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改革的亮點之一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探究性學習,改變傳統的單一、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高效課堂實施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充分考慮如何保護并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只有具備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之后,學生才可以獲得終生學習、不斷發(fā)展的能力。我認為只有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有效地打造高效課堂。自主學習是指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學習時表現出的自覺性、積極性、獨立性的總和,是創(chuàng)造性學習活動的一種心理活動狀態(tài)。因此,老師要合理運用學習策略,重視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其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才能促進學生主動地全面發(fā)展。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
一、情境激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數學教學活動產生和維持的依托;是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起點和原動力;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和動力。創(chuàng)設質疑情境,就是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欲之間搭建一座“橋梁”,將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
二、建立朋友似的師生關系,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應該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要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深入學生中間,變“師生”關系為“朋友”關系。以飽滿的熱情、良好的情緒和真誠的微笑面對所有學生,關心、尊重、信任、理解和熱愛每一個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平易近人。在教學中,老師要經常使用如“誰愿意說……”“誰想補充……”“請你說一說……”等商量的口吻與學生交流,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生中的一員,形成師生的思想交流、情感溝通、人格的碰撞,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
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自身獲取知識的能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能學會、能學好”。為此我們,就應該從學生踏進校門的那天開始,嚴格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課前預習發(fā)現問題,培養(yǎng)自學能力
疑是思維的火花,思維是從發(fā)現問題開始,解決問題而告終的。課前預習既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的一個過程,更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編寫出導學案,上面列出學習目標、知識要點、預習作業(yè)、實踐作業(yè)。要求學生必須獨立思考,對不能理解的知識用記號筆打上標記出來,提出疑問,課前交教師檢查。教師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講課就有很強的針對性;學生有了預習,也就對要學知識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帶著疑問走進課堂,學習就有了很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把課堂還給學生,就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在教學過程中,要不失時機地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操作、實驗、想象、觀察、討論、思考,可以讓學生在主動的探索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把學生分成了每4人一個小組,給每個組準備了一盆沙子和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各一個,讓學生探究求圓錐體積的方法。學生熱情高漲,參與欲望強烈。通過他們的密切合作,認真思考,很快發(fā)現了規(guī)律,找到了結果。最后通過各組總結,得出了計算公式。我想,通過這樣一個探究的過程,學生充滿了自豪與快樂,享受了成功的喜悅。在這一過程中,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六、巧設練習鞏固知識,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在教學中通過練習,學生才能將所獲得的知識逐步內化為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在設計練習中,教師給學生的學習材料既要使學生感興趣,又要做到材料與內容相吻合,還要使學生展開積極思維,同時能在多向參與的過程中,尋找規(guī)律。例如,一年級學習了元角分之后可設計這樣的練習,小明要去商店買一袋1元錢的鹽,他可以怎樣在儲蓄罐中拿錢?(可以有7種拿法)。學生自己設計,自己嘗試,自己總結,不同的思路進行碰撞,盡顯了學生的潛能,體驗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靈活性、合理性,滿足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要,啟迪了思維,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七、指導學習方法,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如何使學生學會自己去“發(fā)現”知識,這是提高學習能力的關鍵。因此要有目的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理解和互相探討,使他們逐步具有會看書、會操作、會思考、會遷移、會類推的學習能力。例如學生的學法遷移,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面積以后,學習三角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提示,我們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是通過轉化推導出來的,今天我們來學習三角形的面積,是否也可以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解決呢?學生有了平行四邊形的學習方法作指導,然后再進行自我探索,自我驗證,得出結論,進而激發(fā)學習興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學中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與發(fā)展。
我們的教育應該是以讓學生學會學習為目的,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