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xiàn)代學校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讓學生有效習得知識而得到發(fā)展。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選擇歷史教學內容的依據(jù)有中學歷史課程標準、歷史課堂教學目標、學生特點;在選擇歷史教學內容時應遵循科學性原則、系統(tǒng)性原則、基礎性原則、一致性原則、豐富性原則。
關鍵詞: 中學歷史 教學內容 選擇依據(jù)
現(xiàn)代學校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讓學生有效獲取知識而得到發(fā)展。因此,歷史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
一、中學歷史教學內容選擇的依據(jù)
1.中學歷史課程標準
中學歷史課程標準是根據(jù)國家基礎教育的目標和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計劃制訂的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頒發(fā)。它是教學領域的法規(guī),代表國家對學科教學的統(tǒng)一要求,具有法律性質。歷史教學內容是歷史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歷史課程標準是歷史教學內容的依據(jù)。中學歷史課程標準是歷史教學內容選擇的根本依據(jù)。首先,它確定了中學歷史學科的目的、任務。目的決定內容,內容為目的服務,選擇中學歷史教學內容時應圍繞以上教學目的。其次,它構建了歷史教材的內容框架。課程標準不僅確定了歷史學科的目的,還確定了其內容要點。歷史教學內容實際上是大綱中教學要點的細化,在選擇歷史教學內容時必須圍繞上述這些指定的要點去選擇內容而不能游離于這個框架之外[1]。
2.歷史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是教育目的和課程目標的具體化,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所要達到的要求和標準。教學目標比課程目標更具體,是課程目標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的體現(xiàn)。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是教學內容最直接的依據(jù),教學內容要服務于教學目標[2]。
3.學生特點
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的對象。因此,學生學習歷史的心理基本特征是歷史教學內容選擇的依據(jù)之一。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生與高中生在心理發(fā)展上有很大差異。從學習積極性方面看,初中生的學習需要除了認知的需要外,主要是附屬的需要,高中生除了認知需要外,主要是自我提高的需要;初中生的學習興趣偏重于直接興趣、廣闊興趣,主要處于有趣和樂趣水平,而高中生的學習興趣偏重于間接興趣、中心興趣,主要處于樂趣和志趣水平;初中生的學習動機主要表現(xiàn)為近景性動機、外部動機,而高中生的學習動機主要表現(xiàn)為遠景性動機、內部動機;高中生的學習態(tài)度更趨于自主、自覺。從認知結構方面看,相比初中生而言,高中生的注意力比較集中、持久,觀察比較全面、深刻、精確,思維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想象更具有創(chuàng)造性,記憶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更加牢固。從學習基礎方面看,高中生較之初中生,生活體驗更豐富,歷史知識存量更大,初始學習能力更強[3]。因此,在選擇中學歷史教學內容時,既要以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依據(jù),又要以他們的認知結構特征為依據(jù),還要考慮他們的學習基礎。
比如同樣講“秦朝的統(tǒng)一”這一課,給初中生講述的內容主要有戰(zhàn)國七雄的名稱、秦朝統(tǒng)一的時間、秦朝為鞏固統(tǒng)一所采取的具體措施等;對于高中生,不僅要講述這些簡單的知識點,還要講解秦朝統(tǒng)一的原因、意義等更深刻的知識。
二、中學歷史教學內容選擇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是指歷史教學內容準確,無科學性錯誤,這是由歷史教學的科學性原則決定的??茖W性是中學歷史教學內容選擇的首要條件,教師必須提供給學生科學而不是錯誤的歷史知識。它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文字、符號、單位和公式等符合國家標準。二是歷史時間、歷史地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等要符合歷史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不是錯誤的、歪曲的,更不是虛構的,要使學生獲得正確的歷史知識。三是歷史規(guī)律、歷史人物的評價、歷史事件的評價等歷史觀點必須是得到史學界公認的、比較普遍一致的,而不能是個人隨心所欲的觀點。正如李景旺書中所言:“我們所傳授給學生的歷史知識并非是過去發(fā)生的一切歷史現(xiàn)象,而是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下經(jīng)過選擇、分析并作出正確解釋和說明的那一部分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事實,所以,還必須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xiàn)象,總結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p>
2.系統(tǒng)性原則
這是課程內容即學科知識這種課程內容價值取向的具體體現(xiàn),是由歷史學科知識的結構性、邏輯性特征決定的。它要求選擇的歷史教學內容保持歷史學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能反映歷史學科的基本輪廓。因此,中學歷史教學內容至少應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xiàn)代史、世界當代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xiàn)代史、中國當代史等八部分內容。當然,還可以安排地方史作為選學內容,其中各部分內容包括政治史、經(jīng)濟史、文化史的內容。
3.基礎性原則
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現(xiàn)狀的具體體現(xiàn)之一,是由中學教育的基礎性質和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決定的。它包括兩方面意思:一方面要根據(jù)中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生活體驗、知識存量、起始能力、學習需要、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選擇歷史科學中難度不大、通俗易懂的知識,不選那些太深太難的歷史內容。另一方面要根據(jù)中學歷史教育的目的,選擇歷史科學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識,如中國近代史中的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等內容。不選那些過偏過細的內容,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些歷史人物的生平介紹,平型關大捷、武漢會戰(zhàn)、長沙會戰(zhàn)等戰(zhàn)役的詳細經(jīng)過。
4.一致性原則
一致性原則是指教師選擇的歷史教學內容要點要覆蓋教材內容的要點,可以增加,但不能有所遺漏。例如在講“洋務運動”這一課時,教材中有兩個標題:“自強”與“求富”;洋務運動的評價。
若教師選擇的歷史教學內容要點為:洋務運動的興起;洋務運動的內容;洋務運動的評價。這就符合一致性原則,因為它不僅包括教材知識點,還進行適度拓展。但如果教師只選擇“洋務運動的內容”這一知識點,遺漏教材知識點,就沒有和教材保持一致。
5.豐富性原則
豐富性原則是指教學內容不能照本宣科,要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有所拓展和補充。要把歷史教學的基本內容與補充的內容串聯(lián)組合,使之成為有遷移力量的知識群,發(fā)揮群體效應和系統(tǒng)效應。如《洋務運動》一節(jié),在講完教材的基本內容后,可以增加洋務運動時有關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的歷史故事,洋務派興辦軍事和民用企業(yè)的歷史事實;在講述《秦王掃六合》這一課時,可以補充秦王吞并六國時,各國謀士、大將出謀劃策、建功立業(yè)的故事,這樣就使課堂教學內容更豐富。
參考文獻:
[1]曹衛(wèi)東.理解·創(chuàng)造:我對整合處理教材的一點看法[J].歷史教學,2009,(7):7-13.
[2]王生.整合課程資源的方式和原則[J].歷史教學,2009,(5):4-8.
[3]赫興無.中學地理課程內容組織研究[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2014,(11):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