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日語課程改革的課程目標之一,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理念。但是教師在“日語自他動詞”教學過程中深切感受到中學生的誤解誤用,感受其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本文以《普通高中日語課程標準(實驗)》為支撐,以“日語自他動詞”為主線,結合教學實踐試論如何利用日語自他動詞的有效教學來增強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日語課程目標社會責任感自他動詞
【中圖分類號】G633.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106-01
1.問題的提出
語言是反映一個民族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鏡子,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的目的,不僅要掌握其詞匯和語法,更要學習和了解該民族的思維方式、人生觀等。日語中的“自他動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日本民族的思維方式以及表現(xiàn)意識密切相關的。比較中國人、歐美人、日本人會發(fā)現(xiàn),前兩者一般喜歡使用他動、主動表現(xiàn),而日本人一般喜歡使用自動、被動表現(xiàn)。許多中國學生會依賴母語以及固有的思維來誤用日語的自他動詞,從而產生情感態(tài)度的偏差。日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要求和情境恰當地運用自己的積極情感,激發(fā)鼓勵,正確引導。
2.問題的分析
2.1歷史因素
日本人自古在固定的土地上從事農耕稻作,順從自然,不對自然做無謂的人工改造。這種特有的自然觀決定了日本人在語言表達上傾向于使用非意志的自動、被動表現(xiàn)。中國人古自荀子近到毛澤東都闡釋“人定勝天”的理念,認為人類的凝聚力和力量能夠戰(zhàn)勝、超越自然。法國思想家讓·保羅·薩特的“存在主義”認為“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梢姡袊?、歐美人和日本人在自他動詞的選擇和使用上是受到歷史因素的影響的。
2.2現(xiàn)代因素
據某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有近70.4%的人認為現(xiàn)代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社會責任感”。多表現(xiàn)在日常工作生活的點滴中,表現(xiàn)在對社會和他人的服務幫助中。而當代青少年缺乏“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應試教育“分數至上”的后果。這不僅擠占了大量素質教育的時間和空間,而且掩蓋了教育方面存在的許多矛盾和問題。許多分數的“光環(huán)”遮蔽了自私自利的本性。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自然不會有太多的“社會責任感”。
所以,要培養(yǎng)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首先必須打破目前應試教育的方式,真正實現(xiàn)素質教育。作為和青少年直面的一線教師,應當積極探索素質教育的方法與途徑,認真思考、深入研究,報著“語法來源于生活而服務于生活”的理念,通過大量的社會實例來幫助學生闡釋、分析和理解、運用語法。
3.教學實例
(1)自他動詞的基本概念
關鍵點:說話者關注①:(自動詞表現(xiàn))
說話者關注①和②:(他動詞表現(xiàn))
例組1:
a.田村「開かないなあ」/門怎么也開不了啊。
↑
<田村さん·ドア>
b.田村さんは、「ああ、やっと開いた」と言いながら、ドアを
↑
<田村さん·ドア>
開けて中に入った。/田村邊說“終于開了”一邊卡門進去了。
↑
<田村さん·ドア>
分析:按照自他動詞的基本概念可知:
(a)組關注的是變化的門,所以使用自動詞「開く」。
而(b)組關注的是開門的田村和產生變化的門。所以使用他動詞「開ける」。
(2)自他動詞體現(xiàn)的積極態(tài)度
例組2:
みなさん、ひと休みしましょう。(a、お茶が入りました
b.お茶を入れました)から。
(a)和(b)的不同:
(a)不能感受到動作者行為的積極主動性。
(b)能直接感受到動作者行為的積極主動性。
分析:很多中國學生選擇[b、お茶を入れました]認為[我把茶沏好了]是我的主動行為,理所當然用他動詞。但是日本人總感到這樣講顯得自己為對方做了好事要得到對方的感謝,會避免使用他動詞表現(xiàn),而選擇[a、お茶が入りました]這種盡量不表現(xiàn)自己功勞,十分親切的自動詞表現(xiàn)。
(3)自他動詞的責任感意識
例組3: 子供:お母さん、このおもちゃ(a、壊れちゃったb、壊しちゃった)。階段の上から落ちちゃったの。/媽媽,這個玩具壞了,它從樓梯上掉下來的。
母親:それは、(a、落ちb、落とし)たんじゃなくて、(a、落ちb、落とし)たんじゃない。/那不是它掉的,是你把它摔掉的吧。
分析:學生誤用(a),是看到后半句使用自動詞「落ちちゃった」,認為玩具是自己掉落的,跟自己行為無關。而“媽媽”的話則是教導孩子要主動承擔責任,明確承認自己的過失。所以媽媽使用了體現(xiàn)意志的他動詞[b、落とした]。
例組4:
A:ご結婚なさるとお聞きしましたが、日取りはもうお決まりになりましたか。
/聽說您結婚了,日子定在什么時候啊?
B:はい、來年の四月に式をあげる(a、ことにしましたb、ことになりました)。
/是的,我們決定放在明年4月。
題目來源:〈〈實用日語語法測試與解析〉〉P59 「ことにする、ことになる」專題
分析:在日語中,「する」和「なる」是一對具有代表性的他動詞和自動詞?!袱工搿箯娬{動作者和引起的動作變化。而「なる」表示變化的結果狀態(tài)。很多中國學生誤認為B的回答應該用[a],他們認為結婚是由相愛的兩個人的意志決定的,和社會無關。而日本人會選擇[b],因為在日本人看來結婚是社會力量和集團作用的結果。如果使用[a]的話,會給人一種說話者要沖破周圍的阻力和家人的反對強行結婚的印象。在日語中,像這樣放棄行為者的意志,用客觀變化的結果來表達的例子很多。
4.問題的總結
通過以上實例可以得出結論:學生在學習日語時多少會受母語的干擾,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培養(yǎng)學生入鄉(xiāng)隨俗的心態(tài),積極感受日本本土文化,習慣日本人的表達方式。同時,在教授自他動詞時,教師應通過大量的例子來充實教材內容,使學生通過對他動詞的習得有效提升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承認錯誤,敢于承擔責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日語課程標準(實驗)[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8)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日語[1] [2] [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2009年)
[3]《實用日語語法測試與解析》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孫滿緒 《日語和日本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10版)
[5]安藤節(jié)子子川譽子美「日本語文法演習?自動詞、他動詞、使役、受身ボイス」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2004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