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教學是貫穿整個義務階段的重要教學任務。伴隨著語文教學不斷改革,識字教學日益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忽視漢語拼音正音的作用;違背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戲說”記憶生字;音形義平均使用力量,不能有針對性的有所側重的教,且認讀占用時間較長。所謂生字是指根據教材編排以前沒有學過的字,所謂熟字也是根據教材編排已經學過的字,由“生”到“熟”只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由不會到會,由學到用的過程。如何讓這個過程更便捷、更有效呢?從我執(zhí)教的《數星星的孩子》教學案例中你也許會有一些啟發(fā)。
《數星星的孩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下面是我進行的第一自然段的教學片斷:
(一)出示第一自然段,學生自由讀,圈出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的字音讀準確。
(二)出示夜晚美麗的星空圖,星星一閃一閃的:你看到了什么?看到這幅圖你想說點什么?課文中是怎樣描述這美麗的夜空的呢?
(三)出示句子: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撒在碧玉盤里。
1.指名讀句子。
2.“撒在碧玉盤里”,誰能給大家做一做“撒”的動作。出示生字卡片“撒”,學生讀?,F在說說這個“撒”為什么有提手旁嗎?你還可以用什么辦法記住它?(加一加,扌+散)
3.出示生字卡片“玉”,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與“王”對比識記)出示“玉”的圖片,感受玉的美。
4.范讀。誰再來讀?這句話中把星星比作了什么?“碧玉盤”指的是什么?夜空多美?。∧隳馨堰@種美讀出來嗎?
(四)就在美麗的夜空下,有一個孩子在數星星。
出示句子:一個孩子坐在院子里,靠著奶奶,仰起頭,指著天空數星星。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
1.自由讀,找出表示動作的詞語。
2.交流:指名說說你找到的表示動作的詞:坐在、靠著、仰起頭、指著、數星星。
3.指名讀讀這些詞,出示“仰起頭”誰來做做“仰起頭”的動作?,F在你知道“仰起頭”是什么意思了嗎?出示生字卡片“仰”,指名讀,強調這個字單獨出現讀三聲,在“仰起頭”這個詞中讀二聲。你還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換一換:迎)
4.師生合作:師讀句子,學生學著張衡的樣子做一做。
5.出示夜空圖,看圖,讓我們也來數一數星星吧!談談你的感受。(同學們都感覺眼花了,手也累了,數著數著就不想數了)可是小張衡就這樣一直數到了幾百顆。
6.指名讀第三句話。
7.播放歌曲《小星星》,讓我們一起來輕松輕松,學生拍手跟著一起唱: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
(五)鞏固練習
1.出示兒歌:
夜空好像碧玉盤,
滿天的星星像珍珠。
仰起頭,伸出手,
我們一起數星星。
星星多,星星美,
撒滿夜空照我心。
2.師生拍手讀兒歌。
在這個案例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隨課文分散識字,將閱讀與識字相結合
低年級學生的識字任務是很重的。我們以一年級下冊課本為例,一節(jié)課要認到13個字的有11課,一節(jié)課要認到14個字的有11課。一節(jié)課這么多的識字量如果進行集中識字,又沒有靈活多樣的識字方法的話,學生學起來是枯燥的、乏味的,而且是負重累累的,所以要將這些生字的學習分散開,根據課文內容的不同采取靈活多樣的識字方法,進行有效識字。
分散識字也叫隨課文識字,斯霞老師稱其為“隨課文分散識字”。分散識字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中與集中識字并列的另一種識字方法。其主要特點就是隨課文教學生字。分散識字可以將識字于閱讀相結合,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牢固掌握漢字的形、音、義。有助于兒童語言和智力的發(fā)展。
在《數星星的孩子》這一案例中我將“撒、仰、玉“三個字的學習融入到第一自然段的學習中,淡化了識字的痕跡,學生在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輕松、愉快。
(二)音、形、義有所側重的教
漢字是表意文字,其音、形、義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中要幫助學生認清字形、讀準字音、掌握漢字的基本意義。在《數星星的孩子》這一案例中對于“撒、仰、玉”這三個字的教學側重點不同?!叭觥眰戎赜谧中魏妥至x,引導學生做做“撒”的動作,從而學生明白“撒”是提手旁,需要用力才能撒得高、撒得遠。“仰”側重于字音和字義。“仰”單子讀三聲,放在“仰起頭”這個詞中讀二聲,通過做動作學生明白“仰起頭”就是把頭抬起來?!坝瘛眲t側重于字義,通過圖片的展示,學生感知“玉”這一物的特點,晶瑩剔透?!巴砩?,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撒在碧玉盤里?!卑选耙箍铡北茸鳌氨逃癖P”多美??!
(三)識字后的及時鞏固很重要
我們知道,記憶的保持在時間上是不同的,有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輸入的信息在經過人的注意過程的學習后,便成為了人的短時的記憶,但是如果不經過及時的復習,這些記住過的東西就會遺忘, 而經過了及時的復習,這些短時的記憶就會成為了人的一種長時的記憶,從而在大腦中保持著很長的時間。所以在《數星星的孩子》這一案例中我設計了鞏固練習這一環(huán)節(jié),將所學的生字巧妙地編入兒歌中,在學生反復的誦讀中達到復習鞏固的目的。
由“生”到“熟”只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由不會到會,由學到用的過程。如何讓這個過程更便捷、更有效?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