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胃炎合劑配合隔物灸法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7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予胃炎合劑配合隔物灸治療,對照組采用雷貝拉唑及嗎丁啉治療。結果 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且無不良反應。結論 胃炎合劑合隔物灸治療慢性胃炎脾胃虛弱(脾胃虛寒)證療效確切,為治療慢性胃炎開辟了新途徑。
關鍵詞:慢性胃炎;胃炎合劑;隔物灸法
慢性胃炎是由各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1],其發(fā)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該病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一直困擾廣大患者,迄今現(xiàn)代醫(yī)學尚缺乏特效的治療方法。作為中醫(yī)藥治療的優(yōu)勢病種之一,2011年本院干部脾胃科成立了慢性胃炎專病,采用中藥胃炎合劑加減辯證治療;現(xiàn)選擇脾胃虛寒證患者70例,運用胃炎合劑配合隔物灸法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70例慢性胃炎患者為2012年9月~2013年9月本院脾胃科門診和住院患者,根據(jù)就診順序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6例,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齡23~70歲,平均43.2歲;病程4個月~12年,平均2.6年。對照組34例,男性13例,女性21例;年齡25~72歲,平均41.6歲;病程5個月~13年,平均2.5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06年\"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全部病例均經(jīng)胃鏡及病理確診為慢性胃炎。中醫(yī)辨證分型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脾胃虛寒型診斷標準:胃痛綿綿,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喜溫喜按,泛吐清水,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多溏,舌質(zhì)淡,脈沉細。
1.3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辨證標準;②經(jīng)患者或受委托人填寫知情同意書,同意接受本方法檢查和治療者納入。
1.4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不能按規(guī)定服藥或在治療過程中加用其他治療方法,無法判定療效或資料不全者;③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④對本藥過敏者;⑤合并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肝腎、造血系統(tǒng)嚴重疾病及精神病者。
1.5方法
1.5.1治療組 ①胃炎合劑口服。方藥組成:茯苓15 g,炒白術10 g,建神曲12g,公英12 g,莪術10 g,枳殼10 g,甘松8 g,白及12 g,海螵蛸15 g,紫蘇梗12 g,焦山楂12 g,高良姜10 g,香附10 g。1劑/d,水煎分2次溫服,療程4 w。②隔物灸取中脘穴隔物灸熱磁理療貼(山東濟南漢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每天早餐后1 h服用中藥后,予隔物灸熱磁理療貼外敷中脘穴,外敷24 h后去除,如患者感覺過熱,加用控溫貼。
1.5.2對照組 口服雷貝拉唑(江蘇豪森藥業(yè)股份公司,批號:120607)20 mg,1次/d,晨起空腹;嗎叮啉(西安楊森制藥公司,批號:120306238)10 mg,3次/d,飯前30 min,療程4 w。兩組治療期間均禁食刺激性食物,停服其它與胃病有關的藥物。
1.6觀察指標
1.6.1癥狀指標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慢性胃炎癥狀分級量化標準制定,分別于服藥前、服藥后記錄上腹痛、泛酸、噯氣、飽脹、納呆、嘈雜、吐清水、惡心等主要癥狀及舌脈變化評分,輕癥1分,中癥2分,重癥3分。分別合計以判定療效。
1.6.2鏡下及組織學指標 治療前及療程結束后記錄檢查結果,比較治療前后鏡下胃黏膜花斑、蒼白、顯露、充血、糜爛、膽汁反流等變化情況以及組織學胃黏膜慢性炎癥、萎縮、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活動性變化情況。
1.6.3不良反應 治療過程中如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需記錄。
1.7療效標準
1.7.1證候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臨床痊愈:患者證候積分減分率≥95%,體征、臨床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顯效:患者證候積分減分率≥70%,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有效:患者證候積分減分率≥30%,臨床癥狀、體征均有改善;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改善,證候積分減分率<30%。減分率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1.7.2胃鏡下及組織學指標 臨床痊愈:活檢組織病理炎癥、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復?;蛳?;胃鏡復查胃黏膜活動性炎癥消失,慢性炎癥好轉(zhuǎn)達輕度。顯效:活檢組織病理炎癥、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好轉(zhuǎn)達2個級度以上;胃黏膜急性炎癥基本消失,慢性炎癥好轉(zhuǎn)。有效:活檢組織病理炎癥減輕1個級度以上,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減輕;胃鏡復查黏膜病變范圍縮小1/2以上。無效:達不到上述有效標準或惡化者。
1.7.3綜合療效標準 以癥狀療效和鏡下及組織學療效綜合判定。
1.8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綜合療效比較,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2.3兩組患者鏡下及組織學療效比較,見表3。
2.4不良反應 治療組在治療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不良反應;對照組在服藥過程中出現(xiàn)3例腹瀉,1例皮疹,對癥治療后緩解。
3討論
慢性胃炎屬中醫(yī)\"胃腕痛\"、\"痞滿\"等范疇。病位在胃,與肝脾小腸密切相關,病機以脾胃虛弱為本,常因外邪、飲食失調(diào)、情志內(nèi)傷、勞累等因素誘發(fā)。胃為六腑之中心,以降為順,以通為和,胃失和降,氣機郁滯,不通則痛。治療以和胃止痛、益氣健脾為原則[5]。胃炎合劑以枳殼、蘇梗理氣和胃止痛;茯苓、炒白術健脾益胃;白芨消腫生肌,抑酸護膜;甘松:味辛、甘、溫,理氣止痛,醒脾健胃解郁,為脾胃病要藥;莪術化瘀消痞,健胃止痛,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環(huán),促進胃黏膜修復;海螵蛸止血制酸止痛;蒲公英清熱解毒,健胃消痞;建曲、焦山楂助消化,除痞滿。香附行氣解郁止痛;高良姜溫胃散寒,消食止痛,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噯氣吞酸,為治療脾胃虛寒之要藥;諸藥共用,共奏健脾理氣,溫胃止痛之效。熱磁理療貼貼膏平均溫度恒定在53℃,通過熱療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血液循環(huán),防止組織缺氧,緩解局部器官、組織的疼痛,具有祛風散寒、舒筋活血、消腫止痛及治療因受風寒引起的各部位疼痛;中脘穴為胃經(jīng)的募穴,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為消化疾病治療要穴,通過對中脘穴的隔物灸熱磁理療貼的治療,能改善患者的消化系統(tǒng)的多種癥狀[6]。
總之中藥與熱磁理療貼并用,從治療結果看能迅速改善臨床癥狀,綜合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因此我們要充分發(fā)揮中醫(yī)藥優(yōu)勢,為治療慢性胃炎開辟新途徑。
參考文獻:
[1]西醫(yī)內(nèi)科學慢性胃炎[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36.
[2]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7,27(1):45-50.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5-129.
[5]何嘉侖,唐洪梅.自熱式理療貼的研究進展[J].今日藥學,2010,11(20)5-7.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