潔中段尿952份。
1.2方法用一次性塑料尿杯隨機收集住院患者清潔中段尿,充分混勻后倒入20ml的專用試管中,嚴格按照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操作方法進行尿液分析,所有標本均在取樣后2h內(nèi)完成檢測。
2結(jié)果
2.1紅細胞測定結(jié)果
2.1.1 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檢測檢出陽性153例,陽性率16.1%。
2.1.2 人工鏡檢檢出陽性101例,陽性率10.6%。
2.2白細胞測定結(jié)果
2.2.1 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檢測檢出陽性91例,陽性率9.6%。
2.2.2人工鏡檢檢出陽性72例,陽性率7.6%。
3討論
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和人工鏡檢紅細胞不符合的52例標本中,20份是有結(jié)晶引起;13份是由上皮細胞的細胞核引起;9份是由變形的白細胞引起;6份由酵母菌引起;4份由大量細菌引起。一些結(jié)晶的形狀和紅細胞的形狀非常相似,像尿酸鹽結(jié)晶,草酸鈣結(jié)晶。而上皮細胞的細胞核的形態(tài)大小也和紅細胞極為相似,酵母菌的形態(tài)大小也和紅細胞類似,但是真菌孢子及酵母菌多無色、折光性強,邊緣厚且常連成串,大小不一,有時可見出芽[2]。一些變形的白細胞大小也和紅細胞大小差不多,從而導致儀器分析時誤認從而引起假陽性和假陰性。
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和人工鏡檢紅細胞不符合的19例標本中,經(jīng)鏡檢確認8份由小圓細胞引起;5份是有草酸鹽結(jié)晶引起; 4份是有紅細胞引起;2份由滴蟲引起。小圓上皮細胞和滴蟲與白細胞相似,一些紅細胞也和白細胞差不多,而草酸鹽結(jié)晶具有較強的散光強度,從而導致儀器分析時誤認。
近些年,臨床檢驗基本已進入儀器檢測時代,通過顯微鏡人工鏡檢的傳統(tǒng)手工時代已逐步被取代[3,4]。自動化儀器分析法只能起到初步篩查作用,尿液沉渣顯微鏡檢查是尿液分析中不可缺少的檢查手段,標準化的顯微鏡檢查仍然是尿液沉渣分析的金標準,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5]。
綜上所述,雖然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有很多優(yōu)點,但尿液有形成分復雜,所以儀器根本就不可能完全代替人工鏡檢,故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對一些陽性標本進行人工審核鏡檢復查,避免出現(xiàn)一些有形成分的假陽性和假陰性,再發(fā)報告,以確保提高尿液沉渣檢測的質(zhì)量保證。
參考文獻:
[1]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儀器說明書.
[2]魏明竟,臨床檢驗學[M].第一版.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89,8.
[3]張湘琦,蘭愛純,唐和林,等.臨床尿常規(guī)檢驗的影響因素探討[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0,7(16):1757.
[4]李穎.尿液分析儀不能取代手工檢驗[J].海南醫(yī)學,2008,19(1):122.
[5]張浩,石淑春.尿液沉渣顯微鏡檢查的重要性[J].赤峰學院學報,2008(10).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