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媒體具有門檻低、操作簡便、信息傳播迅速、互動強等特點,但也存在信息未經過濾、相關規(guī)范約束不健全等缺點。在自媒體環(huán)境影響下的民族高校學生,在思想和行為方面都產生了新的變化。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在此背景下,應創(chuàng)新自媒體時代思政工作的新方法,利用好自媒體這把雙刃劍,做好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引導工作。
關鍵詞 自媒體 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高校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Exploration on the Innovation of N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in the Self-media Era
LI Bo, BIAN Yonghong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Sichuan 610041)
Abstract Since the media has a low threshold, easy to operate, rapid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but there are also unfiltered information, relevant norms constraints unsound and other shortcomings. College students from ethnic media i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in terms of thinking and behavior changes have created new, and br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is context, the new method should be innovative media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from, make good use of this double-edged sword from the media, do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and guidance.
Key words self-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ational college
1 自媒體時代興起及其與民族高校學生的交互
1.1 自媒體的界定
具體而言,自媒體指的是當前廣受追捧的博客、QQ、人人網、校園BBS、微博、微信等大眾化的公共或私人通訊平臺。自媒體具有平民化、個體化、門檻較低、操作簡便、傳播面廣、快速、互動性強,真實度可信度待察、參與者及信息良莠不齊、相關規(guī)范不健全等特點。
1.2 自媒體與當代民族高校學生的交互
自媒體興起后,當代民族高校學生率先較快地融入了自媒體之中。尤其在手機、電腦等通訊工具幾近普及的背景下,網絡平臺在他們之中得到較廣的應用,成為其獲取即時信息、接收外界動態(tài)的最重要、最便捷的渠道。同時,這些全新的媒介亦成為他們表達意見、發(fā)布觀點的重要載體。當代民族高校學生在思想與行為方面,均發(fā)生了新的變化。
2 自媒體環(huán)境下當代民族高校學生思想的新特點
2.1 自主化和個性化增強,但主流價值觀與價值取向不穩(wěn)
自媒體中包含海量未經則取和過濾的信息。且信息傳播逐漸呈現出“去媒體化”趨勢,傳播模式不再如傳統媒體一般保持“自上而下”的單一灌輸式傳播。在信息的選擇與接收上也更注重個性化、個體化和自主化。在此背景下,大量虛假、負面的,甚至反動的訊息包含其中,這對正處于成長中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當代民族高校學生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而當代民族高校學生的喜新、獵奇、“好圍觀”等特點,使得其在對信息的接受上出現偏差,致其主流價值觀和價值取向出現不穩(wěn)和偏移。
2.2 對社會關注度增高,但獨立判斷與思考能力匱缺,從眾心理普遍
當今民族高校學生對社會關注度普通增高,處于自媒體時代下的他們,在通過網絡平臺接收各類訊息,并借此了解關注社會的同時,更期望借助自媒體在訊息潮流中充當傳播者的角色。此類傳播呈現出個性化特點。但由于其尚處于學習與成長中,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對網絡上流傳的訊息缺乏獨立思考與鑒別能力。同時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借助“轉”這一網絡傳播方式,當代民族高校學生的信息傳播中包含大量偽化、未經考證化信息。
2.3 交往方式便捷化,但道德約束和心理健康隱患同步增加
自媒體時代的快速與便捷促使當代民族高校學生傾向于選擇更趨隱蔽化、自由化的網絡交友方式。一方面,網絡交友的約束欠規(guī)范化容易導致道德約束的偏差行為。導致一系列道德淪喪的負面行為出現,如網絡詐騙等。另一方面,長期沉溺于網絡交友的虛擬性和隱蔽性帶來的心理上的滿足感,而忽略和弱化實際人際交往中的責任感和方法技巧,容易導致其出現人際交往障礙,有礙于其心理健康的正常發(fā)展。
2.4 相關問題上易錯信腐朽反動思想,思想行為易陷入極端化
身處民族高校的學生,在對待國家相關問題,如民族問題上,在網絡信息自由化、散漫化、相關規(guī)范欠健全與完善的背景下,易受到腐朽與反動思想的煽動與腐蝕,從而弱化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抵御能力與鑒別能力,思想與行為極易陷入極端化,進而陷入反動負面思想的陷阱中。
3 正確利用自媒體,創(chuàng)新當前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1 把握機遇
(1)創(chuàng)新觀念,接受并積極運用自媒體。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者,高校輔導員要不斷轉變創(chuàng)新觀念,與時俱進,從思想上跟進社會進步與時代發(fā)展。要充分認識到自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yōu)勢與特點,主動接納自媒體作為思政教育的新方法,積極主動學習掌握自媒體的運用方法,將自媒體與傳統思政教育方法結合起來,更有效地推進當代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2)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在自媒體的運用方面,民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臨著兩個課題,一方面,思政工作者應熟練并融入自媒體,積極學習自媒體技術,從根本上把握主動權。同時,應把握好自媒體優(yōu)勢,不斷創(chuàng)新和豐富日常思政教育方法。(3)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教育體制,構建立體化網絡思政教育體系。在當今高校思政教育中,網絡化和科技化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教育體制,構建新鮮、有活力、立體化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勢在必行。以筆者所在的民族高校為例,在思政教育網絡化方面成效卓著。在校內,構建有“自上而下”、“點面結合”的立體化思政網絡體系。一方面,為民族高校學生提供事務性通知、資訊,如學術講座、競技比賽等,另一方面,此類平臺的活躍性,也成為輔導員與民族高校學生展開深入互動的良好載體。成為融思想性、知識性、服務性于一體的學校思政教育網絡化的良好陣地。
3.2 迎接挑戰(zhàn)
(1)加強民族高校學生“網絡媒介素養(yǎng)教育”。媒介素養(yǎng)是指在人們面對不同媒體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自媒體本身存在著相關規(guī)范與約束不夠健全,傳播的信息待過濾等缺點,隨之而來的是虛假、負面、不良信息,甚至反動信息未經過濾和把控直接流入民族高校學生,對高校思政教育造成一定挑戰(zhàn)與威脅。針對這一情況,應趨利避害,加強民族高校學生的網絡素質教育(也稱“媒介素養(yǎng)”) ,引導其增強對自媒體中包含的未經過濾信息的評價、理解與選擇能力,增強其接受正面、積極健康信息的源動力,同時構筑對不良、負面信息的抵御防線。(2)加強監(jiān)管,疏導結合。在加強民族高校學生網絡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同時,要構建思政隊伍的“人力屏蔽網絡”。在積極引導的同時,加強網絡上學生思想動態(tài)的監(jiān)管,運用好自媒體這把雙刃劍,利用其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對學生當中出現的偏差和問題,及時加強監(jiān)督管理。對于問題的處理,不能單純武斷地“疏”而不“導”。疏導結合,雙管齊下,把自媒體的育人、引導和監(jiān)管功能融入思政教育工作,利用其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的優(yōu)勢,不斷助力當代民族高校思政教育。
注釋
① 仲素梅,胡玉霞.論新媒體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探索,第219期.
② 張雯婷.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策略探析.學習與實踐,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