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圍繞“踐行課程標準理念,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益”這一問題,作者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思考:培養(yǎng)學生對課文整體感知的能力;抓住重點詞語,培養(yǎng)學生語感能力;依據課文內容進行適度拓展,豐富學生積累;讀寫搭橋,培養(yǎng)學生想象與表達的能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整體感知 讀寫結合
小學語文教學承載著諸多任務,如既要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指導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又要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踐行課程標準理念,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思考。
一、培養(yǎng)學生對課文整體感知的能力
整體感知是理解課文內容的一個途徑,《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整體感知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整體感知能力的方法很多,指導學生概括小標題,理清課文敘述順序就是一種。譬如教學《嫦娥奔月》一文時,要求學生嘗試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將故事情節(jié)以小標題的形式概括出來,學生經過一番閱讀、思考,展開交流、討論,概括出如下標題:后羿射日→智斗逢蒙→嫦娥奔月→后羿追妻→思念期盼。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既概括了各個段落的內容,又弄清了課文敘述的順序。又如教學《天火之謎》時,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初步了解的情況下,筆者用多媒體出示如下一道填空題,讓學生從文中捕捉信息,完成填空:古時候,西方人把雷暴看做是“?搖?搖 ?搖?搖”,中國人則把它稱為“?搖?搖 ?搖?搖”。18世紀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通過“?搖?搖?搖 ?搖”,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搖?搖?搖 ?搖,他又根據這一原理發(fā)明了?搖 ?搖?搖?搖。這道題目設計的意圖是給學生提供一根“拐杖”,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此外,還可以采用劃分邏輯段的方法,引導學生感知與概括課文內容。
二、抓住重點詞語,培養(yǎng)學生語感能力
漢語言文字不僅形式優(yōu)美,而且內涵豐富,閱讀教學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葉圣陶、呂叔湘等語文教育家早就指出語感培養(yǎng)對發(fā)展語文能力的重要性,《語文課程標準》就提出“語感培養(yǎng)”這一要求。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抓住重點的、精彩的詞語或句子,引導學生進行欣賞、朗讀、品味,是培養(yǎng)語感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如《裝滿昆蟲的衣袋》一文寫法布爾迷戀昆蟲的故事,課文中有兩處地方出現“小寶貝”這個詞語:“他把這個小寶貝放進蝸牛殼里?!薄昂懿磺樵傅匕研膼鄣男氊惙胚M了垃圾堆里?!痹诮虒W過程中,筆者抓住這兩個“小寶貝”引導學生思考:這個“小寶貝”是指什么?如果把它們換成“小甲蟲”,好不好?為什么?學生通過比較思考,領會用“小寶貝”是富有感情色彩的,用這個詞更能表現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又如教學《在大海中永生》一文,筆者抓住“鮮花伴著骨灰”一句中的“伴”字,設置疑惑:這句話中的“伴”字是不是用錯了?我認為應該用“拌”比較合適,你們是怎么認為的呢?筆者故意提出這樣的觀點,引導學生思考、辯論,最后達成共識:原來“拌”只告訴我們鮮花摻和著骨灰,是不能體現出任何感情的;而用“伴”有“陪伴”之意,不僅說明了鮮花和骨灰一起撒向大海,更傳達出人們對鄧小平同志的無限愛戴與思念。一字之差,表達效果迥然不同,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皆含情。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強化語感培養(yǎng)意識,善于抓住文中的妙詞佳句,引導學生咀嚼、玩味,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敏銳的感受能力。
三、依據課文內容進行適度拓展,豐富學生積累
課文只是個例子,僅僅教好一篇課文,是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的。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教師在教學一篇課文的過程中或者在學完課文之后,要進行適度拓展。拓展的思路很多,其中依據教材內容,運用聯想的方法進行拓展是其中的一種。如教學《推敲》一文,講述賈島作詩時推敲詞語的故事,他所作的詩是《題李凝幽居》,但課文中并沒有出現整首詩,只出現跟故事相關的兩句,而且是未改動之前的兩句——“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那么,在上課伊始,就可由這首詩導入新課,即運用多媒體課件把這首呈現給學生,教學生朗讀,初步講解一下這首詩的意思;然后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首詩中有一個“敲”字,可是詩人最初作這首詩的時候并不是用這個字,而是“推”字。后來為什么改成“敲”字了呢?你們想知道其中的奧妙嗎?這樣一問,可以引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學生學習課文之前粗略了解這首古詩的內容,可以為學習課文作下鋪墊。此外,學習《推敲》一文,還可以給學生拓展王安石“推敲”詞句的經典傳說——針對“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詩中的“綠”字,王安石先后選擇“到”、“入”、“過”、“綠”等字,最終才確定用“綠”。因為這個“綠”字不僅寫出了春風的功能,還能讓人展開想象,仿佛看到江南那綠草叢生、春意盎然的大好春色。通過課內學習、課外拓展,學生明白了斟酌詞句的重要性。
四、讀寫搭橋,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與表達能力
學習語文的目的,一是通過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二是通過口語訓練和寫作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閱讀是吸收、消化,寫作是傾吐、表達,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在閱讀教學中,可以融入說話或練筆活動,以此發(fā)展學生的表達能力。例如教學《嫦娥奔月》,筆者抓住第5自然段中出現的“威逼”和“周旋”兩個詞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口語訓練。爾后,筆者請兩位學生到講臺上,一個當逢蒙,一個當嫦娥,給大家表演。其中一位學生接下筆者遞給他的教桿當寶劍,表演起逢蒙威逼嫦娥的這個情節(jié)——逢蒙:“快把仙藥交出來!不然我就一劍刺死你!”嫦娥:“我憑什么要把仙藥交給你?你這貪婪、奸詐的東西,能配吃仙藥嗎?……”兩位學生的表演入情入境,贏得學生的一陣掌聲。這樣的訓練不僅給課堂增添了生趣,還訓練了學生的想象與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又如教學《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之后,可以指導學生代高爾基的兒子給爸爸寫一封信,以表達對爸爸教誨之恩的感激和并祝愿爸爸身體早日恢復健康。書信交往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這一練筆活動既能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對曾經學過的書信格式進行鞏固,又有助于促進學生進步,體現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