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CST-100“太空的士”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他們已經選定了波音和太空探索技術這兩家公司作為載人航天運輸工具,在未來幾年中,這兩家公司將負責運送航天員來往國際空間站。NASA管理層人士查爾斯·波頓在肯尼迪太空中心宣布了獲勝者名單。
對NASA來說,重建從美國本土運載美國人到國際空間站的能力需要大量工作,而這個決定又將總體計劃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希望不再依賴俄羅斯
自從2011年NASA的航天飛機退役后,美國宇航員就一直乘坐俄羅斯的火箭,而每個座位的最新標價達到了7100萬美元,NASA每年至少有4位宇航員搭載俄羅斯“聯盟”號前往國際空間站。
選定波音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將結束NASA對俄羅斯運送航天員到太空站的依賴。此輪競爭結束,NASA會向波音支付42億美元,向太空探索技術支付26億美元。
波音作為競爭者中的資深成員,會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太空中心組裝載人太空艙。2014年9月初,波音CST-100“太空的士”剛剛通過NASA一項極為嚴格的測試,波音在所有的技術節(jié)點上,都達到較高的完成度,尤其是在貨物與乘員載重量模塊的完成度上,分別達到了96%和85%,體現了波音公司設計的成熟度。其他突出的特征,如可重復利用10次、無縫一體結構和無線網絡環(huán)境等,也為其在競爭中加分不少。
以加利福尼亞為基地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2010年已經將太空飛行器發(fā)射入軌并成功收回。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龍”飛船在2012年也完成了第一次向太空站運送補給的任務。
但是,當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為其提供的運載貨物能力感到驕傲時,NASA商用項目經理蓋略特·雷斯曼卻在新一輪資助競爭結束后說:“資助私人公司并不是為了讓他們只帶點T恤、食物和水,而是希望他們將人帶入太空?!?/p>
“龍”飛船已經被增強設計成可運載7名宇航員的升級版“龍2”號了。但何時能達到載人航天的苛刻條件,到目前還不得而知。
空間站將交給私人公司運行
過去兩年中,在NASA的合約下,商用成員項目緊隨已經成功的補給貨物運輸項目在穩(wěn)步推進。除了波音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科羅拉多洲的塞拉·內華達公司也在一直推進迷你航天飛機的制造。今年以來,NASA向這三家私人公司注入了數百億的資金,以激勵其快速發(fā)展。
除了上述三家獲得大量政府資助的公司外,弗吉尼亞州軌道科學公司也制造出了無人操控的太空貨運飛船。
此外,位于華盛頓州的亞馬遜創(chuàng)始人杰夫·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公司,在前一輪競爭中獲得了NASA的資助,然后宣布可能繼續(xù)獨立工作而非使用政府資助。這家公司幾乎沒有向外界透露任何的細節(jié)、進展和目的。
NASA商用成員項目的計劃目標在于,通過幾年的努力,讓NASA可以放心地將太空站交給私人公司運營,轉而集中精力使宇航員進入真正的外太空,比如小行星或火星等。
期待太空游商業(yè)活動
美國航天飛機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服役,幫助人們從事多種科學研究活動,其中包括發(fā)送和修理航天器、運送國際空間站組件和物資以及搭載科學家在失重環(huán)境下進行科學實驗等。
然而,由于“挑戰(zhàn)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兩架航天飛機分別在1986年和2003年發(fā)生意外,美國政府決定縮短航天飛機的服役期,在2011年協助完成國際空間站組建后,航天飛機從此停飛。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創(chuàng)始人埃隆·馬斯克說:“NASA對我們的信任讓我們深感榮幸,這是一個漫長旅程中的關鍵一步,這個旅程將最終帶我們去往各個星球,并使人類能夠在多個行星上居住。”
NASA商用項目負責人凱茜·洛伊德斯說,除了飛行測試,合同將包括2-6次飛行任務。根據合同約定,簽約公司對它們的運輸工具享有所有權,并可以向NASA以外的客戶出售搭乘權,包括私人游客。
在波音公司通過9月初的測試后,前“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機長、現波音商業(yè)載人項目“乘員與任務操作”主管克里斯·弗格森對媒體說:“人類正一步步走向真正的商業(yè)化太空產業(yè)。作為企業(yè),我們必須開始考慮,除了NASA,自己還有哪些潛在客戶?他們有怎樣的需求?未來的載人艙又該如何滿足這些需求?”
(本文摘自新華網,由于作者聯系方式不詳,請相關作者與本刊聯系,以便奉寄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