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改進動脈穿刺的方法,提高低年資護士穿刺成功率。方法 將ICU2013年3月~9月入ICU首次行橈動脈采血患者240例隨機分成兩組,120例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觸摸動脈搏動的方法采血,120例作為實驗組,采用本文介紹的改良法采血。結果 實驗組穿刺成功率(86.7%)明顯高于對照組(75.8%),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改良法行橈動脈穿刺采血容易掌握,更適應于低年資護士。
關鍵詞:改良法;橈動脈;穿刺
橈動脈位于體表易暴露,易捫及位置,比之股動脈穿刺更能保護患者意識,體現以人為本[1]。但由于橈動脈管徑較細,經橈動脈途徑較股動脈穿刺成功率低,且易發(fā)生痙攣,影響成功率[2],反復多次穿刺即造成患者的痛苦又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為此,我們經過摸索和探討,對動脈采血方法進行改良,臨床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9月入ICU首次行橈動脈穿刺采血患者共計240例。納入標準:年齡18~75歲,血流動力學平穩(wěn),ALIen試驗陽性。排除標準:血流動力學不平穩(wěn)、ALLen試驗陰性、凝血功能異常者及穿刺點有陳舊性皮下出血者、其他不宜選擇橈動脈途徑者。分組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集標本具體步驟 ①穿刺點消毒:患者平臥或半臥位,手臂平放掌心向上,腕下墊小枕,充分暴露穿刺部位,以動脈搏動最明顯處為中心,環(huán)形消毒穿刺點皮膚,直徑>5cm,消毒2遍。②穿刺手法:消毒操作者左手食指和中指,用左手食指和中指觸摸橈動脈搏動最明顯處,右手持針(BD公司生產安全型動脈血氣針)與皮膚呈40~60°針尖斜面向上兩指間進針,采血約1ml。③按壓方法:采血完畢后采用2根棉簽并排并垂直于血管方向,橫壓于穿刺點上方,按壓7min后觀察穿刺點若穿刺點繼續(xù)出血需再次按壓至不出血為止。旋轉取出棉棒,僅留棉簽上棉球于按壓部位膠布固定。
1.2.2實驗組改良后具體步驟 ①體表標記:暴露穿刺部位方法同對照組,操作者首次穿刺時,觸摸橈動脈搏動準確位置,以動脈搏動最明顯處為中心沿動脈搏動走向用記號筆(也可用指甲壓痕)做一長約1cm直線,使橈動脈搏動約在直線下方。②改良手法:以標記線為中心消毒皮膚方法同對照組,左手食指在標記近心端判斷橈動脈搏動與標記線關系,拇指在在標記遠心端手腕處繃緊皮膚,右手持針采血手法同對照組。③按壓記錄方法同對照組。
1.2.3判斷標準一次性進針采集出動脈血標本或進針后退出并進行試探性穿刺一次均視為成功,進針后退出并進行試探性穿刺一次以上或沒有穿刺出動脈血標本視為失敗。
1.2.4統(tǒng)計學方法數據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見表1)
3 討論
3.1低年資護士采用改良法提高了穿刺成功率。過去我們采用傳統(tǒng)觸摸搏動法采血時,手指觸摸動脈搏動的力度對護士來說不易把握,即使穿刺成功,血氣針內不見回血易造成判斷錯誤或回血過慢發(fā)生血氣針內凝血。改良后血管位置明確,操作者根據患者的體表脂肪層的厚度,適當的調整穿刺進針的角度即可,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對于低年資的護士更易掌握。同時食指在血管近心端可以判斷血管位置,矯正進針方向。
3.2改良后穿刺過程中污染機率較小。對照組一次穿刺不成功時,食指及中指反復在穿刺部位摸索判斷動脈搏動,食指及中指特別是指甲消毒效果不能保證,有可能造成穿刺點的污染,不符合無菌操作原則。并且采用從兩指間進針方法時,由于兩指間距離小,低年資護士經驗不足,在進針過程中針容易碰觸到食指,污染血氣針。
3.3改良法為再次采血及橈動脈置管提供參考。ICU患者根據病情的需要往往需要多次采集動脈血標本,實驗組標記線反復消毒不褪色,再次穿刺時只需觸摸判斷動脈搏動與所做標記線的位置關系,在標記線起點位置進針。大大縮短了反復判斷血管位置的時間,提高了護士的工作效率。當患者病情變化脈搏弱時,標記線為穿刺提供線索。該方法明確血管位置,對初學橈動脈穿刺的護士是經驗積累的過程,隨著不斷的練習,標記線可逐漸被指痕標記取代,僅依靠食指判斷橈動脈位置,食指拇指繃緊皮膚穿刺。
參考文獻:
[1]梁偉霞,黃惠橋,黃紅燕.橈動脈、肱動脈、股動脈穿刺的比較研究[J].廣西醫(yī)藥,2007,29(12):1861-1862.
[2]Hildick-Smith DJ,Walsh JT,Lowe MDet al.Transradial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contraindications to the femoral approach:an?analysis?of 500 cases[J].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2004,61(1):60-66.編輯/蘇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