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zhí)ь^(2014年3月2日)
二月初二俗稱“龍?zhí)ь^”。明代沈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龍?zhí)ь^。鄉(xiāng)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施繞水缸,呼為引龍回?!?/p>
龍是中國傳統(tǒng)中的祥瑞之物。二月初二恰逢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驚蟄前后,冬眠的動物被春雷驚醒,民間認為龍在這一天“抬頭”,所以二月二也稱為“龍頭節(jié)”或“春龍節(jié)”。
在唐朝,二月二也叫做迎富日。這一天人們要吃富貴果子,也就是各種糕點,并且攜帶鼓樂外出,稱為“迎富”。
“引進勤龍,送走懶龍”也是二月二的民間風俗之一。人們會在清晨用柴灶里的柴灰,在地上連續(xù)不斷地撒成一條長龍,一直撒到河邊或井邊,意為將懶龍送走。然后從河邊或井邊用黃土撒成長龍,直到自家門前,意為將勤龍迎接回家。因為在古代,人們認為龍可以主宰風雨,這種引龍活動是希望春天能有幾場好雨,以便春耕。
宋人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南宋時,二月初二這一天宮中有“挑菜”娛樂活動。宴會上,在一些小斛中放著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放在斛下,讓大家猜。根據(jù)猜的結果,有賞有罰。這一活動因有很多的娛樂性,所以當時“王宮貴邸亦多效之”。
中和節(jié)
二月一日中和節(jié)是唐朝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它和上巳節(jié)(三月初三)、重陽節(jié)并成為唐朝三令節(jié)。唐德宗在789年下詔,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jié)”。在這一天,官府休假一日,民間百姓互贈百谷果實。只有宰相、尚書不能休息,他們要向皇帝進獻農(nóng)書時歷,同時送幾粒優(yōu)良的種子,具有重農(nóng)業(yè),促生產(chǎn)的意味。皇帝在這一天也會宴請大臣,地方官吏宴請下屬。此時寒冬已過,農(nóng)作伊始,中和節(jié)預示著重農(nóng)務本。
驚蟄(2014年3月6日)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fā)東隅。
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晉·陶淵明《擬古九首》其三
驚蟄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三個節(jié)氣?!对铝钇呤蚣狻分姓f:“二月節(jié),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p>
驚蟄的“蟄”,意為“藏”。驚蟄指的是春雷乍動,冬眠的動物被驚醒,出來活動,是一種反映自然的物候現(xiàn)象。
古人講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斌@蟄時已經(jīng)是桃花盛開的時節(jié),倉庚就是黃鶯,也開始鳴叫?!奥尻柍菛|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彼沃畣柕脑娋涿鑼懙木褪求@蟄時節(jié)的景象。
農(nóng)諺說:“過了驚蟄節(jié),農(nóng)耕不能歇?!斌@蟄時期,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已經(jīng)進入了春耕,冬小麥開始生長,耕地對于農(nóng)作物的生長極其重要。
驚蟄時民間有吃炒蝎豆的習俗。驚蟄雷響,將各種蟲子蝎子都震了出來。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流行吃炒蝎豆。人們將黃豆用鹽水浸泡,同時加入花椒、大料等各種調料,24小時之后濾水曬干,然后放入鍋中炒熟。炒蝎豆寓意是炒死像蝎子這類毒蟲。民間還有雞吃蝎子的說法,在驚蟄時,也有人家會貼上金雞報曉、雞吃蝎子的年畫,以用來驅避毒蟲。
春分(2014年3月21日)
仲春初四月,春色正中分。
綠野徘徊月,晴天斷續(xù)云。
——唐·徐鉉《春分日》
春分在古時被稱為“日中”或“日夜分”?!对铝钇呤蚣狻分姓f:“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贝悍值暮x,一是指一天的時間晝夜平分,二是指這一天平分了春季。歐陽修曾經(jīng)這樣寫春分:“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贝悍诌@天,無論南北,都春意融融。
古人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fā)生;三候始電。”玄鳥就是燕子,也就是說春分之后,燕子就從南方飛來,等到秋分時再飛回去。下雨的時候,天空會打雷,并且伴隨閃電。春分后,南方大部分地區(qū)越冬作物進入生長階段,因此華東地區(qū)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會進行隆重的儀式,殺豬宰羊,行祭祀禮。掃墓開始時,最先掃祭的是遠祖的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有時規(guī)模能達到幾百甚至上千人,之后才是各房祖先墳墓,最后是家庭私墓。清代春分前后,宮中祠廟皆進行祭祀典禮,《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春分祭日,秋分祭日,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