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影響老年患者門診手術傷口愈合相關因素。方法 本文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對476例老年門診手術患者的傷口愈合過程的觀察。結果 不同因素導致傷口的愈合均有差異。結論 老年患者隨年齡的增大,傷口愈合期相對延長,經(jīng)過針對性術后護理,可以滿意的手術切口愈合。
關鍵詞:老年患者;門診手術;傷口愈合;影響因素
1 資料與方法
本組手術病例476例,男298例,女178例,年齡55~83歲。均為體表腫物切除,傷口愈合時間5d~25d。接受手術者,術前檢查一般身體健康狀況相對良好,各項臨床指標均控制在正常或允許范圍以內,并排除患有重癥疾病患者。術前患者均步入室內,70歲以上的患者常規(guī)全程心電監(jiān)護,70歲以下有選擇性做心電監(jiān)護,以防止發(fā)生意外。手術均在局麻下實施,術后離院回家。
2 影響因素
2.1 重視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對傷口的影響不容忽視,患者的緊張情緒能夠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降低、傷口愈合延遲[1]。因勢利導,做好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的疑慮和擔心,使患者認可手術并有安全感。精神壓力影響細胞的代謝活性,容易導致傷口愈合期延長。手術切口在頭面部、四肢末梢等部位的患者,擔心形成瘢痕,影響美觀和功能,易產(chǎn)生焦慮情緒。
2.2 手術環(huán)境 手術室人性化合理布局,播放背景音樂,減少老年患者對手術區(qū)域的神秘感和恐懼感,醫(yī)護人員在手術過程中要文明用語,態(tài)度和藹,語調溫和。以免影響患者的情緒而影響病情和手術的成功率。使他們能夠在比較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接受手術。手術要做到先做清潔手術后污染手術,有菌、無菌手術分室進行。做好消毒隔離工作,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規(guī)程,防止傷口感染。
2.3 手術操作 手術中的各種操作盡量輕柔,不要過度牽拉皮緣,禁器械夾持皮緣,避免皮緣損傷導致組織細胞缺血、缺氧,甚至部分壞死而影響傷口的愈合。熟練運用不同部位傷口的包扎技巧,以保證傷口的一期愈合。
2.4 年齡 本組有66例中傷口延期愈合,占13%。隨著年齡增大,皮膚各層開始萎縮,表皮變薄,變脆,真皮厚度減少的老年患者傷口愈合延時這個普遍問題[2]。機體生理和病理的老化,患者應激能力差,組織細胞的代謝和修復能力不同程度的減弱,使機體內環(huán)境處于相對不穩(wěn)定和失衡狀態(tài),削弱了機體適應性和抗病能力,組織修復愈合能力低下,致傷口愈合不良或感染,是影響老年患者傷口愈合的主要因素。為了加強傷口的管理,我們逐一登記、并由我們輪值換藥,同時做好記錄,既有利于觀察手術切口的愈合情況,也獲得了患者的第一手資料。對部分年齡較大和體質稍弱的老年患者,我們采用了延遲拆線時間或間斷拆線等方式保證傷口的愈合。
2.5 相關疾病 本組患有慢性病者128例,其中糖尿病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齡均在60歲以上。術前血糖檢查為6.0~7.2mmol/L,平均6.6 mmol/L。2例因術后忌口未能做好,血糖沒有獲得較好控制,導致傷口延遲愈合。有些患者免疫力低下;如血管疾病的患者,組織細胞血供不充足,阻礙膠原蛋白對開放創(chuàng)面的覆蓋,延長了傷口愈合的增生期。1例腎病透析患者由于抗凝劑使用,易致皮膚下出血或形成血腫,降低了愈合傷口的強度?;熤苿┓恋K細胞的增殖,影響膠原蛋白和肉芽組織的生成。
2.6 傷口的部位 傷口皮膚張力較大的部位如頭皮、額部以及近關節(jié)處,且不易固定,易形成死腔和皮下積血等問題,影響新生細胞與基質的連接,可致傷口愈合延遲。本組2例發(fā)生皮下血腫,傷口不愈合,經(jīng)拆線,敞開換藥,傷口延期愈合。2例額部術后加壓包扎過度,造成局部缺血,傷口延期愈合。因此對頭皮、額部及四肢活動度較大的術后患者,在愈合過程中,應建立多方面的防范措施,如加壓包扎、彈力繃帶固定及必要的制動。
2.7 傷口護理 正確、細致的局部換藥,是保證傷口愈合的關鍵:引進對傷口愈合整體護理概念,采取一些現(xiàn)代的傷口護理技術,運用和改進我們的具體傷口護理,制定周密計劃,進行綜合處理,有計劃的護理傷口。干燥的傷口比濕潤的傷口愈合慢。過度的濕潤會降低愈合組織的耐力。合理使用濕性敷料,濕性敷料利于活性物質的釋放,不會形成干痂,避免更換敷料再次損傷創(chuàng)面。
2.8 營養(yǎng) 營養(yǎng)不良、抑郁、外界因素都可導致愈合時間延長。老年人營養(yǎng)缺乏新陳代謝降低,減緩新生血管的形成,影響細胞吞噬功能及免疫力,也會延緩手術傷口創(chuàng)面的修復。
3 討論
3.1 所有手術患者皮膚傷口愈合過程中,都要觸發(fā)一系列物理、化學、細胞的反應,愈合過程為 血管反應期、炎癥反應期、增生期、成熟期及瘢痕形成期[3]。在以上各個階段,患者因年齡、手術傷口部位、手術傷口污染程度及皮膚游離厚薄等等因素都可影響傷口的愈合。老年人常用的藥物可使傷口愈合時間延長。類固醇和消炎藥減弱了炎癥的反應,肝素易使皮膚下出血或形成血腫。降低了愈合傷口的抗拉強度,化療制劑妨礙了細胞增長,減少了膠原蛋白合成[4]。
3.2 社會老齡化給護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為了讓老年患者門診手術安全、有效、快速地進行,確保老年患者在圍手術期間的安全,提高手術成功率和疾病治愈率。是我們護理工作者面臨的重要任務。因此對476例老年患者門診手術在術前因勢利導,做好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的疑慮和擔心,使患者獲得安全感。術中操作盡量輕柔,不要過度牽拉皮緣,禁器械夾持皮緣,避免皮緣缺血、缺氧,而影響傷口的愈合。掌握傷口的包扎技巧,以保證傷口的一期愈合。
3.3 手術后通過門診換藥、拆線登記,詳細記錄術中特殊情況(如放置引流、出血量、傷口污染程度等)術后48h換藥,直至術后的拆線,我們都了解和掌握了傷口愈合情況。對于患有慢性疾病患者,則應在各項臨床指標均控制在正?;蛟试S范圍以內,方可手術。糖尿病患者術后合理控制飲食,遵循飲食治療原則。嚴格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加強血糖監(jiān)測,必要時每日早餐前、甚至每日三餐前多次測血糖,掌握各個時段的血糖值的變化,結果變化較大時及時電話告知我們。我們也針對這類患者定時電話回訪,同時,也向醫(yī)生反應血糖的變化情況,以便醫(yī)生能準確的根據(jù)血糖的變化而調整用藥,從而預防了血糖的波動給傷口愈合帶來的不良影響。
3.4 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和個性化心理護理及術后的指導等環(huán)節(jié)的配合,并加強傷口的管理,如延遲拆線時間或間斷拆線等方式保證傷口達到一期愈合。以促進老年患者的手術安全,早日恢復健康,盡快回歸家庭和社會,提高其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董艷容,董艷君.傷口護理技術與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護理分冊,2003,22(8):359.
[2]周芳,吳玲.傷口護理中患者常見心理狀態(tài)及護理對策[J].醫(yī)學信息手術學分冊,2007,20(5):477-478.
[3]Beldon P,Nursing Times.傷口愈合過程中的異常瘢痕形成[J].國外醫(yī)學護理分冊,2000,19(10):486.
[4]Krasner DL,Nurse Clin NorthAm.老年人遷延性傷口的護理[J].國外醫(yī)學護理分冊,2000,19(8):378.編輯/蘇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