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面向大學生開展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是高校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應用人才目的的重要途徑。本文是在我校為了實現這一目的,開展管理創(chuàng)新課題研究的前提下,總結了當前開放實驗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分析了當前實驗教學不能滿足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現狀的原因,對我校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與實驗室管理模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科技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型人才 實驗室管理模式 開放實驗室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College Studen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Laboratory Management Mode
WANG Chuncheng
(Yulin University, Yulin, Shaanxi 719000)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jects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purpose applications. This article is in my school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objective, the research carried out under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premise, summed up some of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current open experiments,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novation project can not meet the technological reasons, students'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laboratory management model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novative talents; laboratory management mode; open laboratory
0 引言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應用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特別是地方性高校)的主要任務之一,開展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應用人才的重要途徑,因此開展這一項目已經成為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1 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對實驗室管理模式的要求
1.1 完善的實驗室建設機制是基礎
面向大學生開展的科技創(chuàng)新的實驗教學,需要專業(yè)的實驗教學和實踐操作的平臺,包括實驗室場地和設備、實驗教學內容與方法、師資隊伍以及督導機制。健全的機制和比較完善的實驗平臺,可以為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保證創(chuàng)新項目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能方便、高效地運行。
1.2 “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實驗的保障
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決定不僅能夠在思維上對學生開啟靈感,激發(fā)他們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濃厚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更能夠在實踐技能上進行熟練指導和全面提升,幫助他們將所學知識從廣度和深度上提高一個層次,減少他們對開展創(chuàng)新項目的盲目性和項目過程的隨意性,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具有一支創(chuàng)新意識較強的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開展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的基本保障。
1.3 科學合理的實驗內容是關鍵
從實現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的思路出發(fā),結合他們的專業(yè)特點和掌握的實驗技能設計開放實驗,設計的實驗項目要體現內容的自選性、設計性、專業(yè)性、應用性及研究性,這樣才有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開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鍛煉自主學習能力,達到提高綜合應用能力。
2 科技創(chuàng)新與實驗室管理模式的探討
2.1 目前開放性實驗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應有的重視程度不夠。不少些人認為開放性實驗是正常教學任務之外的內容,由于需要額外的人力、物力等投入,卻難以在短期內取得明顯的效果。所以,一般對于開放性實驗總是有計劃無落實、有安排無檢查、有實驗無效果(至少效果不明顯),沒有體現開放性實驗的意義。
(2)參與學生數量不多。開放性實驗是配合高等教育培養(yǎng)目的,而針對大學生開展的創(chuàng)新實驗項目,通過開放實驗提高他們的綜合應用能力。但由于種種原因,大學生們普遍對學校有開放性實驗知道不多,對真正開放性實驗的意義認識不夠。加之不少學生對實驗本身就不感興趣,重理論輕實踐,致使參與實驗的人數并不多,嚴重影響培養(yǎng)目標的貫徹執(zhí)行。
(3)實驗條件和設施較差。由于學校辦學經費缺少,實驗條件和設施較差,教學計劃內的實驗勉強開設,而另外開出的開放性實驗項目從哪一方面也無法滿足教學要求。
(4)學生做的實驗重復驗證的多,創(chuàng)新性實驗很少。學生做的開放性實驗應是創(chuàng)新性的項目,開設的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素質,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但不少學校將開放性實驗變成了彌補指導性實驗的不足的補充。
(5)指導教師短缺,以及對開放性實驗存在誤解。開放性實驗的指導教師應該是“雙師型”教師,但“雙師型”教師嚴重短缺,指導力量不足,另一方面一些人對開放實驗也存在誤解,甚至有抵觸思想。其實大家應該知道,如果沒有專職教師的指導,大學生做的開放性實驗將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機性,因而也很難有所成效。
(6)開放實驗制度和管理都不到位。對于開設了開放性實驗項目的一些學校,但實驗室管理制度不健全,既沒有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也沒有完備的考核辦法,所以對大學生做開放性實驗就沒有具體的要求,學生想怎么干就(下轉第221頁)(上接第210頁)干什么,基本處于完全自由的“開放”狀態(tài),導致管理無序、器材和實驗耗材浪費嚴重,最終開放實驗的目的和效果也無法實現。
2.2 開放性實驗的改革和管理模式的探索
(1)提高對開放性實驗認識的重要性。積極宣傳開放性實驗的重要意義,營造重視實驗教學、重視開放性實驗項目的濃厚氛圍,從根本上轉變學生只重理論、輕視實驗的現象,使學生真正從思想上轉變認識,積極從行動上投入到開放實驗中去,從而確立開放實驗教學的特殊地位。
(2)健全管理制度,保障開放實驗有序進行。修改不適合開放實驗的有關制度,制定符合實際的管理制度,組織專人制定開放性實驗項目管理方案,并在實驗時間和場地等方面予以充分的保證,嚴格按照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執(zhí)行,使開放實驗教學過程有章可循、有規(guī)可依,保障開放性實驗教學成果。
(3)培養(yǎng)足夠數量的“雙師型”教師?!半p師型”教師是實驗實踐教學過程中的關鍵,教師的業(yè)務素質、操作技能和責任心決定大學生做開放性實驗水平高低和成效的大小,每學期之初,結合專業(yè)特色和學生的要求,指導教師根據專業(yè)特點、社會需求和學生狀況,列出一些創(chuàng)新實驗項目,然后交由學生討論,讓學生自己選擇項目,老師負責審查學生根據項目要求設計的實驗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幫助他們最終制定創(chuàng)新實驗項目。對學生實驗操作過程中的疑難問題進行討論解決。學生每做完實驗項目,根據實驗情況撰寫詳實的創(chuàng)新性實驗項目報告,由指導教師組織有關人員和實驗學生在綜合分析的情況下評議該項目,及時提出改進建議,以便提高實驗效果、保證實驗質量,達到實驗目的。
(4)加強基礎實驗教學的管理。由于創(chuàng)新性實驗項目是在學生一定的學習基礎上開設的,所以在基礎實驗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基本實驗技能的培養(yǎng)與訓練,引導學生養(yǎng)成注重觀察實驗現象、善于發(fā)現實驗過程中的問題、勇于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為學生進行開放性實驗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在積極探索教學方式的同時,要徹底轉變觀念,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積極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開放性實驗項目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學習、研究陣地,為實現自己美好的明天打好基礎。
(5)開放實驗教學和開放實驗室。開放實驗教學和開放實驗室是學生開展創(chuàng)新性項目的基本平臺,是當前高校實驗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也是有效的實驗室管理模式。我校目前開展的實驗教學改革(包括開放性實驗室),應該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實驗室管理形式、實驗時間與空間的開放以及實驗內容的開放等方面的工作,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發(fā)揮學生的主觀作用的同時,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科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進而為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的全面開展開辟出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進而實現培養(yǎng)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
3 結束語
建工系成立以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曾經在系內進行了有關的實驗教學改革,包括部分實驗教學和實驗項目的開放,這次在學校開展管理創(chuàng)新項目研究的形勢下,結合本科合格評估整改任務,進行該項目的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本文是陜西省榆林學院管理創(chuàng)新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