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一化學在中學化學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高一化學是學好中學化學的基礎和前提。初高中教學目標和要求的差異,致使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學學習臺階高、難度大。本文淺談如何搞好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銜接。
【關鍵詞】差異銜接協(xié)調性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171-02
初中按義務教育的要求,化學是啟蒙學科,對全體初中生進行最基本的化學知識和技能的“入門”教學,著眼于提高全民族素質;而高中化學教學既與義務教育銜接,為學生打好全面的素質基礎,又為學生的分流打好較高層次的基礎。知識逐漸向系統(tǒng)化、理論化靠近,對所學化學知識有相當大一部分要求學生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能將所學化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具體問題,還能在實際應用中有所創(chuàng)新。初高中教學目標和要求的差異,致使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學學習臺階高、難度大。高中教師反映升入高中的學生所掌握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與高中化學課程學習所需要具備的知識要求差距較大,過早出現(xiàn)學習成績倒退、分化現(xiàn)象,嚴重影響和制約了高中化學教學質量的提高。而高一化學(必修)在中學化學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高一化學是學好中學化學的基礎和前提。如何搞好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銜接,下面淺談自己的觀點。
一、明確找準初高中之間的差異,做到心中銜接有數(shù)
1.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認識初、高中化學教學要求的差異性
(1)在知識與技能方面
初中要求較低,如:對“認知目標”的要求為“知道→認識→理解”,理解層面只包括“了解、看懂、識別、能表示”;而高中在“認知目標”要求上增加了更高層次的“應用”,同時“理解”的層面也多于并高于初中,包括了“理解、解釋、說明、判斷、預期、分類、歸納和概述”等,即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在過程與方法方面
初中要求多為“認識”、“了解”、“感受”、“體驗”、“初步學會”等層次;而高中要求較高且更具體化。例如,要求“能夠發(fā)現(xiàn)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能對自己的化學學習過程進行計劃、反思、評價和調控”,“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即對過程方法的體驗提出了更高的標準。
(3)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
高中化學課程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例如,在化學實踐方面,初中只要求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而高中更強調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等等,這必然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認真調查摸清情況,掌握初、高中化學教學中認識不協(xié)調
(1)教師對課改理念認識的不協(xié)調性
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影響,部分教師將傳授知識作為教學的唯一任務,將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的惟一方式,將考試成績作為教學評價唯一標準。面對新課標和新教材,部分教師片面理解課程改革,忽視教師對教學過程的組織和引導作用,追求表面性的“花架子”,將“放手”變?yōu)椤胺湃巍?,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和諸多家長抱怨,由此對課程改革也產生了困惑。由于缺乏對課改精神的深刻領會和教學方法的深入探究,部分高中教師對化學課程改革持消極和被動的態(tài)度。
(2)學生對初、高中兩學段的化學學習的不適應性
①學習內容的不適應。初中化學學習內容主要是啟蒙性和常識性的基礎化學 ,對思維能力要求低;高中雖仍為基礎化學,但其知識容量與思維難度均高于初中。特別是在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的教學方面,高中教師一旦在難度上把握不好,很容易造成學生對高中化學學習的畏懼心理:比如基本概念部分,初中的要求主要是識記和例題理解體會,而高中的要求是理解和應用,更明顯的是化學基本理論以及化學計算方面。在教學難度要求方面,初中僅僅是會分辨即可,而高中則必須要能應用和擴展。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上高中明顯要比初中高很多。不同的要求使得教師的教學出現(xiàn)了斷層的感覺。許多高中教師談到教學感受時,無一例外都發(fā)出感慨:現(xiàn)在的高中很難教,對學生來說教材的要求在降低,而考試對教學要求很高,出現(xiàn)了很大的矛盾。
②教學方法的不適應。初、高中化學教師的教學風格與教學方式不盡相同,一般局限于傳授知識和適應性之間;高中教師若在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教學上不足或把握不好,很容易導致學生對高中化學學習的不適應。
③學習方法的不適應。高中化學對學生自學意識和自學能力的要求較高。若教師不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不引導學生及時總結,學生不能較快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則難以適應高中緊張的化學學習活動。
④學習心理的不適應。初中化學學習相對簡單、輕松,高中生面臨緊張的學習和競爭,生活節(jié)奏更快,若教師不進行積極的疏導,極易造成學生化學學習的心理障礙。學生之間的差別較大,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不盡如人意。若不及時加以解決,隨著化學學習的逐漸深入,學生之間的兩極分化情況將更趨明顯。
二、新課改理念下掌握學情,讓銜接教學在實踐中循序漸進
新一輪課程改革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在教育理念上發(fā)生了幾個重大轉變,即:教育目的由追求知識目標向個性目標轉變,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發(fā)展觀;教育過程由以教師為中心向師生互動轉變,堅持以對話、活動為場景的合作觀;教育模式由行為主義向建構主義轉變,堅持以探究為動力的學習觀;教育手段由傳統(tǒng)教育教學工具向現(xiàn)代教育技術轉變,堅持以學習用具為重點的開發(fā)觀。在課改理念指導下搞好初、高中化學教學過渡,必須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銜接。
1.情感態(tài)度的銜接
新學期前幾節(jié)課,教師尤其要加大感情投入,設法拉近師生間距離,使學生主動跟你接近,不要望而生畏,讓學生從心理上作好準備,讓學生想學,我認為這是搞好初、高中銜接教學的有力保證。高一新生在生理上正處于從少年向青年轉變的特殊階段,教師要抓住其學習心理自“經驗記憶型”的被動接收知識向“探索理解型”主動學習知識的轉變,幫助學生調節(jié)好心態(tài),穩(wěn)定好情緒。建立平等、和諧、共進的師生關系,經常地跟學生心理交流,對學生給予鼓勵性評價,增強學生自信心,使其盡快進入角色,并扮演好角色。
2.知識內容的銜接
初中很多知識都是高中知識的承繼和銜接的基礎。初中化學知識主要是常識性介紹,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知識結構上以物質的分類為主干,即每一部分知識只介紹其中的一個點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相對較少。而高中化學知識則以物質結構、物質的量、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氧化還原反應、化學反應速率、離子反應、元素周期律的理論為主干,在教學中從學生初中所學到的知識“點”開始,注重知識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使學生由知識“點”串成“線”,進而發(fā)展形成一個知識層“面”,進一步注重于知識面的應用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而形成知識“網(wǎng)”。 在高一教學中理想的做法是不一定要集中一段時間對初中知識的知識內容進行梳理、鞏固并加以提高。而是順著章節(jié)的教學,遇到什么問題就順帶解決什么問題,把各知識點分散到化學教學內容有關聯(lián)的相應章節(jié)中去處理。由鑒于此,在高中教學中要有計劃的補足初中教學中涉及不深的知識而在高中化學中常常出現(xiàn)的知識點和方法等。
3.教學方法的銜接
從化學課程標準的五個一級主題內容來看,“科學探究”主題無疑是最具核心的內容,是一種既符合科學知識產生規(guī)律又符合學生學習認知的學習內容,因而也是課程改革的最大亮點。對已經熟悉并初步掌握了科學探究一般方法的學生來說,在高中階段能否將這種學習方法貫穿于高中化學學習的始終,將直接影響并制約其終身的發(fā)展。因此,大力開展以科學探究為主要教學形式的化學教學活動,堅持用探究的方法教、教探究的方法,切實做好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教學銜接工作,這是高中化學教學必須關注的核心內容。對學生來說,其科學探究能力的發(fā)展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xiàn)的,需要教師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既整體規(guī)劃又統(tǒng)籌安排,使科學探究貫穿于整個化學教學的始終,落實在學生平時的學習。教師要抓住“經驗記憶型”的被動接收知識向“探索理解型”主動學習知識的轉變,重視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創(chuàng)造性的個性化,學生在學習,探究,創(chuàng)新,交流過程中必然有許多難解和疑惑,這時教師做好學生的引導者。
4.學習方法的銜接
由于初中化學的內容是基礎性的,識記性的知識比較多,因此有不少學生存在靠死記硬背來學習化學的方法。這種較為機械、死板的方法不適應高中注重能力及創(chuàng)新的要求。高一教師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使之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教師一定要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作為高一教學的首要任務。古人說:授人以魚,只備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可終生受用。教學生如何學習,使學生能有效、正確地進行各種知識及技能的學習是授人以漁之舉。
進行學法指導,可以在高中化學伊始講解初、高中化學內容的區(qū)別,闡明學習方法的差異。學法指導的目的是使學生快速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要求,在“欲學”的基礎上做到“會學”,進而達到“學會”。因此,學法指導要與建立學習常規(guī)結合起來,應滲透于學生學習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如課前做好預習、上課做聽課筆記、課后做學習小結、及時進行各種知識、技能的總結歸納、要用理解記憶法識記知識等等。正確的學法是良好教法的基礎。只要師與生、教與學都遵循認識論與方法論,符合現(xiàn)代教育的建構主義教學規(guī)律,師生在教改實踐中互促共進,教學質量就能夠穩(wěn)步提高。
5.能力培養(yǎng)的銜接
“教是為了不教,學是學如何用”,教師教學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使學生能夠獨立學習,獨立鉆研,獨立承擔一定的社會工作。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一直讓老師拖著走,不但教師感到心力疲憊,而且培養(yǎng)出來的人也不會有真才實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自學能力,科學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實驗創(chuàng)新能力,應變能力等。要培養(yǎng)這些方面的能力,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運用啟發(fā)式教學,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消化。能力培養(yǎng)方面,初中注重定性分析,以形象思維為主,從具體、直觀的自然現(xiàn)象和實驗入手建立化學概念和規(guī)律,使學生掌握一些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很大程度上是記憶型,較少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而高中化學教學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實施的較高層次的基礎教育,既與義務教育銜接,為學生打好全面的素質基礎,又為學生的分流打好較高層次的基礎。知識逐漸向系統(tǒng)化、理論化靠近,對所學化學知識有相當大一部分要求學生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三、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做到銜接教學有的放矢
1.上好實驗探究課,激發(fā)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化學學習活動
化學學科本身就是一門實驗性學科,中學化學教學尤其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實驗探究課有利于培養(yǎng)這些能力?,F(xiàn)代中學生的參與欲、表現(xiàn)欲比較強烈,探究實驗能極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需求,為他們提供活動的機會和思維的空間,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實驗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化學實驗也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態(tài)度的重要途徑。要鼓勵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規(guī)律。思維是智力的核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驗中可以通過實驗設計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引導學生提出假說,讓學生通過實驗驗證,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激活思維,走向成功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欲學。
2.精心備好起始課,盡可能使課堂生動、活潑、有趣
孟子說:“教亦多術矣” ,“術”即教學方法,教師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認真?zhèn)湔n,力求教學形式不拘一格,盡可能使課堂生動、有趣。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知識的講授方式要反復推敲,課堂上師生如何互動也得巧作安排。一節(jié)課需幾課時完成,每課時內容分配,先講什么,后講什么,每節(jié)課講多少內容,講到什么程度,可很據(jù)學生情況而定。教學中要靈活應用教法,尋求更有效、更靈活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較多的知識,提高能力。
3.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科素養(yǎng)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圖表、演示實驗、教學模型等直觀材料,結合當前社會熱點,讓學生認識到化學與社會、生活、經濟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以此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如講授《鹵素》時,可介紹氯氟烴對臭氧層的破壞原理,講授《硫—硫酸》時,可介紹有關環(huán)境污染及環(huán)境保護及我國的有關環(huán)境政策,講《物質結構》時,可介紹北約對南聯(lián)盟轟炸時所使用的貧鈾炸彈及其對人類對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等等。讓學生覺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化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要學好化學必須有腳踏實地、勤奮苦讀的態(tài)度。
總之,初高中化學的銜接不但是知識的銜接,教學方法的銜接,更是學習方法,學習心理以及能力培養(yǎng)的銜接,他們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在教學實踐中,應重視其內在聯(lián)系,綜合考慮學生各方面的需要,增強學生自信心,使其盡快適應高中階段化學的學習,并不斷提高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劉知新主編.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中學化學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2]柳海民主編.中學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