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由于醫(yī)院管理理念的進步和患者自主意識的增強,患者安全問題已經引起世界衛(wèi)生組織及眾多國家醫(yī)務界的高度關注。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多次呼吁各成員國密切關注患者安全,提出全球共同努力,開展保證患者安全的行動。采取多種有效措施,積極開展保障患者安全活動,足以見醫(yī)療安全、患者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視。就此國家衛(wèi)生部也頒布患者十大安全目標。再加上我國人口老年化趨勢異常嚴峻,到21世紀中葉,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占總人口的 25%,即每4個人中就會有一位是老人。隨著人們的健康意識提高的同時安全及法律意識也增強了。保障患者安全是我們首當其任。由于心血管內科是高風險科,且老年心血管發(fā)病率高、合并癥、并發(fā)癥多;致死、致殘率高;起病隱潛、來勢兇險且多因素綜合作用。我科針對以上情況對180例75歲以上老年住院患者資料進行不安全因素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介紹如下。
關鍵詞:心血管病;老年住院患者;不安全因素
1臨床資料
我科2013年1月~12月收治180例中,分為對照組90例及觀察組90例。其中男100例,女80例。年齡在75~92歲。這部分患者合并其他科疾病的患者有120例,其中合并腦血栓的25例,合并糖尿病的80例,合并老年癡呆11例,合并帕金森綜合癥4例。未患其他科疾病60例。
2原因分析
通過對我科收治的老年患者進行全面護理評估、問卷調查法以及文獻參考法對我科老年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如下。
2.1老年人存在的潛在不安全因素
2.1.1內在原因 老年患者生理機能退化:眼及前庭功能的衰退從而導致視力及聽力的下降;骨骼肌肉系統(tǒng)的衰退導致機體活動能力下降;感覺功能改變及靈敏度下降導致平衡功能失調;記憶力改變及短程記憶力下降;反應速度減退。其性格較倔強不聽勸說。
2.1.2外界因素 病房環(huán)境比如光線差或光線過強,地面濕滑不平整,缺少扶手。近年來加床較多病床高度及條件較差,病床及座椅不穩(wěn),加床缺少呼叫器等。
2.1.3疾病因素 心血管老年患者常合并偏癱,骨質疏松,合并風濕骨關節(jié)變形。并且老年疾病有他自身特點:多病共存、起病緩慢、變化迅速、發(fā)病方式獨特、表現(xiàn)不典型、并發(fā)癥多、藥物不良反應多等。
2.1.4藥物因素 心血管病老年患者經常服用降壓利尿藥、抗心律失常、擴張血管等。有時因多病共存需用麻醉藥、鎮(zhèn)靜催眠藥、維生素及鈣劑等藥物可影響患者神志、精神、視覺、平衡、體位性低血壓等易引起老年患者的跌倒。
2.2護理人員因素 護理人員工作責任心不強:表現(xiàn)為工作態(tài)度不嚴謹,未認真執(zhí)行護理安全制度,主動服務意識差,未按護理級別及時巡視患者。專科知識水平低下或不熟練:目前,在臨床一線工作的護士大多是年資低、90后獨生子女的多,缺乏自我提高的能力及奉獻精神,臨床護理經驗不足,給護理安全帶來一定的隱患。法律意識薄弱,護患溝通能力差,因老年人群體的特殊性,及年輕護士溝通能力差,不能夠做得體貼、關心、理解老人,導致老年患者與年輕護士信任感缺失,不愿將心理感受及不適及時告知護士,帶來護理安全隱患[1]。
3結果
我科住院的90例對照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發(fā)生跌倒與墜床的意外傷害,且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有1例走失結果已找到。有1例有不同程度燙傷。有1例錯服藥,有2例漏服。有1例誤吸。通過上述可以明顯觀察出心血管老年患者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引起后患,我們對以上情形討論并予以安全護理措施。
3.1護理對策 老年患者由于高齡、相關生理機能逐漸退化、動作反應變慢,因此對于某些意外情況不容易預防,導致危險情況的發(fā)生,因此必須對其住院期間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才能夠保證老年患者的人身安全[2]。
3.1.1跌倒與墜床 跌倒與墜床是老年患者經常發(fā)生的一種意外事故,我們對所有患者入院2 h內都予跌倒與墜床風險評估,除了詳細評估我們不可改變的內在因素,外在因素我們可以改變的因素更要詳細評估,以后至少評估1次/w,有病情變化隨時評估,危重患者每日評估,對于其跌倒與墜床超過10分應于謹防跌倒及墜床警示牌予以提醒并告知患者與家屬溝通,采取預見性防護措施。填寫跌倒與墜床評估表及防范措施表。對于活動范圍內地面保持平整、干爽。濕拖后避免走動,設立醒目標記,注意繞開水跡。老年人應于選擇適合的衣、褲、鞋,穿防滑鞋;走動前要先站穩(wěn)再起步;老年人的動作不能太快;老年人應用適宜的馬桶。注意夜間安全以防意外。專人陪護,如廁起床活動有人攙扶。在走廊及廁所、浴室設置把手,廁所安裝垂直扶手取代水平扶手。保證光線應充足等等[3]。
3.1.2走失 我們詳細評估有無走失史或有老年癡呆,我們針對有走失傾向的老年患者除了加強巡視,與家屬溝通,家屬陪護以外,我們給予患者戴上腕帶,腕帶上除了姓名、科室、年齡、診斷外我們注上科室電話以便走失后方便聯(lián)系我們。
3.1.3錯服與漏服 由于我們科高齡患者較多,由于記憶力、視力下降經常會有錯服與漏服現(xiàn)象,我們發(fā)藥應看服入口,加強巡視。每次巡視加強督促以免漏服。漏服后不要再發(fā)生錯服,將漏服藥收回并予以保管。對于此現(xiàn)象要加強健康教育告知錯服與漏服的后患,尤其特殊藥如華法林、地高辛、波立維等漏服后對治療可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3.1.4燙傷 我們予以正確評估后尤其針對容易發(fā)生燙傷的患者如癡呆、感覺異常、精神異常等,我們采取熱水瓶定位放置,冷熱水開關要有醒目標識,要求家人陪護,減少后患。
3.1.5誤吸 對于容易發(fā)生誤吸的患者詳細評估如下方面:年齡因素、疾病因素、意識狀態(tài)、體位因素、氣管切開與機械通氣、鼻飼因素等。因此在進行吞咽或者進食的過程中,容易被唾液或者是食物卡住,從而阻塞呼吸道,造成老年患者呼吸困難,嚴重者容易發(fā)生窒息,有生命危險。對于能坐位進食的盡量坐起進食,對于需要臥位進食的采取側臥位進食。
3.2管理措施 在我科安全管理方面我們定期開展護理安全教育和相關法律知識教育,提高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強化護理風險管理理念。不斷加強護士責任心教育,強調護理人員的慎獨精神。重視護理專科理論及技能培訓:有計劃組織護理人員學習業(yè)務知識,反復訓練專業(yè)技能,掌握老年人安全護理和并發(fā)癥護理。全面評估,做好預見性護理以防患于未然。每月召開安全分析會:護士長組織護理人員討論,對容易發(fā)生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找出因素,針對每種危險因素的特點進行討論制定方案。下一月重點查此項的整改情況。通過對每個護理人員實行評優(yōu)績效等做法,從而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確保護理安全。對老年人實施人性化護理手段,從而避免意外傷害的發(fā)生[4]。
4統(tǒng)計學分析
針對我科收治的老年患者存在不安全原因,實施安全護理。結果實驗組老年患者無1例出現(xiàn)跌倒,只有1例漏服口服藥。通過問卷調查法以及文獻參考法對我院老年人出現(xiàn)的不安全因素進行統(tǒng)計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的分析,計數(shù)資料的對比應用χ2檢驗,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5討論
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老年患者不安全事件只有1例漏服口服藥。對照組90例老年患者中,有8例出現(xiàn)不安全事件。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面對心血管內科護理中諸多不安全因素,心內科的護理人員通過提高職業(yè)素質、服務技能和溝通能力,加強安全及法律意識。并對導致心血管老年患者各項不安全因素及風險進行檢查、分析、評估,及時發(fā)現(xiàn)護理安全隱患。制定并執(zhí)行各種防范措施,最大限度保證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并促進患者的盡快恢復,保證了患者的健康。
6結論
在臨床工作中,護理工作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可能影響心血管老年患者的健康和安全。老年患者是一個特殊群體,因其多集多種疾病于一身,多病程長,在住院期間若發(fā)生意外則會加重病情延誤治療。因此,在護理工作中要重視患者的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應不斷加強安全教育,排除隱患,充分認識到預防護理差錯的發(fā)生是保證護理安全和提高護理質量的重要手段。應用科學的管理手段,運用現(xiàn)代質量管理方法,使護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標準化、規(guī)范化,切實為心血管老年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滿意的優(yōu)質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盧運紅,王慧敏.護士對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護理知識、態(tài)度及行為調查[J].護理學雜志,2008,5(3):3.
[2]劉紅.老年患者住院期間安全隱患分析及護理對策[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6,6(3):84
[3]王兆琴.老年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學報,2006,13(8):46-47.
[4]李艷梅.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護理安全管理[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3,7(2):32.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