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成果最終體現在人文素養(yǎng)的底蘊中。人文素養(yǎng)是一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基礎,是學生學會做人的基礎。重視和加強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是學生個體成長的需要,也是新時代教育目的的需要。作為新世紀的數學教師,就要將人文的精髓融入到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去,滋養(yǎng)為學生的心智和品質,實現人文教育與數學教學的整合,促使人文素養(yǎng)在數學課堂中得到提升。
一、有效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新課程教材為了體現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需要,所選用內容都與科學人文精神有關,這就為數學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提供了極好的藍本。因而,只要我們教師積極思考,善于發(fā)現,善于總結,善于歸納,我們就能在教材中找到讓人達到至高境界的人文精神,從而為數學教學實施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找到有效的素材。
1.簡單的1、2、3,培養(yǎng)學生社會公德
例如在小學一年數學中有“一群小朋友排成一隊,從前往后數或從后往前數,誰排第幾”的知識,除了讓學生掌握怎么數以外,還要讓學生明白:先到的先排,后到的排后面的社會規(guī)則,教育學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紀,以形成一種對社會公德、秩序等內在自我約束能力。
2.與時俱進,培養(yǎng)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時代精神
例如在新教材中有“衛(wèi)星發(fā)射”、“申奧成功”的題目,這類題目就很有時代感。編排在教材里,很自然地讓學生去關注社會,關注身邊的人和事,是一次很好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3.追溯歷史,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
例如在教學圓周率時,可以介紹圓周率是我國的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計算出來的,他算出的圓周率為3.1415926<π<3.1415927,這一結果的重要意義在于指出誤差的范圍,是當時世界最杰出的成就。祖沖之確定了兩個形式的π值,約率355/173(≈3.1415926)密率22/7(≈3.14),這兩個數都是π的漸近分數。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刻苦鉆研的獻身精神。
二、和諧構建人文性課堂
偉大的教育學家陶行知曾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師生交往在本質上就是在教育情境中師生之間人格的塑造、精神的交往、心靈的溝通。
1.創(chuàng)設師生和諧發(fā)展的教學氛圍。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毙抡n標把平等的師生關系作為實踐人文性教學活動的前提。把學生從傳統的“我教你學”的師生關系中解放出來,還學生學習主體,教育主體的地位,教師與學生在“你—我”平等關系的基礎上進行對話與交流。在教學中的角色轉變?yōu)椤耙晃活檰枴?、“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解放了師生的不平等關系,教師和學生成為學習伙伴的關系。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選擇權利,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學好,允許學生發(fā)表不同見解,鼓勵學生提出疑問、異議甚至批評。正確看待學生的答錯、寫錯情況,對待學生寬容、鼓勵和引導,使教學過程成為激勵過程。
2.從課本到社會生活的遷移中體現人文關懷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例如在學習了圓的知識,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么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三角形的行不行?為什么?通過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廣泛運用,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
3.運用人文性學習方式
學生學習數學,不是去復制別人的數學,而是去建構自己的數學。要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應運用人文性的學習方式: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1)自主探索
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只有通過動手“做數學”才能親自體驗獲得知識的快樂。自主探索就是讓學生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和生動活潑的思維活動。因而教學中應該通過創(chuàng)設一種具有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有充分思考、想象和表達的時間和空間,以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2)合作交流
學會表達與交流是將來走向社會、適應新環(huán)境,求得生存與發(fā)展的一種重要的能力?,F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都是父母掌上明珠。常于電視、電腦游戲為伴,缺少與他人的交流。因此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我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做交流的主人,勇敢地參與數學交流。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與他人的合作精神,完善健康的人格個性。
(3)實踐操作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缺乏興趣。因而教學中要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提供操作和觀察的機會,讓學生動手擺擺、弄弄,迎合兒童“好奇”、“好動”、“好玩”的心理需求,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yōu)榛钌膭幼鳎瑥母惺苤蝎@得正確認知,在實踐操作活動中逐步培養(yǎng)實踐求知的意識,在體驗中領悟數學、學會想象、學會創(chuàng)造。
三、充分利用人文性的評價
傳統的小學數學學習評價存在諸多問題:評價目標狹窄,只以學科知識、技能為主,忽視對學生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及情感與態(tài)度的評價。評價內容片面,只重結果不看過程。評價方式單一,以“一張紙,一支筆,幾道題定成績”,這種評價完全扼殺學生的個性與發(fā)展,沒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沒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師合理的、充滿人文性的言語評價,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心,讓學生體會到成功,享受到尊重。
數學是一種文化,它的現實意義就在于進一步認識并加強數學的教育功能,從而構建以人為本的數學教育理念。當我們從人文的視角觀察與思考數學課堂時,我們不僅能看到數學的知識、技能,更能看到內隱在數學知識里的思想、精神。我們應該使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技能的同時,發(fā)展他們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引導他們進行多種豐富的人文實踐。這是新課程課堂感動人心的亮點之一,也是我們應該構建的理想的教育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