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埃索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Hp)陽性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十二指腸患者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給予埃索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治療,對照組給予奧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治療,并比較兩組療效。結果觀察組腹痛消失時間明顯快于對照組,Hp根除率和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大于對照組,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結論埃索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治療Hp陽性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幽門螺桿菌;十二指腸潰瘍;埃索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療效
十二指腸潰瘍是消化內科的常見病,其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有密切觀察。在消化性潰瘍患者的治療中根除Hp可顯著提高潰瘍的治愈率,降低復發(fā)率。以質子泵抑制劑(PPI)為主并聯(lián)合應用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的三聯(lián)療法是臨床中根除Hp的一線治療方案,但是臨床中PPI藥物較多,本文就埃索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治療Hp陽性十二指腸患者的臨床應用進行觀察,并探討其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十二指腸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經(jīng)胃鏡檢查確診,且均應用快速尿素酶試驗判定Hp陽性,且所有患者在納入研究前2w內均未使用過質子泵抑制劑、H2受體拮抗劑以及抗生素等抗消化性潰瘍藥物,并排除伴有幽門梗阻、消化道出血以及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害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29~66歲,平均年齡35.7歲,潰瘍個數(shù):1個24例,2個6例,潰瘍直徑0.6~3.3cm,平均直徑2.43cm;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7~68歲,平均年齡36.2歲,潰瘍個數(shù):1個22例,2個8例,潰瘍直徑0.5~3.0cm,平均直徑2.29cm。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潰瘍個數(shù)以及潰瘍大小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應用藥物觀察組給予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療,對照組給予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療。藥物提供:埃索美拉唑:生產(chǎn)廠家: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080032;奧美拉唑:生產(chǎn)廠家: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50086;阿莫西林:生產(chǎn)廠家:沈陽藥液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1023908;克拉霉素:生產(chǎn)廠家:浙江亞太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8223。
1.2.2具體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阿莫西林1.0g和克拉霉素0.5g,分早晚2次餐后服用,觀察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埃索美拉唑20mg,2次/d,并囑患者于清晨和睡前空腹服用;對照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奧美拉唑20mg,2次/d,同樣囑患者于每天清晨和睡前空腹服用。兩組患者均連續(xù)給藥2w。
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腹痛消失時間、Hp根除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等進行觀察比較。其中腹痛消失的判定標準為無疼痛或輕微疼痛,但不影響正常工作;Hp根除的判定標準為在治療后的1個月對患者行胃鏡檢查,并行快速尿素酶試驗和病理組織學檢查,兩項結果均為陰性,判定Hp根除。
1.4療效判定標準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胃鏡下見潰瘍完全愈合;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胃鏡下見潰瘍基本愈合,但還伴有炎癥;有效:癥狀有所減輕,潰瘍縮小50%以上;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甚至加重,潰瘍縮小不到50%,并以治愈、顯效計算顯效率,以治愈、顯效和有效計算總有效率。
1.5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6.0統(tǒng)計分析資料,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應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應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腹痛消失時間的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腹痛消失時間分別為(3.43±1.24)d、(6.13±1.62)d,兩組比較,觀察組腹痛消失時間明顯快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Hp根除率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Hp根除率分別為90.0%(27/30)、70.0%(21/30),兩組比較,觀察組Hp根除率明顯大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療效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3.3%、76.7%,兩組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大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4不良反應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僅2例患者出現(xiàn)了輕微腹瀉的不良反應,但均不影響治療,且均可自行緩解。
3討論
十二指腸潰瘍是指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十二指腸黏膜層和肌層的缺損,其發(fā)病原因主要包括胃酸分泌過多、十二指腸黏膜防御機制減弱以及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等,其中Hp感染與十二指腸潰瘍發(fā)病存在密切關系,Hp是一種彎曲的螺旋桿菌,其可穿透黏液層在胃上皮細胞表面定居,具有對十二指腸上皮細胞有破壞作用的因子,導致十二指腸潰瘍基本的發(fā)病,且Hp感染也是臨床公認的與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和胃癌等消化疾病有關的最主要的獨立致病因素[1]。
質子泵抑制劑(PPI)是目前治療消化性潰瘍最先進的一類藥物,可高效快速的抑制胃酸分泌,清除Hp,從而達到治愈潰瘍的目的。PPI作用于H+-K+-ATP酶,使其失去活性,從而導致壁細胞內的H+不能轉移至胃腔中,抑制胃酸分泌。
PPI+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是目前標準三聯(lián)療法用藥,且具有Hp根除率高、療程短、不良反應少、患者依從性高的特點[2]。其中阿莫西林為β內酰胺類藥物,可影響細菌的細胞壁合成,而克拉霉素為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可影響細菌蛋白的合成,而PPI的臨床用藥很多,包括以奧美拉唑為代表的第一代PPI、以蘭索拉唑為代表的第二代PPI以及以埃索美拉唑為代表的新一代PPI。其中埃索美拉唑是奧美拉唑的左旋異構體,同時也是第一個單一光學異構體的PPI[3],相比以往的PPI其在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方面存在顯著優(yōu)勢,臨床有研究顯示,埃索美拉唑口服吸收比奧美拉唑快,因此可更快的緩解癥狀[4],且埃索美拉唑的抑酸作用比奧美拉唑強60%,是迄今為止抑酸能力最強的PPI[5]。同時從本組資料結果也可看出,給予埃索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治療的觀察組其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明顯快于給予奧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治療的對照組,Hp根除率(90.0%)明顯大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93.3%)也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所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完全符合Hp根除最理性的方案中必須達到的目標,包括:①根除率不低于90.0%;②療程短,癥狀消失快;③無明顯不良反應,患者的依從性好[6]。
總之,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的三聯(lián)療法治療Hp陽性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療效顯著,可快速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且Hp根除率高,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是同時值得一提是,由于目前治療Hp感染抗菌方案的廣泛應用,臨床出現(xiàn)了與抗生素有關的耐藥性問題[7],因此在臨床的治療中,臨床醫(yī)生應合理進行抗生素的應用,以減少耐藥菌株的出現(xiàn),從而更好的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田雨,王蔚虹,胡伏蓮.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共識意見[J].中國醫(yī)藥導刊, 2007,9(8):104-105.
[2]趙宏然,趙海,岳秀婕.埃索美拉唑和奧美拉唑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對比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7(6):72-73.
[3]曾湘暉.埃索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的療效觀察[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2,12(11):1851-1852.
[4]常振紅,張建強.埃索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十二指腸潰瘍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4):62-63.
[5]張軍,張振玉,陳震球,等.以埃索美拉唑為基礎的三聯(lián)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療效分析[J].臨床消化病雜志,2009,15(3):183-185.
[6]余利.埃索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十二指腸潰瘍臨床觀察[J].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2009,18(6):446-447.
[7]何慶玲,何俊,陳忠華,等.埃索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不同療程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活動期十二指腸潰瘍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0,13(16):19-20.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