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shù)學是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工具。掌握一定的數(shù)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我國公民應當具備的文化素養(yǎng)之一。小學數(shù)學是義務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從小給學生打好數(shù)學的初步基礎,發(fā)展思維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要充分利用和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引導學生對物體、模型等的觀察,測量、拼擺、畫圖、制作、實驗等活動,掌握形體的基本特征和面積、體積的計算方法,并注意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關鍵詞】幾何形體動手操作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149-01
在小學階段幾何形體的教學中,注重學生動手操作,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靈活運用,有利于培養(yǎng)和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
一、在動手操作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直觀認識幾何圖形。
幾何形體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但學生對它們不一定有明確的認識。在教學中,如果采用“摸一摸”,“找一找”,“比一比”的方法,可以使學生對幾何形體有明晰而直觀的認識。如:教學長方形、三角形和圓時,讓學生“摸一摸’它們的邊各是怎樣的;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屬于這類物體;再讓學生“比一比”觀察它們各自有何不同。這樣,學生就能很輕松地了解這些圖形的特征,很直觀地對這些圖形有了整體的感知。
二、在動手操作中,推理、理解、掌握有關公式,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性。
對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是學生靈活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而動手操作有助于學生對公式的理解和推導,把機械地死記硬背公式變?yōu)楠毩⑻剿髦型茖С龉?,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在教學梯形面積時,由于學生是在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很容易模仿,將梯形轉化為也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在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中任選一張,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只要經(jīng)過中心(中心:兩條對角線的交點),就可將長方形(或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從而從另一個角度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發(fā)散性思維,使其遇到問題時不只朝一個方向分析、研究,而能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思考,求得合理解法,學會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
三、在動手操作中,鞏固所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學生,公式、概念記得相當熟,但遇到與實際相關的問題時,就顯得束手無策了。究其原因: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只重視課本知識,而忽略了讓學生親自動手解決實際問題。如果在教學中,學會放手、大膽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實踐中反復探索,一定大有收益。
比如,在教學求圓環(huán)的面積后。我就安排了這樣一個實地作業(yè):要求:通過測量,求出圓形花壇四周的環(huán)形水泥路面的面積。工具:每小組一根皮尺。小組討論:求圓環(huán)面積,需要知道哪些條件,怎樣確定圓的直徑(半徑),(難點也是重點)。
老師巡查,發(fā)現(xiàn)有的量出花壇和水泥路(外圓)的周長,有的運用測量的知識(三人站在一條直線上)和圓上線段直徑最長這一知識,繪圖如下:
學生們通過計算,觀察、比較,一致認為第二種方法最好。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勤于動腦、團結協(xié)作的良好習慣,而且鞏固運用了所學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讓學生動手操作從課堂走向課外,進一步培養(yǎng)發(fā)展空間觀念。
在教學幾何形體后,如果能讓學生親手做一做這樣的幾何形體,有助于加深對幾何形體的認識。如:在教學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后,讓學生做一個模型。別看這樣一個小小的形體,卻花費了孩子們不少的心思:有的把硬紙分成6個面(每兩個面一樣大)粘和而成;有的是每3個面一組,然后粘在一起,還有的是把6個面都直接連在一起······過后,我出示了以下幾個圖形讓學生思考:不剪,哪些圖形能折成長方體?
學生親手實踐制作了長方體,對這個問題顯然能迎刃而解。這樣培養(yǎng)和提高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