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中藥灌腸結合六合治療儀治療慢性結腸炎的療效。方法 選取50例符合標準的慢性結腸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以中藥灌腸作為對照,實驗組采用中藥灌腸聯(lián)用六合治療儀治療。結果 實驗組有效率為92%, 對照組有效率為72%。兩組間療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中藥灌腸結合六合治療儀治療慢性結腸炎療效顯著。
關鍵詞:慢性結腸炎;中藥灌腸;六合治療儀
慢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反復性、多發(fā)性以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為發(fā)病部位的肛腸病,癥狀為左下腹疼、腹瀉、里急后重、時便下沾液、便秘或泄瀉交替性發(fā)生、時好時壞,纏綿下斷、反復發(fā)作。該病治療時間較長,西醫(yī)對此病主要運用抗生素進行消炎止痛,抗感染治療,效果不理想。我科自2013年1月~2014年5月,采用中藥灌腸結合六合治療儀治療慢性結腸炎, 并加強護理, 與單用中藥灌腸治療方法進行對比,效果良好,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50例患者, 男20例,女30例; 年齡27~85歲,平均58歲。病程3~14年,平均5年。主要癥狀有:慢性腹瀉或便秘,雙側腹部及雙側下腹部的純痛或隱痛,或腹脹,大便帶粘液有些伴腸鳴。??魄闆r:查體可見腹部、臍周或下腹部為主,有輕度壓痛、腸鳴音亢進、脫肛等。纖維結腸鏡檢查顯示:結腸黏膜充血、水腫、脆性增加、易出血。此外,有些患者伴有腹脹、消瘦、乏力、腸鳴、失眠、多夢、怕冷等癥狀。根據(jù)治療方法將5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中藥組。兩組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中藥組: 以中藥煎液灌腸。遵循中醫(yī)學外用灌腸方以清熱燥濕為主,常兼以收斂止血等法。辨證和辨病相結合,健脾和中和通補通用相結合,既要扶正,又要祛邪,扶正就是治本,祛邪就是要消除炎癥[1]。我們采用苦參30g,地榆15g,槐花15g,水煎濃縮至100~250ml,另將珍珠層粉6g溶于藥液中,保留灌腸。其中苦參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主治濕熱瀉痢,腸風便血;地榆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培清養(yǎng)陰,消腫斂瘡等功效;槐花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珍珠粉能促進潰瘍的愈合。若腹痛明顯可加沒藥、莪術以行氣活血,散瘀止痛;若大便次數(shù)增多,結腸水腫明顯者,可加生苡仁利水消腫,健脾止瀉,清熱排膿。按常規(guī)保留灌腸方法灌腸, 每晚1次。實驗組: 于中藥煎液灌腸30min前, 將六合治療儀( 湖南六合醫(yī)療用品公司生產的LK-D智能型) 輸出電極貼于患者臍周,根據(jù)患者對振幅和熱感的耐受力調節(jié)最佳輸出強度, 治療時間15~25min, 2次/d, 第一次于上午常規(guī)執(zhí)行, 第二次于中藥灌腸前30min, 持續(xù)治療1w。 保留灌腸應選擇在臨睡前進行,預先囑患者排空大小便,靜臥15min左右后實施常規(guī)保留灌腸,患者取左側臥位,操作者將肛管潤滑后,輕輕地插入肛門15~30cm,灌入藥液溫度為38~40℃,濕熱阻滯型患者,藥溫偏低,虛寒性患者藥溫偏高。100~150ml/次,對高位病灶患者,藥量可酌情加至200ml左右;注意藥量應由少漸多,根據(jù)患者的適應能力,逐漸加量。給藥后保持膝胸臥位30min,再取左側臥位,后右側臥位,臂部墊高,在給藥后靜臥數(shù)小時,藥液保留4h以上,以達到止瀉消炎,解痙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增強腸道免疫功能,促進潰瘍愈合的目的。
1.3護理
1.3.1心理護理 慢性結腸炎病程長,遷延不愈,患者容易焦慮不安,所以我們在護理工作中要加強心理護理。向患者詳細介紹慢性結腸炎的病因、發(fā)病因素,以及治療和護理的有關知識; 有意向他們介紹成功治愈病例資料, 以緩和患者情緒, 同時, 幫助患者自我放松, 如聽音樂或散散步,也可深呼吸,解除患者的心身緊張,保持心情舒暢、避免強烈刺激、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1.3.2 飲食的護理 慢性結腸炎患者多是身體虛弱、抵抗力差,尤其胃腸道易并發(fā)感染,因而更應注意飲食衛(wèi)生,不吃生冷、堅硬及變質的食物,禁酒及辛辣刺激性強的調味品。柿子、石榴、蘋果都含有鞣酸及果膠成分,均有收斂止瀉作用,可適量食用,同時還應密切觀察自己對各種食品的適應性,注意個體差異。如吃一些本不應對腸道造成影響的食品后腹瀉加重,就要找出原因,摸索規(guī)律,以后盡量不要食用。
1.3.3生活護理 患者平常應加強鍛煉,如打太極拳,以強腰壯腎,增強體質,注意腹部保暖。
1.4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文獻[2]:顯效:腹痛腹瀉腹脹等癥狀消失,腹部無壓痛,纖維結腸檢查顯示腸黏膜水腫消失,大便常規(guī)正常。好轉:腹痛腹瀉腹脹等癥狀減輕,大便次數(shù)較治療前減少50%以上,大便常規(guī)正常。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2結果
兩組的療效比較:實驗組:顯效16例, 好轉7例,無效2例。對照組:顯效7例,好轉11例,無效7例。實驗組有效率為92%,對照組有效率為72%。兩組間療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慢性結腸炎是一個泛指的名詞,泛指某些已知或者未知原因造成的以炎性改變及功能紊亂為主的結腸疾病。臨床上一般分為兩大類,即特異性結腸炎和非特異性結腸炎,好發(fā)于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等部位。癥狀為左下腹疼、腹瀉、里急后重、時便下沾液、便秘或泄瀉交替性發(fā)生、時好時壞,纏綿下斷、反復發(fā)作為特征。目前病因不明,可能與腸道感染、神經精神因素、過敏因素、自體免疫等有關,臨床療效不佳。中醫(yī)學認為是由外邪傷脾、濕熱蘊結,脾失健運、濕濁內阻等所致氣血凝滯,壅而為膿為瘀,致腹痛、痢下赤白粘凍等癥狀。六合治療儀是將常規(guī)用電轉化為人體可接受的中頻電脈沖,綜合了電子針灸、紅外熱療、生物電療、藥物導入及按摩推拿等多種治療方法, 在本組慢性結腸炎病例治療中,以安全的輸出電極敷于臍周,一方面通過電子針灸刺激神闕,中脘,天樞,關元,大橫等穴位調整腸道機能, 起制泄止痛消脹作用。另一方面通過紅外熱療其溫熱作用治療虛寒腹痛腹泄,調和腸胃。結合六合治療儀, 其綜合作用促進腸黏膜水腫消退, 舒張腸肌張力, 恢復腸機能。另外中藥灌腸治療慢性結腸炎,使藥物能直接到達病變部位,還能起到局部沖洗清潔的作用, 操作簡單無痛苦, 安排時間合理, 患者易于接受。實驗組的患者能 在護理人員的精心護理下,積極地配合中藥灌腸實驗六合治療儀治療,并取得92%的有效率。療效明顯優(yōu)于中藥組, 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錢錦棟.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藥治療進展[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07,21(1)21,22.
[2]張景嵐.中醫(yī)保留灌腸不同插管深度的臨床觀測[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73.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