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氟康唑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的療效。方法 對真菌性角膜炎28例(28眼)用0.2%氟康唑0.3ml球結膜下注射,0.2%氟康唑點眼,靜脈給予氟康唑100ml/d。結果 治愈17例(60%),好轉7例(25%),無效3例(10.7%)。結論 氟康唑治療真菌性角膜炎,具有經(jīng)濟有效、價格低廉、購買方便、易操作、低毒、潰瘍愈合快等優(yōu)點,值得基層醫(yī)院推廣應用。
關鍵詞:真菌性角膜炎;氟康唑
真菌性角膜炎是目前臨床上較常見、治療困難及致盲率高的眼部感染性疾病[1],近年來隨著廣譜抗生素和皮質(zhì)類固醇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及角膜接觸鏡的使用增多,其發(fā)病率逐年上升[2]。我院2010年4月~2013年6月采用氟康唑治療真菌性角膜炎28例,獲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0年4月~2013年6月我院眼科經(jīng)角膜潰瘍病變組織刮片檢查出真菌菌絲患者28例28眼,其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齡29~88歲,平均65歲,病程1~3w。真菌性角膜炎的診斷標準[3]:有明確的角膜外傷史(特別是植物性外傷)及較長時間使用抗生素、糖皮質(zhì)激素史;病程為亞急性,癥狀輕、體征重;角膜表現(xiàn)化膿性浸潤病灶,表面粗糙干燥,隆起為菌絲苔被或潰瘍邊緣見樹根樣偽足、孤立結節(jié)狀衛(wèi)星灶或灰白色免疫環(huán);角膜內(nèi)皮面水腫皺折,見內(nèi)皮斑及前房積膿;10%氫氧化鉀涂片顯微鏡下檢查到真菌菌絲或孢子體,真菌培養(yǎng)查到真菌菌絲或孢子體及有菌落生長。本組病例各種農(nóng)作物外傷史20例,配戴角膜接觸鏡1例,倒睫2例,術后感染2例,不明原因3例。經(jīng)病變部位組織涂片細胞學檢查或分離培養(yǎng)出真菌,確診為真菌性角膜炎。視力有不同程度下降.
1.2方法 所有患者確診后每日用生理鹽水沖洗1次,0.2%氟康唑0.3ml球結膜下注射,0.2%氟康唑點眼4~6次/d,靜脈給予氟康唑100ml/d,重癥患者0.2%氟康唑點眼1次/h,并先給予5%碘酊燒灼。有虹睫炎者予阿托品散瞳;高眼壓者予甘露醇靜滴;疼痛者則予消炎痛。適當應用抗生素眼藥水及角膜修復制劑滴眼,補充充足的維生素治療。療程14~49d,平均28d。
1.3 療效判定 ①治愈:紅痛消失視力恢復或提高,即視力提高3行及以上,熒光素鈉染色陰性,前房積膿消失;②好轉:潰瘍面部分愈合,視力提高1~2行,熒光素鈉染色陽性(+),積膿減少或消失;③無效:視力沒有提高或下降,病灶無明顯變化或擴大,前房積膿增加。
2 結果
真菌性角膜炎治愈17例,紅痛消失,視力恢復或不同程度提高,熒光素鈉染色陰性;好轉7例;無效3例,繼行手術、那他霉素等其他方法及抗真菌藥物治療。
3 討論
近年來,由于眼外傷增多、廣譜抗生素、甾體激素的不適當應用、免疫抑制劑應用等原因,角膜真菌感染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在我國的一些地區(qū),已經(jīng)成為角膜病致盲的首位病因。
抗真菌藥是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的必需藥物。氟康唑作為氮唑類抗真菌藥物,作用機制是:主要通過干擾細胞色素P-450的活性,從而抑制真菌細胞膜麥角固醇的生物合成,損傷真菌細胞膜和改變其通透性,以致重要的細胞內(nèi)物質(zhì)外漏;氟康唑還可抑制甘油三酯和磷脂的生物合成,抑制氧化酶和過氧化酶的活性,引起細胞內(nèi)過氧化氫積聚,導致細胞亞結構的變形和細胞壞死。
氟康唑作為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的優(yōu)點:它性質(zhì)穩(wěn)定、水溶性好、低分子量、高生物利用度、低毒性。全身應用毒副作用低,口服或靜脈應用吸收良好,能自由地穿透進入眼內(nèi),在炎性反應中穿透力增強。局部應用無刺激癥狀,局部點氟康唑使結膜囊內(nèi)維持有效的藥物濃度,達到充分、有效、不間斷的殺菌作用。在角膜中濃度高可結膜下注射 ,眼局部耐受性良好;價格低廉,購買方便,具有經(jīng)濟有效、易操作、低毒、潰瘍愈合快等優(yōu)點,值得基層醫(yī)院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葛堅.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03-104.
鐘文賢,謝立信,史偉云,等.真菌性角膜炎654例感染譜分析[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6,86(21):1681-1685.
[2]謝立信. 真菌性角膜炎[J]. 中華眼科雜志,2003 ,39 (10) :638-640.
王復馨,劉傳江,鄭秀云. 氟康唑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的臨床觀察[J]. 中國藥學雜志,2000,35(8):571.
[3]衛(wèi)小莉,許衛(wèi)玲,韓桃麗. 氟康唑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病例分析[J].中國中醫(yī)眼科雜志,2007 ,17(4):203.編輯/蘇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