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太原汾河濕地公園為例,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fā),通過接近度計算、行為測繪及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調查研究綠道可達性與使用者活動程度的相互關系。最終得出結論:綠道可達性會直接影響綠道的使用程度。希望能給日后綠道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 綠道;使用者;可達性;活動程度
中圖分類號S68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9-10207-03
作者簡介劉婧(1990- ),女,山西太原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園林植物造景設計與景觀規(guī)劃。*通訊作者,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園林植物造景設計與景觀規(guī)劃研究。
1緒論
1.1研究背景如今,科技日益進步,交通運輸日益便捷,人們追求便利生活的愿望及能力與日俱增,過分依賴當代的先進科學技術,如汽車、地鐵、高速鐵路等。而城市快行交通系統(tǒng)的發(fā)展,對人們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1]。因此,人們開始提倡以步行、慢跑和騎自行車為基礎的“綠色交通出行方式”[2]。
1.2相關概念綠道是沿著河濱、海岸、山脊線、歷史道路等自然和人工走廊所建立的開放空間[3]。而綜合性綠道有成為安全承載自行車和步行活動的小路、園路及自行車專用道的潛力[4]。作為慢行交通系統(tǒng),人們可在綠道中進行各種體育鍛煉、休閑游憩等活動。
1.3研究意義綠道線型結構在城市建成區(qū)被當做線性公園,具有連接其他公園和綠地斑塊來創(chuàng)造公園系統(tǒng)的潛力[5],并且可以為多種活動提供支持,但是其使用的程度則取決于綠道如何與周圍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因此,筆者將以太原汾河濕地公園綠道為例,探究綠道可達性和使用者活動程度的關系。
2項目概況
2.1項目背景研究對象是位于太原市汾河濕地公園綠道。該項目于2005年10月開工建設,于2007年10月竣工完成[6]。汾河濕地公園北延段于2008年9月20日開工,景觀工程于2009年4月1日開工,并于2009年底全部完工并對外開放。昔日廢棄的河灘如今成了自然優(yōu)美的濕地公園,成為太原打造綠色城市基礎設施的嶄新篇章。
汾河作為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是山西的母親河,由北向南穿太原城而過,流經市區(qū)內長達20 000 m。太原汾河濕地公園南起勝利橋1號橡膠壩、北至森林公園以北500 m,全長2 400 m,建設面積120萬m2。其中水域面積60萬m2,綠地面積50萬m2,廣場面積近10萬m2[5]。近年開發(fā)的濕地公園北延段南起堵頭堰,北到太古嵐鐵路橋,全長4 500 m,北延段建成后與原有濕地公園連通,已形成6 900 m的汾河濕地景觀[3]。太原汾河濕地公園的建成,不僅順應當今人類對環(huán)境保護的潮流,極大地改善了太原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使人們在得到極大視覺享受的同時,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身邊環(huán)境的變化。作為太原市最受歡迎的公園之一,汾河濕地公園有著一定的研究價值及理論意義[3]。
2.2項目概況研究選取園內靠近河道的一條綠道為研究對象,起始于勝利橋以北一號橡膠壩,途徑北中環(huán)橋,終止于柴村橋,全長6 000 m(圖1)。該綠道寬3 m,表面采用碎石子鋪裝,可容3輛自行車并排通行。該綠道周邊用地較為單一,主要為居民區(qū)和林地。綠道附近大量居住和工作的高密度人口均是綠道使用者,而綠道可以提供日?;顒拥男蓍e場所,如散步、跑步、騎自行車等多種活動項目。因此,綠道的合理設置對于使用程度至關重要。
2.3研究方法通過接近度計算及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以揭示綠道接近度與使用者活動程度之間的關系。
2.3.1接近度計算。接近度是由綠道的接入點在一定時間內可到達的人口密度決定的。綠道“接入點”的概念被定義為如下兩種:一是指綠道指定的停車區(qū)域;二是指可以步行進入綠道的小徑與綠道的交叉點[7]。研究選取該綠道4個不等距離的“接入點”區(qū)域,其中包括3個停車區(qū)域的“接入點”和1個步行“接入點”區(qū)域。
同時,根據(jù)先前學者研究結論[7-8],花10 min路程到達綠道被認為是合理接近度時間,如步行800 m,慢跑1 200 m或騎自行車2 100 m。研究將以“接近度時間”衡量綠道可達性[1]。
2.3.2問卷調查。該問卷調查通過到達綠道10 min的接近度時間,來區(qū)分接近度以內和接近度以外的人群。收集綠道使用者使用程度的相關內容,如活動種類、使用時段、使用時間等。筆者于2014年6月,騎自行車穿行于綠道研究段進行調研。同時,為了保證問卷能夠覆蓋到不同的使用人群,選擇同一周內的3個工作日和2個周末的上午和下午同時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260份。圖1太原汾河濕地公園綠道研究范圍3研究結果與反思
通過使用者的角度,運用問卷調查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匯總(表1)。從總體上來看,接近度時間以內的使用者人數(shù)198人,大概是接近度時間以外使用者人數(shù)62人的3倍。表1綠道使用情況匯總
3.1使用者的性別結構被調查者的性別構成顯示:接近度時間以內的男性使用者96人、女性使用者102人(占51.5%);接近度時間以外的男性使用者33人、女性使用者29人(占53.2%)。
接近度時間以內、以外的性別結構基本一致。
3.2使用者的年齡結構被調查的使用者年齡構成顯示:接近度時間以內的青少年使用者53人(占26.8%),中年使用者98人(占49.5%),老年使用者47人(占23.7%)。接近度時間以外的年齡構成:青少年使用者15人(占24.2%);中年使用者37人(占59.7%);老年使用者10人(占16.1%)。
調查結果表明:相比較接近度時間以內及以外的年齡結構均呈基本持平狀態(tài),并且中年人都是該綠道的主要使用者。
3.3使用者的活動種類被調查綠道活動種類顯示:接近度時間以內慢跑使用者居多,為73人(占36.9%);其次是騎自行車使用者66人(占33.3%);最后是散步使用者51人(占25.8%)。而接近度時間以外的使用者則青睞騎自行車,有34人(占54.8%),慢跑和散步的使用者分別為17人和9人,分別占27.4%和14.5%。
調查結果表明:接近度時間以內的使用者以慢跑為主,接近度時間以外的使用者以騎自行車為主。因此,綠道的接近度與使用者“距離”極為重要,空間上把握和組織道路是綠道系統(tǒng)規(guī)劃的重點。
3.4使用者的使用時段被調查綠道“使用時段”顯示:接近度時間以內早晨使用者72人,占36.4%,中午使用者24人,占12.1%,晚上時段使用者102人,占51.5%;接近度時間以外的使用者早晨、中午使用者分別是20人和18人,分別占接近度時間以外使用者的32.3%和29.0%,而晚上使用者24人,占38.7%。
調查結果表明:當?shù)氐臏貛Т箨懶约撅L氣候和綠道的地理位置都會影響使用者對于使用時段的選擇。
3.5使用者的使用時間被調查綠道“使用時間”顯示:接近度時間以內單次使用的時間在半小時以內的使用者108人,占54.5%,單次使用時間在1 h左右的使用者70人,占35.4%,僅僅有10.1%的使用者表示單次使用時間在2 h左右。接近度時間以外的使用者則趨向于較長的單次使用時間,單次使用時間在2 h左右的使用者29人,占46.8%。單次使用時間在1 h左右的使用者25人,占受調查使用者的40.3%。單次使用時間在0.5 h的使用者8人,僅占受調查使用者的12.9%。
調查結果表明:路程距離較近的綠道使用者不太在意單次使用時間,單次使用時間較短。路程距離較遠的綠道使用者比較在意單次使用時間,單次使用時間較長。
3.6使用者的使用頻率被調查綠道使用頻率顯示:接近度時間以內的使用者每周使用3次或以上的使用者88人,占44.4%;每周使用1次的使用者61人,占30.8%;每月使用1次的使用者49人,占24.8%。接近度時間以外的使用者,每月使用1次和每周使用1次的使用者分別是36人和22人,分別占接近度時間以外的使用者的58.0%和35.5%;很少使用的有4人;每周使用3次或以上的占6.5%。
調查結果表明:綠道可達性直接影響綠道使用者的使用次數(shù),可達性較好的綠道的使用頻率總體較高,可達性不好的綠道則使用頻率總體較低。
3.7研究反思通過調查研究,進一步證實綠道接近度與使用者活動程度的相互關系。初步得出結論:接近度時間較少的使用者往往使用綠道較為頻繁,至少每周使用1次,但單次使用時間不長;而接近度時間較長的使用者則使用綠道不太頻繁,每月使用1次,單次使用時間較長。因此,適宜的綠道可達性才能更好地保證使用者使用綠道。
4結語
研究通過分析太原汾河濕地公園綠道可達性和使用者活動程度的關系,介紹了調查綠道使用程度的方法。并且調查結論表明:良好的綠道可達性會直接影響人們對綠道的使用程度。
目前,我國許多城市綠道網格還在發(fā)展階段[9-10]。希望該研究對未來綠道接入點的設計有所啟示,為中國綠道的使用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以便日后為綠道尋求更好的發(fā)展方向[11]。
參考文獻
[1] EVANS G W,JOHANSSON G. Urban bus driving:An international arena for the study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1998, 3(2): 99-108.
[2] 尤佳,沈沁芳.汾河濕地公園再添新景[N].發(fā)展導報,2009-08-25(004).
[3] 蘆迪,蘆建國.探索綠道可達性和使用者活動程度的關聯(lián)——以美國巴爾的摩市 “TCB”綠道為例[J].中國園林,2013,29(7):72-75.
[4] LINDSEY G. Use of Urban Greenways: insights from Indianapolis[J]. Landscape Urban Plann, 1999,45(2/3):145-157.
[5] 劉濱誼,張德順,劉暉,等.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園林,2013,29(3):6-10.
[6] 劉文英.太原汾河濕地公園[J].城建檔案,2008(7):24-27.
[7] COUTTS C J. Greenway Accessibility and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in Two Michigan Cities[D].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6.
[8] LINDSEY G,DREW J H S,GALLOWAY S.A study of trails in 6 Indiana cities [R]. Indiana University, Eppley Institute for Parks and Public Lands, 2001.
[9] SOMMER R,SOMMER B.Mapping and trace measures[M]/A practical guide to behavior research:Tools and techniqu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10] 秦小萍,魏民.中國綠道與美國Greenway的比較研究[J].中國園林,2013,29(4):119-124.
[11] 吳雋宇.廣東增城綠道系統(tǒng)使用后評價(POE)研究[J].中國園林,2011,27(4):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