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學校出點力》是《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喜歡我們的學?!分械淖詈笠粋€教學內容,通過活動讓學生對學校的認識更全面,并根據(jù)學校的實際情況,為學生的發(fā)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教育學生為學校做力所能及的事。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關鍵是教師,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教學,新課程實施對教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為適應新課程的變化,教學改革要努力實現(xiàn)新的突破。本學期我任教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從目前的情況看,孩子們喜愛了這門課,作為教師,我感到很高興。
首先,新課程密切聯(lián)系了孩子的生活,把大量生活資料編入教材來作為孩子的學習資源。為此,我們教師要合理地使用教材,引導學生在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在喜歡并樂于參加的活動中獲取體驗和感悟。
其次,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而是整合入品德、地理、歷史、社會等學科的內容,具有更強的綜合性、思想性、開放性、社會性,因而受到孩子們的喜愛。由于教材為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寬闊的舞臺,針對課程特點,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方法:
1.讓學生在“說、想、做、畫”中增強對學校的親切感。
活動性是《品德與社會》這一課程一個突出的特點,我一改過去“事跡”加“道理”的說教式的面貌,把教材僅作為一個范例,一個話題,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設計“說學校——談建議——做小事——畫學?!彼膫€活動,圍繞學校這一話題,讓學生在活動中聯(lián)系學校生活實際去說學校的概況,去想學校存在的不足,去做身邊的小事,去畫未來的校園,讓活動落到實處,讓學生對學校的愛在“說、想、做、畫”中自然流露。
2.利用“談建議”的方式,讓孩子們人人都當“諸葛亮”,從一件件小事中體現(xiàn)對學校的愛從而達到——“我為學校出點力”。
學校是孩子們學習的地方,是他們成長的搖籃,也是他們學習的舞臺。如何讓這個舞臺更加美麗,耀眼呢?與其給學生講道理,還不如讓他們走進生活,走近學校,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來關心學校更有說服力。在上課開始設計小導游這一活動利用課件將校園的每個角落,連成美麗的畫面,以導游形式激發(fā)學生說的興趣,讓學生在腦海中留下一個校園整體美的印象。這樣學生用眼、用口、用心去介紹校園,讓孩子感受到一種自豪感。導入到“諸葛亮,談建議”時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提出“學校的垃圾分類回收”“給老師配置擴音器”“設計放雨傘的地方“等一系列的建議,表露出孩子們對學校的了解,對學校發(fā)展的思考。孩子們對學校的愛,在他們的言語中自然顯現(xiàn)——我們可以為學校做什么?學生更為積極,從身邊的小事說起做起,“撿起一片紙屑”“給花草澆水”“愛護校園的公共設施”等,孩子們對學校的愛在這一件件小事中凸現(xiàn)。
課程強調生活性與活動性,如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學習呢?我們教者以“近一點,小一點,實一點”來設計教學,從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入手,注重學生的觀察、體驗、交流,學生在自主感悟、自主構建的教育中,智力受到了挑戰(zhàn),思想得到了碰撞,情感得以交融。品德教育往往陷入“知行”脫節(jié)的誤區(qū),孩子們會說不會做,我們只要解放學生于手、眼、腦、心,讓他們走進生活,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去體驗苦與樂、對與錯、美與丑、成功與失敗,去磨練自己,相信他們會成長得更快樂。
教材是開放的,內容涉及諸多領域,這節(jié)課就充分體現(xiàn)了這點。我始終以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行為習慣,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社會責任感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活動的實踐性,通過活動讓學生去實踐、體驗、感悟,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