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行為文化是師生員工在學校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各種行為中表現(xiàn)出的精神狀態(tài)和文化品位,是學校精神、價值觀和辦學理念的動態(tài)反映。優(yōu)秀的校園行為文化對青少年身體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全面和諧發(fā)展具有其他任何教育手段無法比擬和替代的作用。利用優(yōu)秀的本土文化資源建設校園行為文化,不僅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而且新穎獨特,更有利于學校走特色發(fā)展之路。錦溪的旅游文化資源豐富,充分利用錦溪旅游文化資源,建設豐富多彩的校園行為文化,能夠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一、錦溪旅游文化資源豐富
錦溪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風景優(yōu)美,物產豐富,有“三十六座橋,七十二座(磚)窯”的美稱。錦溪擁有豐富的館藏文化,以中國古磚瓦博物館為代表的十三家民間博物館,館內藏品種類豐富、品位高、內涵深,賦予了古鎮(zhèn)新的文化內涵。這些民間收藏博物館提升了錦溪的文化品位,使錦溪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xiāng)”。
錦溪豐富的旅游資源,對于生在這片土地上、長在這片土地上的錦溪中學的學生來說,就是一本生動形象的立體教科書,為錦溪中學的學生提供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
二、校園行為文化建設的具體措施
(一)建立校園博物館
館藏文化博大精深、新穎獨特,我校仿照錦溪“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xiāng)”的眾多博物館,建設校園博物館。博物館內的展品采用學校自籌、老師、學生、家長、校友捐贈等方式搜集。校園博物館內的展品不必求全求精,種類可以多種多樣,主要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我們主要設立了“錦溪中學奇石館”、“錦溪中學校史館”、“錦溪魚類館”、“錦溪橋窯館”、“家鄉(xiāng)風情館”、“錦溪特產館”等博物館。
“奇石館”的藏品主要是校友捐贈的,石頭樸實的風格和堅韌的性情自然而成,石頭上刻寫的“母校情”、“師生情”、“師恩難忘”等字眼更是牽動著師生的心?!靶J佛^”里展出的是學校的創(chuàng)辦歷程和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事跡,一代代錦中人拼搏進取,一批批學子們茁壯成長,成就了錦溪中學昔日的輝煌。我們根據錦溪本土文化的特點創(chuàng)立的“魚類館”、“橋窯館”更是別具一格?!棒~類館”以錦溪的各種魚類為原形,讓學生在生物老師的帶領下,做出各種標本,陳列在館內,每種標本除了必要的知識介紹外,再增加一項內容——制作者的姓名。也就是說,學生如果有很好的作品就可以永遠被博物館記住,這樣既激發(fā)學生興趣,又為校園文化建設注入新內涵?!皹蚋G館”展出的是學生親手制作或拍攝、描繪下來的“三十六座橋、七十二座(磚)窯”,將這些作品收藏在“橋窯博物館”,不論對學生、學校,還是對錦溪、對歷史,都將是一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凹亦l(xiāng)風情館”主要陳列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拍攝記錄的反映錦溪古鎮(zhèn)的風景、習俗,人們的勞動、休閑場景等圖片資料。通過“家鄉(xiāng)風情館”,學生感悟到家鄉(xiāng)之美,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美好感情?!疤禺a館”里展出的是水紅菱、襪底酥、醬汁肉、南瓜餅、田螺、熏青豆、粽子糖等,既有實物的,又有圖片的,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家鄉(xiāng)的物產豐富和美麗富饒。
(二)組織“第二課堂”
校園文化的載體主要是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如果課業(yè)和正規(guī)活動擠占太多時間,學生就會感到校園生活單調乏味。因此,學校應適度開展一些課外活動,豐富師生的學習生活。
我校充分利用本地旅游資源優(yōu)勢,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舉行“我做小導游”的活動,讓學生在熟悉錦溪歷史文化、了解錦溪旅游內容的基礎上,向外來游客介紹錦溪的旅游景點,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家鄉(xiāng)的了解,培養(yǎng)他們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而且能鍛煉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類似的活動還有“錦溪人游錦溪、錦溪人寫錦溪”、“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等活動。
我校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資源的優(yōu)勢,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課外興趣小組。如設立“錦溪宣卷班”、“家衡書法班”、“江南妹子舞蹈隊”、“錦溪民歌隊”、“錦溪民俗收集班”、“錦溪飲食文化班”等課外興趣小組,“錦溪宣卷班”請來錦溪宣卷的繼承人手把手地教學生,讓這朵優(yōu)秀的藝術奇葩繼續(xù)綻放;“江南妹子舞蹈隊”的舞蹈主要取材于本地勞動人民勞作的種種情景,服飾和道具也基本采用本地人勞作時穿的衣服和使用的農具,非常具有特色;特別是一些古老的民俗習俗正在逐步消失,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和保護。
我校充分利用本地民俗特產的優(yōu)勢,開展“今天我當家”、“我為父母做道菜”等才藝展示活動,讓學生不僅學會動腦,而且學會動手,同時,培養(yǎng)他們熱愛勞動、孝敬父母的品德。此外,還可以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讓學生在充分體會家鄉(xiāng)富有地方特色的節(jié)日習俗的基礎上,將這些習俗描寫記錄下來,例如:錦溪人過端午節(jié)時講究吃“五黃”,即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及雄黃酒;過年要吃“萬三蹄”、年糕、荸薺等。學生搜集好后,編成《錦溪地方民俗》,不僅對提高學生能力大有好處,而且對于錦溪地方文化的傳承來說也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
(三)開展教學科研
校園文化不是空洞的、形式的和單一的,而是與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與內容互動共長的。因此,校園文化建設要與學科課程建設與實施相結合,要把新課程特別是校本課程思想與理念通過校園文化形式,落實到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和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中。
古人云“知行合一”,今人講“理論聯(lián)系實際”,陶行知說“教學做合一”,意思就是我們要將學習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切實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換句話說,不能將“學習”和“生活”割裂開來,一旦真正學到什么東西,就應該“隨即”、“立即”、“即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不能束之高閣、高高掛起。我校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將錦溪的人、事、物引進課堂,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比如,張國權老師在講授歷史課《岳飛抗金》時,就將宋孝宗到錦溪與金兵交戰(zhàn),陳妃主動請纓,最后為國捐軀,留下“陳妃水?!钡拿耖g故事講給學生聽,學生十分感興趣,覺得歷史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就在身邊;不是干巴巴的教科書,而是鮮活的、生動的、充滿詩情畫意的水鄉(xiāng)故事。這樣,既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又增強熱愛家鄉(xiāng)的感情。農村中學的學生相對來說思維比較簡單,對物理往往有畏難情緒,但是談茜老師在講授物理課《力的相互作用》時,卻使用了這樣一個例子:船娘開船時不是直接推船,而是把竹篙往岸邊一點,船就開出去了,這是為什么?因為力的相互作用。這樣的例子源自生活、貼近生活,讓學生覺得物理是生動形象的,是充滿樂趣的,從而消除對物理的畏難情緒,重新找回學習物理的信心。
我校的“十一五”課題是“利用古鎮(zhèn)旅游資源陶冶學生道德情操”,要求教師圍繞課題研究,充分發(fā)掘錦溪古鎮(zhèn)的旅游文化資源,再結合自身教育教學實踐,認真撰寫教育教學論文。我校老師結合自身實際,積極寫作,出現(xiàn)了不少優(yōu)秀的教育教學論文。比如:裴洪偉老師撰寫的《開發(fā)地域文化資源,促進校園文化建設》、金小明老師撰寫的《因地制宜,德育實施方法初探》等,“十一五”期間,共計有100多位老師的論文在省、市級比賽中獲獎或發(fā)表。
錦溪不僅文化底蘊深厚,而且旅游資源豐富,是一本生動形象的立體教科書。充分利用錦溪旅游資源,建設豐富多彩的校園行為文化,既能夠豐富師生的學習工作生活,又能為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和諧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