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雙環(huán)醇片聯(lián)合水飛薊賓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療效。方法 將116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9例)予綜合治療基礎上加用雙環(huán)醇片、水飛薊賓治療;對照組(57例)予綜合治療基礎上加用水飛薊賓治療。兩組療程均為8w。結果 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1.4%與59.6%,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雙環(huán)醇片聯(lián)合水飛薊賓較單劑應用水飛薊賓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更有效。
關鍵詞:雙環(huán)醇片;水飛薊賓;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FLD)是指除外飲酒和其他明確的肝損害因素所致的,以彌漫性肝細胞大泡性脂肪變?yōu)橹饕卣鞯呐R床病理綜合征[1]。按其疾病發(fā)展過程,可分為單純性脂肪性肝病、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等四個階段[2]。筆者自2011年5月~2014年2月采用雙環(huán)醇片聯(lián)合水飛薊賓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療效較為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16例NAFLD患者為本院2011年5月~2014年2月門診就醫(yī)患者,入選病例診斷符合NAFLD相關診斷標準[3],按簡單隨機方法將上述患者分成兩組,治療組59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13例,平均年齡為(42.1±10.5)歲;對照組57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12例,平均年齡為(41.9±10.1)歲。11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納差,肝區(qū)不適感,經(jīng)彩超均診斷為脂肪肝,排除肝外梗阻及病毒性肝炎。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情程度等各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日??刂骑嬍?、改變生活方式基礎上,予水飛薊賓70mg口服,3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雙環(huán)醇片25mg口服,3次/d。兩組治療均為8w。
1.3臨床療效標準: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肝臟B超基本恢復正常,脂肪肝特征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TC下降20%或TG下降40%;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肝臟B超明顯好轉(zhuǎn),肝功能恢復正常標準,TC下降10%~20%,TG下降20%~4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有所好轉(zhuǎn),肝功能恢復正常標準,和(或)TC下降10%~20%,TG下降20%~40%;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4]。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81.4%,對照組總有效率59.6%,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藥物不良反應 治療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8%,與對照組的5.3%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NAFLD是常見的慢性肝病,目前認為NAFLD可發(fā)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而導致一系列嚴重并發(fā)癥,為肝硬化的重要原因。NAFLD發(fā)病機制復雜,因其病因不同而存在差異,\"二次打擊\"學說已被廣泛接受。初次打擊主要指胰島素抵抗(IR)引起的肝細胞內(nèi)脂質(zhì)沉積。導致脂質(zhì)沉積的代謝異常機制尚沒有完全明確。第二次打擊主要為反應性氧化代謝產(chǎn)物增多,導致脂質(zhì)過氧化物(LPO)伴細胞因子、線粒體解耦聯(lián)蛋白以及Fas配體的活化,進而使脂肪變性的肝細胞發(fā)生炎癥、壞死。腸道菌群紊亂、脂肪變性的肝細胞對內(nèi)毒素敏感性增強,以及肝臟庫普弗細胞激活等因素均參與NAFLD的發(fā)生發(fā)展[5]。
雙環(huán)醇片為聯(lián)苯結構衍生物,是將聯(lián)苯雙酯的酯基優(yōu)化為羥甲基而成,可減輕肝細胞間質(zhì)炎癥反應,增加肝臟中抗氧化物谷胱甘肽含量,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保護肝細胞,加速脂肪轉(zhuǎn)運,促進脂肪降解,明顯減輕肝細胞脂肪變及壞死,對不同原因引起的肝損傷均有保護細胞膜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達到治療脂肪肝的作用。水飛薊賓能夠穩(wěn)定肝細胞膜,保護肝細胞的酶系統(tǒng),清除肝細胞內(nèi)的活性氧自由基,提高肝臟的解毒能力,避免肝細胞在長期接觸毒物、服用肝毒性藥物、吸煙,飲酒等情況下受到損傷。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應用水飛薊賓的基礎上加用雙環(huán)醇片治療NAFLD,可以更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病情及臨床癥狀,而未觀察到聯(lián)合用藥而產(chǎn)生的明顯不良反應。因此雙環(huán)醇片聯(lián)合水飛薊賓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Farrell GC,Chitturi S,Lau GK,et al.Guidelines for th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executive summary[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22:775-777.
[2]Day CP.Natural history of NAFLD:remarkably benign in the absence of cirrhosis[J].Gastroenterology,2005,129(1):375-378.
[3].中華醫(y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6,14(3):161-163.
[4]林小田,王昱.脂肪肝的診治及食療[M].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85.
[5]董姝,劉平,孫明瑜.非酒精性脂肪肝發(fā)病機制-\"二次打擊\"學說研究進展[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2,28(7):551-555.編輯/蘇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