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的一個特色是有書法漢字,在人民幣上留有漢字書法墨跡的有兩位著名人物,他們是董必武和馬文蔚,其字隨人民幣流傳,其名伴人民幣流芳。這兩位一官一民,人生經(jīng)歷迥異,但對人民幣的貢獻都是巨大的。
董必武1886年出生,字潔畬,湖北黃安人,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新中國成立后他歷任中央財經(jīng)委員會主任,政務院副總理,政務院政法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共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
董必武科班出身,學識廣博,還是早期的海歸。董必武書法功底深厚,寫得一手好字。第一套人民幣發(fā)行時他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兼華北財經(jīng)辦事處主任,人民銀行的成立和人民幣的發(fā)行都是在他的領導下進行的,“中國人民銀行”行名也是由他首肯并上報中央批準的。第一套人民幣從1元至5萬元12種面額,60個票種上的“中國人民銀行”行名和面額漢字,除一千元耕地版鈔票外,全是由他所書寫。這些楷書漢字筆畫規(guī)范,勻稱和諧,剛勁挺拔,俊俏舒逸,為第一套人民幣增添了絢麗色彩。
第一套人民幣之后,人民幣上的漢字都是采用人民銀行職員馬文蔚專為第二套人民幣書寫的漢字。這些字形與魏碑相似仍屬隸書,被譽為漢隸與魏碑的變體。也有人考證這種字體叫“張黑女”碑體,是北魏碑體的故名,屬北魏碑體中的精品。后來國務院對漢字進行了規(guī)范和簡化,有關專家按馬文蔚原稿原作風格對所書漢字進行了精心挖補、修改,形成了人民幣上標準的簡體漢字,這些字仍然保留著馬文蔚的書法風韻。馬文蔚為人民幣書寫的漢字書體蒼勁端莊,獨具匠心,自成一體,特別是一直沿用的“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字,力足豐潤,典雅和諧,剛?cè)岵?。無論人民幣鈔票票面如何變化,這一書法都能與之呼應,是人民幣的一大特色。
馬文蔚祖籍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黃寨村,1904年生人。1930年南京中央大學經(jīng)濟系畢業(yè)后供職于中央造幣廠,后曾在孔祥熙部下共事。1949年經(jīng)薄一波介紹到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工作,曾任參事、金融研究員。1952年調(diào)到中國人民銀行陜西省分行工作。1988年3月29日病逝,享年85歲。
1950年春天的一個午休,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南漢宸請職員馬文蔚到自己的辦公室比賽書法,并拿出一支毛筆讓他使用。馬文蔚認出這是支宮廷御筆但是用不習慣,便取來自己的毛筆按照南漢宸的意思一連寫了幾套“中國人民銀行”和“壹、貳、叁、伍、拾、圓、角、分”等字。后經(jīng)南漢宸仔細篩選并于同期征集到的其他墨跡比較,最后選定了馬文蔚的。不久這些字便出現(xiàn)在了第二套人民幣上。那時,人民幣的設計和人民幣上的題字都是國家機密不能泄漏,南漢宸和馬文蔚對此也一直守口如瓶,從未向外提及。這件事檔案也沒有記載,所以第二套人民幣及以后各套人民幣上的漢字出自何人之手,一直是個謎,這個謎底直到30多年后才被揭開。
1983年3月1日《山西日報》刊登文章,認定人民幣的題字者是冀朝鼎,之后《新民晚報》也刊出同樣說法的文章。本著對歷史負責的精神,馬文蔚就此給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寫了一封信陳述事實真相。
經(jīng)過一年的調(diào)查取證和專家鑒定,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認定:“中國人民銀行”行名及人民幣面額漢字的書寫者是馬文蔚,補發(fā)人民幣5000元給馬文蔚作為稿費,同時撥專款14000元為其改善住房。至此,這一歷史事實才為世人所知。
一代科班出身的銀行資深行員馬文蔚,一生司職兩朝央行,專業(yè)才干和金融業(yè)績未能改善其人生卻險些使其夭折。不曾想到,一次業(yè)余時段的練筆卻讓其彪炳史冊,這讓人民幣發(fā)展史上又多出一段酸楚的趣談。
(摘自《人民幣鑒賞與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