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壓止血帶是目前四肢骨科手術最常用的止血帶類型,1904年Cuslung首次在四肢骨折手術中應用,并收到良好止血效果,從而廣泛推廣。它的應用使得四肢手術,術中出血少,視野更清楚,從而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但是應用止血帶具有潛在風險,由此而帶來的副損傷也是時常發(fā)生,所以使用時必須對相關知識有充分的了解并持謹慎的態(tài)度。下面我將從其適用情況、適用對象、使用部位、等八方面進行探討。
1適用情況
一般有兩種情況,①在肢體血管損傷時,為急救止血而達到盡快止血的目的。②配合手術,使術野不出血而清晰、干凈、便于術者操作而暫時止血。
2適用對象
首先必須是健康肢體,慎用于非健康肢體。對于精細的手、足外科手術,止血帶的使用是必要的。但對于骨科的一些手術,止血帶是多余的,甚至是危險的。如患肢有感染的病灶、惡性腫瘤、周圍血管炎癥性疾病,可用止血帶,但不應驅血,以防止感染擴散或瘤細胞轉移;對于動脈血栓形成、血栓性脈管炎及斷指再植患者,應禁用止血帶[1]。但也有一些專家學者對于四肢手術中止血帶的應用存在爭議,有研究認為在膝關節(jié)置換中,使用止血帶并不能減少輸血量,還發(fā)現使用止血帶與術后切口延遲愈合及感染關系密切[2]。有的學者還發(fā)現,對于踝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術中應用止血帶后明顯增加了術后腫脹和疼痛[3]。所以,對于四肢骨科手術,術中可能出血較多者,且影響操作時應及時使用止血帶,但應盡可能縮短使用時間。對于一些使用上有爭議的手術,應根據情況,謹慎使用。
3使用部位
一般都將止血帶綁于手術部位上端,距手術部位至少10~15 cm,以利于無菌操作。而上肢手術一般選擇在上臂上1/3處,下肢一般置于大腿中部或上部。但也有一些學者提出,手部及足部手術時,可將止血帶安放于小腿及前臂,但襯墊必須充分。有點的研究認為,前臂和上臂對氣壓止血帶耐受程度相同。Finsen等的研究發(fā)現氣壓止血帶放置踝部較放置于小腿后引起的不適感輕,且不會增加神經損傷率[4]。但需注意,①襯墊必須充分,②不能影響術者操作及消毒。
4術前準備
①術前檢查,查看氣囊是否漏氣,能否維持壓力。②皮膚消毒時,應避免任何消毒液流入止血帶下,以免引起化學性灼傷。③襯墊的使用,必須平整,使用至少2層以上的外科絨棉。④止血帶儀器的日常維護,定期檢查并登記。在許多止血帶損傷中,事后檢查都發(fā)現壓力表不準確,造成使用時壓力過高。
5使用壓力
止血帶所需的壓力不能過高,但也不能過低。壓力過高可使應用止血帶部位受到過度擠壓,至使神經失用或軸突斷裂,一般可自行恢復,如壓力過高即使應用時間不長同樣也可造成神經麻痹。如止血帶氣壓不足,可致肢體被動性充血,神經內血性滲出,造成神經內壓力過高,使神經喪失傳導功能。
但止血帶加壓所需的精確壓力尚不確定,應依據患者年齡、血壓以及肢體的周徑來確定。大部分觀點主要是參照收縮壓來確定實際壓力大小,如上肢高于收縮壓50~100mmHg,或200~250 mmHg的壓力;下肢則為收縮期血壓的2倍,或250~350 mmHg.對于肢體粗壯者應使用大號袖帶而非增加壓力200~250 mmHg[5]。有的學者提出以肢體周徑作為確定壓力的參考依據,趙永錦報道對100例未成年患者擇期行下肢手術使用氣壓止血帶,認為當周徑≤50 cm者,以肢體周徑(cm)作為個體充氣壓;對下肢周徑>50 cm者,充氣壓為50 KPa[6]。也有的根據測得下肢動脈壓力值來來確定使用壓力。
止血帶在加壓時往往會向遠端滑動,止血帶加壓要足夠快,以防止動脈阻斷前使淺靜脈充血。釋放時,則要緩慢,至少3~5 min,以防出現不良反應。
6袖帶寬度
其實止血帶的壓力還和所用袖帶的寬度密切相關。根據Crenshaw等的研究,充氣壓力較低時,寬的止血帶比窄的止血帶更為有效。當止血帶寬度超過5 cm時,阻斷血流需要的壓力明顯減少,當超過10 cm時,阻斷血流壓力接近動脈壓,如繼續(xù)增加止血帶寬度,止血所需壓力變化不大。因此,止血帶的最佳寬度為10~15 cm。上肢至少為10 cm,下肢至少為15 cm。在此寬度下,上肢最佳止血壓力為動脈壓+50 mmHg,下肢至少為動脈壓+80 mmHg,考慮肢體的粗細程度差異,在此基礎上可有小幅度的調整[7]。
7驅血方式
運用橡皮驅血帶或彈力繃帶驅血,驅血時應從指尖或足趾開始,至止血帶下2.5~5 cm處,如驅血距離不夠,則可出現驅血不徹底,術中術野出血而影響手術操作。驅血時,應先抬高患肢,至少高于心臟平面。
8使用時間
對于止血帶應用的安全時限,可視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和肢體血供情況而定,通常情況下,50歲以下健康成人,上肢不超過1 h;下肢不超過1.5 h。有的觀點為:止血帶時間不應超過2 h,其可能只針對下肢。有的觀點指出:使用止血帶超過1.5~2 h,由于缺血可造成神經干損傷[8]。
對于第2次使用的時限,目前并沒有嚴格要求,但應比第一次應用時間短,在放松止血帶時,須將傷口用紗布填塞壓緊,同時將肢體抬高60°,10~15 min后再行驅血充氣。研究表明,對于長時間使用止血帶的肢體,其組織改變至少需要40 min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而我們一般給予10~15 min的放氣與充氣間歇對肢體組織循環(huán)與代謝的恢復,顯然是不夠的,且易造成組織損傷。而止血帶應用時間過長,致神經組織長時間缺血,可使神經傳導功能喪失,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就是盡快完成手術,縮短止血帶使用時間。
綜上所述,氣壓止血帶的應用為我們臨床手術帶來很大方便,但它所帶來的不良反應及副損傷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同時目前對使用壓力及使用時間等問題尚未有完全統(tǒng)一標準及個體化快捷計算方式,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
參考文獻:
[1]陳燕珠,莊春柳,等.骨科手術中電動氣壓止血帶和驅血帶的聯合應用[J].現代醫(yī)院,2007,7(6):35-36.
[2]Smith TO,Hing CB.Is a tourniquet beneficial in total knee replacement surgery 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J].Knee,2010,17(2):141-147.
[3]Konrad G,Markmiller M,Lenich A,et al.Tourniquets may increase postoperative swelling and pain after internal fixation of ankle fractures[J].Clin Orthop,2005,433:189-194
[4]Finsen V,Kasseth AM.Tourniquets in forefoot surgery:less pain when placed at the ankle[J].J Bone Joint Surg Br;1997,79(1):99-101
[5]S.Terry Canale james H.Beaty 坎貝爾骨科學[M].1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9:1789.
[6]趙永錦,徐桂娟.下肢手術應用氣囊止血帶止血充氣壓力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刊,2008,10(9):1455-1456.
[7]葛寶豐,盧世壁.骨科手術學[M].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9:1250.
[8]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4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1925.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