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方格子的《留守女人》是從《錢絨:心比土地更荒蕪》開始的。這是一部值得去細細品讀的好書。
題記上有句錢絨說的話,錢絨說:“平江來的錢絨已經(jīng)死了?!边@話一出口就顯得蒼白無力,處在人世看不到絲毫希望。是上天殘暴無情,還是社會溫暖失衡?或許是她們自己喪失靈肉,對生活無比怨恨呢?文中可以尋找到答案。
一名只有23歲的女孩,她所面對的不是用年齡來區(qū)分的。她出生在平江,嫁到了最偏僻的瀏陽山區(qū)。說到底還是貧窮,還是家庭的根基不好?;蛟S是自己勞動得不夠嗎?丈夫常年在外打工,連父親去世,妻子生孩子都沒有回來。為了什么?答案很簡單,為了錢。為了錢就是為了生活。錢絨生小孩的時候沒有上醫(yī)院,原因是醫(yī)院的醫(yī)療費太貴承擔不起。她公公沒有化療,在她生小孩子的那天去世了,原因還是不愿意花錢去化療。寧愿選擇死,就不愿意去化療,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丈夫寧愿在它鄉(xiāng)苦苦思念,也沒有回來見父親最后一面,更沒有見見剛剛出生的孩子。
為了錢,讓這家子多么的無奈,多么的痛苦。面對現(xiàn)實的生活,親情居然不堪一擊。錢絨說:“我哭不是為了痛?!鳖D一頓,補充一句“不知道什么感覺,就覺得活著苦”。所有人都以為這個從外鄉(xiāng)嫁過來的女子怕疼,假裝嬌氣,倒是接生婆拍拍新生兒的屁股說,你娘生你可是流干淚了——誰也不知道她落淚的真正原因。接生婆的一句話道盡了人間的滄桑。
《小梅:他說我不旺夫》,《菊英妹妹:心煩的時候,恨不得掐死幾個》,《小秦:我的二姐最苦》……《留守女人》是方格子歷時三年,前后走訪十幾個省一百多戶留守家庭而創(chuàng)作的警世作品。每個故事讀來都會觸及靈魂,催人淚下。
“苦難”是《留守女人》的共同特點。在很長一個時期,中國的農(nóng)村發(fā)生具體的變故。改革開放荒廢了許多農(nóng)村,很多男人長期離開女人,很多兒女離開了父母,很多父母離開了孩子。留守在農(nóng)村的只有孤獨,悲涼,和長時間的煎熬。
在《愛琴:沒有窗簾的房間》一文里,我讀到了愛琴的悲哀。她的丈夫與別人的嫂子好上了,本來她打算找根繩子了結薄命的,是母親的一句話挽留了她?!澳愕没钪臀腋愕热??!蹦赣H一眼看到女兒的痛,母女倆抱頭痛哭。這些矛盾自然萌生,多數(shù)家庭夫妻長時間分居下破碎。
可想而知,當初他們都是相愛的。是時間和空間逼迫他們背叛了愛情。長時間沒有性伴侶,男人無法忍耐,女人一樣無法忍受。而一旦與另外一個男人或是女人發(fā)生了性關系,生活就會變得復雜起來,不再是簡單的性滿足問題。男人不會容忍女人,女人也無法容忍男人。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無法容忍的背叛。而事實上,人的心理得不到克服。無論性生活多么饑渴,也只能忍受著偷偷摸摸。
方格子的鄉(xiāng)村敘事手法和她的小說一樣精彩。語言把握自如得體,寓意深刻?!安怀耘H?,牛太苦,體力好的時候耕田,耕不動了,就殺了它吃肉,太罪過了?!狈嚼咸f,她信佛,但是她不素食。文章里這樣驚醒的語言對話有很多,人們在都市瘋狂吃牛肉,又誰會打聽這牛肉從何處來?牛肉吃得吃不得?沒有人關心牛的命運。
“神婆坐下來,攤開一塊紅布,里面有一堆拇指般大小的牛角一樣的東西,還有兩個銅錢,看不清銅錢上的字。出于對此種儀式的敬畏,我沒敢拍照,只是定定地站著看神婆如何為這個十歲男孩解除痛苦。”(《海玉:神婆,救救我的孩子》)
海玉沒有錢,只好把孩子的命托付給了神婆,希望神婆能夠救孩子。在醫(yī)療技術先進的今天,對于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來說,這根本就是一個笑話。我們國家已經(jīng)實施了農(nóng)村合作醫(yī)療制度,可如今還是有很多的留守女人交不起合作醫(yī)療費,交不起墊付的醫(yī)藥費。有些離醫(yī)院較為遠的山村,離醫(yī)院就更加遙遠了。神婆真的能夠救孩子嗎?肯定是不可能。作家方格子卻沒有拍照,她希望神婆能夠給孩子帶來希望。這種希望是對生命的敬畏,是祈禱和
祝福。
好的文字是親歷出來的,江南才女方格子的文字是用腳板丈量出來。著名作家麥家說:方格子這部作品規(guī)避了單純敘述寫鄉(xiāng)村事物貧乏帶來的困頓,而從情感情緒的深層次來揭示人性的豐沛。我想確是如此,《留守女人》多層次思考,不僅震撼心靈,喚醒親情,還給社會敲響了
警鐘。
關愛留守女人,關注留守女人,是政府和社會需要共同承擔的責任。
作者簡介:徐春林(1981.7.8—),男,江西修水人,現(xiàn)就職于江西省修水廣播電視臺,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