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冠狀動脈造影術及經皮冠狀動脈腔內血管成形術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開展,為目前冠心病較為先進的診治方式。經皮冠狀動脈腔內血管成形術治療冠心病的主要優(yōu)勢是創(chuàng)傷小,療效好,康復快[1-2]。有研究顯示,合理的心臟康復可使患者總死亡率降低20%,心血管死亡率降低30%~35%,并可減少患者再住院率和再次血運重建(再支架)率,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使他們回歸到社會、家庭和工作崗位[4]。
關鍵詞:心臟介入;康復護理
心臟介入術是目前治療心臟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ercuta-neons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發(fā)展代表了心臟病學領域最為突出的進步,是目前廣泛使用的治療冠心病的微創(chuàng)性手術方法。PCI雖能解決局部血管的狹窄問題,但不能阻止動脈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F(xiàn)將其主要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心臟康復的概念
傳統(tǒng)的心臟介入康復主要是減少活動,提高手術成功率,而現(xiàn)在提倡的不僅是治愈疾病。更主要的是預防冠心病的再發(fā)生率,減少風險因子,定時運動訓練,提高生活質量。
2心臟康復的對象
隨著心血管疾患者群的增加,心臟康復的對象也逐漸擴大,從以往針對年紀較輕的或心臟手術后患者,擴大為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包括心肌梗塞、心絞痛,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臟外科等。
3心臟康復的措施
3.1運動訓練 運動能改善運動耐量、增強心臟適應性及血管調節(jié)能力、減少心肌缺血發(fā)作等。第一階段:患者PCI治療術后開始活動的時間至關重要。穿刺股動脈的患者通常術后3~4 h拔出動脈鞘管,局部壓迫止血后,術側下肢制動3~12 h,12 h后被動翻身,12~24 h內指導患者術肢左右輕微旋轉,術后12~24 h患者可下床自由活動。開始活動時,可告知患者按床上坐起-床邊站立-床邊活動-室內行走-室外活動的順序進行。并注意活動過程中有無任何不適,1 w內應避免下肢的大幅度運動。若為橈動脈途徑介入治療的患者,術后可即刻拔出鞘管,局部加壓包扎,30 min后松解壓力,觀察是否出血,如無出血,3~4 h后去掉壓迫帶,活動可不受限制。第二階段:一般從術后3~4 d開始,先在室內、走廊內步行,距離由25 m逐步增加至800 m,間斷或持續(xù)完成,2次/d。如果患者感覺到胸悶或胸痛等癥狀,應立刻停止運動。對于復雜病變或有并發(fā)癥而未行處理的患者,如早搏、心力衰竭以及血管內殘留部分病變,如果患者能夠輕松連續(xù)走完400 m路程,對康復運動反應良好,可以進行踏車,應注意從低負荷開始逐漸加量,10~20 min/次,2次/d。此階段運動強度為2 ~5 METs??祻瓦\動前、中及終止后即刻(15 s內)常規(guī)測量心率、血壓。根據(jù)心率變化指導運動強度,運動時較安靜時心率增加<10次/min,提示可增加運動強度,如增加>20次/min或心率不能隨運動負荷增加而加快,甚至減慢,應停止運動或回到上一個運動階段。對于康復運動過程中的血壓控制,如運動中及運動后收縮壓高于或低于運動前20 mmHg,均應停止運動。第三階段:PCI治療后順利完成第二階段康復運動的患者,應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逐漸增加運動強度,目的是改善心功能,為走向工作崗位回歸社會做好準備,運動方式為步行或踏車,逐步提高速度和距離,增加運動強度和時間,運動強度為3~6 METs。
3.2健康教育 隨著心臟介入術在臨床上廣泛應用開展,心血管病患者對健康教育的內容及質量需求也逐漸增加,形式也多種多樣。
3.2.1飲食指導
3.2.1.1飲食 宜清淡,減少食鹽、油脂類及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少食多餐,勿食生冷、產氣食物。
3.2.1.2飲水 心臟介入術后應鼓勵患者多飲水。一般術后6~8h飲水1000~2000ml,有利于造影劑排出。
3.2.2用藥指導心臟康復治療中提供藥物咨詢有助于提高患者對藥物的依從性,進而改善患者最終結局?;颊叻帟r,應嚴格遵照醫(yī)囑,用藥過程中注意有無藥物副反應發(fā)生。如有問題,立刻咨詢醫(yī)生。
3.2.3術后隨訪
3.2.3.1定期 術后應積極隨訪,一般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1年門診隨訪檢查,或根據(jù)醫(yī)生的要求進行復診。
3.2.3.2定點 負責手術的醫(yī)生對患者病情更為了解,會給出正確的建議,如藥物的種類、劑量、時間等相關指導。
3.3心理社會支持 心臟病患者大多存在不同心理問題,僅給予手術過程中與手術后的護理干預是不夠的,要給予患者積極的心理護理干預,做好對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等全方位護理[5]。
3.3.1給患者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與其建立融洽的護患關系,加強護患間的溝通交流,并耐心聽取患者的意見和要求,做針對性的心理疏導。
3.3.2對于缺乏介入術知識的患者應告知手術的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此外,由于介入術治療所需醫(yī)療費用較高,對于家庭經濟受限制這一部分患者,我們應主動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介入治療的意義,使患者及其家屬認識到手術治療的重要性,并愿意在經濟上給予支持,消除心理矛盾,讓患者以最佳心理狀態(tài)接受治療。
3.3.3充分發(fā)揮家庭和社會的支持作用,安排介入治療成功且恢復良好的患者現(xiàn)身說法,傳達有利信息,使其有足夠信心配合治療。
4結論
心臟康復學是一門發(fā)展中的醫(yī)學,普及和推廣心臟康復理念,借鑒國外成熟的經驗,開展適合我國國情的心臟康復模式的研究勢在必行,需要我們醫(yī)務人員、患者和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參與[1-4]。
參考文獻:
[1]徐靜,蔣愛敏.經橈動脈介入術中發(fā)生橈動脈痙攣的分析及處理[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0,10(3):249-250.
[2]吳培香,李倩,李偉.冠心病經皮介入診療150例術后并發(fā)癥觀察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7):74-75.
[3]Lawler PR,F(xiàn)ilion KB,Eisenberg MJ,et al.Efficacy of exercis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Am Heart J,2011,162(4):571-584.
[4]Lewin R,Doherty P.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mortality reduc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Evidence in favour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J].Heart,2013,99(13):909-911.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