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084-02
古人有“書中自有黃金屋”之說。朱熹也曾經(jīng)指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杜甫所提倡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無不強調(diào)了多讀書廣集益的好處。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睆?zhí)烊粝壬f:“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翻開《語文課程標準》,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中都非常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可見,在語文教學中,讀是多么的重要!那在語文教學中,究竟我們要讀什么呢?其實,葉圣陶先生早已說過:“教師教語文,無非是引導學生練習看書作文的本領,須反復玩味課文,由字句章節(jié)而通觀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脈絡,都宜求之于文本,不宜舍文本而他求?!贝髱熤?,不僅驗證了多讀課文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性,而且還清楚地我們:讀,要貫穿于學習課文的整個過程。在預習階段,做到細讀──查閱字典,初步了解內(nèi)容,記錄讀書疑問;在學習階段,做到精讀──理解內(nèi)容,學習閱讀方法,掌握閱讀技巧,形成閱讀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在復習階段,做到選讀──整理筆記,鞏固所學知識。
興趣雖然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但是學生光有課外閱讀的興趣,只憑興趣毫無目的、不茍方法地去茫茫課外讀海中“瀟灑走一回”其意義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學生憑著興趣,凡有生動情節(jié)的內(nèi)容就走馬觀花地讀讀;有的則讀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知識,吸取技巧,用到寫作上。顯然這樣的讀書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僅愛讀,而且會讀,要讀得更好更有收效。作為讀書的指導者,我們應該向?qū)W生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種種教學情境,用“語文”的方式──讀,讀出濃濃的語文味兒來,給學生一個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充滿效率的閱讀課堂。
古人云:“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遍喿x教學則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會親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閱讀中激勵他們智慧與潛能的發(fā)揮,從而提高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為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并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興趣,引領學生讀中對話字、詞、句及把前后文聯(lián)系起來,大膽思考,積極分享心中疑問。
1.疑問從字、詞、句中來
鼓勵學生讀中質(zhì)疑,那疑從何來呢?其實,一個又一個有價值的疑問就隱藏于文本中的字、詞、句中。教師要引領學生細心讀書,在值得思考、咀嚼的詞句上反復朗讀,讓心中之疑化作一個個小問號標注在文本的空白處。這樣的質(zhì)疑才是有效的,才是智慧的流淌。
在初讀《魚游到了紙上》這篇課文時,當教師初次板書課題后,請學生一次次地朗讀課題,然后,詢問大家:心中有沒有產(chǎn)生疑問?許多學生舉起了手,有的說:“魚不能游到紙上,為什么說魚游到了紙上?”有的問:“魚怎么能游到紙上呢?”……一個“游”字,讓學生的心中產(chǎn)生了一個疑問。同時,學生也和大家分享了一種質(zhì)疑的方法──疑問從字中來。
當學生閱讀到“他好像和游魚已經(jīng)融為一體了”這一句時,我引導學生:讀一讀帶有“游”字的詞語。注釋著這個詞語,你有沒有疑問?有的學生覺得:這句話中為什么出現(xiàn)的是“游魚”,而不是金魚呢?有的學生更是讀書細致,他發(fā)現(xiàn)整篇文章中,這是唯一一處說“游魚”,這是為什么呢?適時地點撥,學生便會有出乎意料的發(fā)現(xiàn)。鼓勵學生在“游魚”的下面畫上一個小問號,不僅留下了思考的記憶,還記錄下了一種質(zhì)疑的方法──疑問從詞中來。
再如,學生閱讀課文中最后一句:他接過筆在紙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币I學生反復閱讀這句話后,再靜下心來想一想:你心中有沒有產(chǎn)生疑問呢?學生思考片刻,和大家分享道:他為什么說“先游到了他的心里”?又一個有價值的問題誕生了,也讓我們學習到了另一種質(zhì)疑的方法──疑問從句中來。
2.疑問從前后文聯(lián)系中來
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造出適合學生質(zhì)疑的輕松和諧的環(huán)境,激發(fā)質(zhì)疑興趣,讓學生敢思、敢問、樂探究。在初讀文本的過程中,特別要重視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不僅要引領學生反復閱讀,更要注重引導學生將文本中的前后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并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與空間,在朗讀與思考中,有深度的、有價值的問題往往就會萌生出來。
初讀《自然之道》這篇課文第三、第四自然段時,學生在熟讀這部分內(nèi)容后,教師進行設問:①那天我們上島時,看到了什么?自己讀一讀第三自然段。②向?qū)窃趺醋龅??(一言一行)自己讀第四自然段。
當教師把“我們”看到的內(nèi)容與向?qū)f的內(nèi)容連在一起……
正當幼龜躊躇不前時,一只嘲鶇突然飛來,它用尖嘴啄幼龜?shù)念^,企圖把它拉到沙灘上去。
向?qū)s若無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p>
學生的心中不禁出現(xiàn)了疑問──為什么在這最危急的時刻,向?qū)s若無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
當教師把“我們”看到的內(nèi)容與向?qū)龅膬?nèi)容連在一起……
正當幼龜躊躇不前時,一只嘲鶇突然飛來,它用尖嘴啄幼龜?shù)念^,企圖把它拉到沙灘上去。
向?qū)O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龜,朝大海走去。
學生的心中不禁又出現(xiàn)了疑問──為什么在這最危急的時刻,向?qū)s極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龜?
由于教師將文本進行重新整合,學生在反復閱讀思考中,心中又產(chǎn)生了疑問,這樣的疑問,是有價值的,他有助于引領學生深層次地閱讀文本,讀懂“自然之道”。同時,在這樣的閱讀中,學生也領悟到了質(zhì)疑方法──將前后兩個句子連在一起讀,一邊讀一邊思考,學生的心中自然會產(chǎn)生“為什么”,這個“為什么”必然是有深度的。課堂上,教師富有智慧地教,學生飽含熱情地學,這便實現(xiàn)了高質(zhì)量的教學。
閱讀的書籍不同,而采用的閱讀方法也不一樣;閱讀的目的不同,閱讀的方法也不同。我們應該注重教會學生根據(jù)個人不同的閱讀習慣,閱讀目的、性質(zhì),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靈活使用。
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課外閱讀的條件,利用各種機會,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要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