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輕中度單側Bell面癱患者健側與患側的紅外熱輻射強度差異。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65例輕中度單側Bell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使用紅外熱像測量測量健側與患側陽白、魚腰、頰車、地倉、顴髎各穴位的溫度,計算二者的溫差值,并分析其與Bell面癱嚴重程度的相關性。結果 急性期,患側與健側陽白穴、魚腰穴、顴髎穴、地倉穴、頰車穴的溫差值,均顯著高于恢復期,P<0.05,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陽白、魚腰、顴髎、地倉、頰車各穴位的ΔT值與面神經(jīng)分級均呈正相關,P<0.05,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在Bell面癱急性期,患側與健側的多個穴位(陽白、魚腰、頰車、地倉、顴髎)都有明顯溫差,而且該溫差與病變程度呈正相關,可將其作為判定Bell面癱程度的一項有效指標。
關鍵詞:Bell面癱;穴位;紅外熱輻射
Bell面癱是發(fā)生于面部的一種常見的神經(jīng)疾病,患上這種疾病后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面部表情運動肌群功能的障礙,這種癥狀常常以口眼歪斜的情況表現(xiàn)出來[1]。目前治療和評估面癱的熱點存在于紅外熱成像的應用。目前,已有臨床實驗證實Bell面癱患側與健側的溫差值與病變程度具有相關性。本研究旨在研究輕中度單側Bell面癱患者健側與患側的紅外熱輻射強度差異,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65例Bell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Bell面癱臨床診斷標準,其中男34例,女31例,年齡在17~66歲,平均(38.8±4.1)歲,發(fā)病時間均不超過3 d。HB面神經(jīng)分級Ⅰ~Ⅲ級,且均為單側發(fā)病。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實驗裝置:WP-95型紅外線熱像儀,空間分辨率:1.5 mrad;溫度分辨率:0.05℃;圖像分辨率:256×256像素。實驗進行時需要在無塵,無風,無強熱輻射,光線偏暗的環(huán)境中進行,濕度60%~65%,溫度保持在22℃~24℃。檢測前,患者于檢測室內靜息30 min,以穩(wěn)定情緒,適應室內溫度,取端坐位,與攝像頭保持1.5 m的距離,攝像時屏氣,睜眼,用攝像機對右、左、正的三個面進行紅外攝像。
實驗方法:在試驗過程中將Bell面癱分為三個不同的時期,發(fā)病1~7 d為急性期,發(fā)病8~25 d為靜止期,超過25 d者為恢復期。對急性期患者每2 d做1次紅外熱像拍攝,靜止期及恢復期患者則每5 d做1次紅外熱像拍攝。拍攝完成后,仔細觀察紅外熱輻射在患側和健側的熱輻射強度。觀察患側相關穴位(頰車、地倉、顴髎、魚腰、陽白)及健側相同穴位的溫度,計算二者的溫差值(ΔT)。穴位溫度測量以穴位標準定位點為中心,以臉長度的20%作為半徑,取半徑區(qū)域內所有像素點溫度的平均值。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8.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t檢驗,并應用Spearman檢驗做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本組患者急性期與恢復期的ΔT值比較,見表1。從表1可知,急性期,患側與健側陽白穴、魚腰穴、顴髎穴、地倉穴、頰車穴的溫差值,均顯著高于恢復期,P<0.05,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對ΔT和面神經(jīng)分級做相關性分析,見表2。從表2可知,陽白、魚腰、顴髎、地倉、頰車各穴位的ΔT值與面神經(jīng)分級均呈正相關,P<0.05,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Bell面癱是一種多發(fā)性面部神經(jīng)疾病,該疾病首次發(fā)作都會以輕度或者中度的形式呈現(xiàn)。紅外熱成像技術是客觀評估Bell面癱常用的一種無創(chuàng)方法。在研究過程中,國內有學者提出了中醫(yī)經(jīng)絡中應用紅外熱成像的研究,國外也有文獻報道對面部肌肉運動進行紅外投影后再用3D建模的實例[2]。使面癱的治療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在人體的面部上,穴位一般是對稱分布于人面部的左右兩邊,正常情況下,人面部兩側的血液循環(huán)都呈均勻、對稱分布,面部兩側的紅外熱輻射強度溫差也較小,通常不高于0.2℃[3]。在發(fā)生Bell面癱后,面神經(jīng)功能發(fā)生紊亂,肌肉喪失運動功能,導致新陳代謝減弱,患側血流量也會明顯減少,所以會導致患側皮膚溫度降低[4]。在本次研究中,選取了患者患側及健側相關穴位,對其紅外熱輻射強度差異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急性期內,健側與患側在紅外熱像中顯示出較大的溫差,其溫差值均>0.3℃。研究還顯示,急性期的ΔT值顯著高于恢復期,P<0.05,這是因為面神經(jīng)在急性期內會逐漸壞死,導致神經(jīng)末梢外周溫度感受器失效,交感神經(jīng)無法調節(jié)病變區(qū)域的血流量而導致溫差擴大[5]。通過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陽白、魚腰、顴髎、地倉、頰車各穴位的ΔT值與面神經(jīng)分級均呈正相關,P<0.05。
綜上所述,在Bell面癱急性期,患側與健側的多個穴位(陽白、魚腰、頰車、地倉、顴髎)都有明顯溫差,而且該溫差與病變程度呈正相關,可將其作為判定Bell面癱程度的一項有效指標。
參考文獻:
[1]劉旭龍.基于紅外熱像圖的Bell面癱客觀評估與選穴方法研究[D].燕山大學,2013.
[2]何曉麗.基于面部溫度特性的Bell面癱客觀量化評估方法研究[D].燕山大學,2012.
[3]周俊靈.盛氏面三針對Bell面癱臨床療效及對面神經(jīng)修復過程中GDNF、NGF影響的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8.
[4]劉旭龍,洪文學,劉杰民.基于紅外熱成像與形式概念分析的面癱病情客觀評估方法[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4,04:932-936.
[5]朱琦.基于紅外熱成像技術的寒熱證哮喘患者相關經(jīng)穴皮膚溫度變化的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