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個初二學生,花兒一樣的年齡,卻沒有同齡人的陽光,悲觀總是縈繞在他的周圍。
他生活在一個并不完整的家庭。父親的外遇,使得母親帶著他從老家趕到了廈門,試圖用兒子來挽救并維系這段婚姻。未果,失望之余,母親傷心地回到了老家,兒子被留在了父親身邊。從此,他與父親、后媽共同生活。
他不喜歡自己的親生母親,認為母親拋棄了他,甚至后來母親的再婚、生育,都沒有提前告訴他。他認為這種事母親應該跟他一起商量,征求他的意見,而不是等事情發(fā)生了才告知他。他更不喜歡父親,他說自己寧可沒有父親,自己一個人生活也挺好的。至于后媽,他表示后媽在父親面前對他還挺好的,可是背后卻是另外一套。若是打牌輸錢了,或是心情不好,都會遷怒于他。
父親與后媽先后育有兩個孩子,卻都不幸夭折,所以,父親對他的期望很高,經常以自身的“失敗經歷”和別人家的優(yōu)秀孩子來教導他努力讀書。初一時,他的成績還算不錯,處于中上水平,到了初二,成績一落千丈,課堂上不認真聽講,或是發(fā)呆,或是講話,或是做小動作,課余時間又沉迷于玄幻小說。
他是個愛思考的人,曾用很長一段時間來思考活著的意義,甚至在寫作課上表達了渴望隱居山林、回歸世外桃源的想法。在一次周記里,他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活著沒有意思的態(tài)度讓班主任擔憂不已。
于是,他走進了心理咨詢室。他告訴心理老師,他時常覺得生活沒有目標,好像做什么都提不起勁,很孤獨,周圍的環(huán)境又讓他覺得很無趣。
是的,他所煩惱的正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悲觀。悲觀是一種有害的心理狀態(tài)。持有悲觀心態(tài)的人,一方面是看不見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勢,缺乏信心和勇氣;另一方面,這種人在心理定位上對自己常持否定態(tài)度,不能接納自己,使其內心長期處于失衡與迷失狀態(tài)中,人生體味中只有痛苦、受挫感和失敗感。久而久之,會使人產生抑郁、不安、心理失調等心理問題和疾病。
但其實,悲觀的心態(tài)并不可怕。生本德育強調以生命為原點,依托生命。它指出生命是有限的,要引導學生熱愛生命、享用生命,體驗生命帶來的歡愉、幸福感,活在當下,珍惜當下的每一天,活出每天的風采和意義。所以,只要善于調整悲觀者的心態(tài),一切困難都可以克服。
首先,不定期地找他交談,傾聽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對他表現出親切、關懷的態(tài)度,并誠懇地說明老師愿意幫助他,讓他產生信任感。
其次,引導他改變一些錯誤的想法,用積極的暗示替代消極的暗示,感受到來自周圍環(huán)境的關心與溫暖。不可否認,父母間的失敗婚姻給他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并追求幸福的權利,父母雖然都組建了各自的家庭,可他們對他的愛絲毫不減。包括周圍的同學、老師,只要他愿意敞開心懷,大家都樂于跟他交往。讓班主任安排一個性格開朗、能說會道的同學與他同桌,用積極的情緒感染他,促進他成長、進步。
再次,幫助他確立人生目標并制訂實現計劃。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想,就會迷失方向,就像大海中的一葉孤舟;相反,當你有了明確的人生目標,并且將自己對目標的追求變成一種執(zhí)著時,你所有的行動都會引領你朝著目標前進。他說他喜歡創(chuàng)作玄幻小說,他希望未來的生活可以成為一名自由職業(yè)者。那么,為了實現這一人生目標,老師可以與他共同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一步一步朝著目標前進。
最后,對于家長,除了在學習、生活上關心孩子外,還要學會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多聆聽孩子的心聲,多鼓勵他,幫助他樹立自信,避免蒼白的說教,切忌拿自己小時候與他對比或拿別的孩子與他對比,這樣只會招來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就事論事,具體地分析問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對比、指責。
一段時間后,在老師和家長的配合下,在同學們的幫助下,他變得開朗多了,也有了很多好朋友,并且主動尋求英語老師幫助他補習落下的功課。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