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目標和語文課程性質進行了重新定位,這個定位中非常鮮明地突出了“語言文字運用”,強調語文課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標是“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語文課程的性質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它指向語言的功能,強調了語言的實踐,工具目標得以落實,人文目標落地生根。反思我們的實踐,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美麗轉身已毋庸置疑,本文試著從新時代的背景下淺談幾點淺薄的看法。
一、文本意識——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前提
所謂文本意識簡單地說,就是對不同文體有自覺的理解、感受能力,能根據(jù)不同的文體自覺選擇適切的閱讀方法和姿態(tài),能根據(jù)表達的需要自覺選擇合適的話語體式和結構式來成文。文體是一種知識,文體意識是一種經驗,一種積淀,一種能力素養(yǎng)。教師有沒有文體意識,決定了閱讀教學能否走上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正途。我們知道,學生并非成熟的讀者,他們的閱讀旅程是一個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成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必然伴隨著對文體的感知、體認,伴隨著文體意識的逐步習得和沉淀。要真正提升閱讀教學的品質,教師必須了解不同文體表達上的特殊性,根據(jù)具體的文體和文本定位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獨特性。文章體式不同,讀什么,怎么讀的取向和方法就不同。我們解讀文本,往往會出現(xiàn)誤讀的情況,通常就是沒有弄明白所讀文本的體式,就是缺乏文體常識,進而缺失了文體意識。
我們該具有怎樣的文本意識呢,我們不妨從文章語言形式、語言內容兩個方面來思考。入選到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質兼美,但是,文章的語言究竟美在哪里,為什么能給人以美的感覺,這都需要認真品讀才能有所感悟;文章的內容寫的是什么,這些內容的背后究竟還包含著什么,文章又是怎樣寫的,這就需要通過教師的努力去選擇、定位,尋找文本的訓練價值,尋找語言文字訓練的點,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語言趨優(yōu)的意識。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在某個語境下,為什么這樣說而不那樣說,怎樣表達得更好,這種選擇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學生遵文路,循學路,認真閱讀理解,才能逐步實現(xiàn)對文本的深度感悟。
二、品詞析句——夯實語言文字的運用
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從“語言”這個根上長出來的樹,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品評詞句,讓學生在語言的玩味中,理解語言、理解語言的形式以及語言的表達規(guī)律,教師要對文本有著深入地解讀和敏銳的語言意識。從教材中尋找出一個切入點,通過精心設計,突破一點,可以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地投身到教學過程之中,去揣摩作者用詞的精妙、構段的方法,揣摩作者文體的特點、寫作的特色等。
如,一位教師在《凡卡》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以第8自然段中信的內容作為切入點,指導學習,訓練語言,輻射全篇。一是通過抓重點詞,深入挖掘語言文字的因素來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描寫凡卡在鞋店挨打挨罵的連續(xù)動作的詞:“揪、拖、揍、戳、撈、捉”等詞,體會語言表達的生動形象和凡卡生活的極度悲慘。這些語言點的挖掘是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增長點,找到好的語言文字激發(fā)點和關鍵點,通過層層剝筍,含英咀華,在重點句段上響鼓重擂,在關鍵詞處停一停、站一站、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反復地品讀涵詠,把文字背后的內容讀出來,文章的感悟自然就有了深度,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增長才會猶如有源之水,能夠源源不斷地得到增長。
三、讀寫結合——在語言實踐中實現(xiàn)言意共生
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在扎扎實實的語言實踐中練就的,因此,讀寫結合的練筆不可或缺。事實證明,讀寫結合的練筆,不僅可以有效地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還會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在閱讀教學中,學習作者用詞造句的準確、表達方式、謀劃布局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也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一條捷徑。
回顧于永正老師《給予樹》的教學,于老師立足“并不富裕”“如愿以償”等詞語,在范寫、釋義、品悟和運用上下足了功夫,抓語言訓練點,抓方法習得點,抓能力培養(yǎng)點,精練設計,讓語文教學具有無窮魅力,亦如“大德無形,大教無痕”這八個字正是為師者永恒追求和絢麗極境。在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于老師趁熱打鐵,讓學生為金吉婭寫一封信,要求信里用上板書上的詞語,為寫話降低了難度,又有了前面的感情鋪墊,學生很快就寫下質量頗高的信。在這樣扎實的寫作訓練中,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語文的課堂,就應該充滿語言文字的芳香——憑借語言文字訓練語言,讓學生掌握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在理解、品味語言中發(fā)展思維,受到情感、道德和美的熏陶,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yǎng)。語文教師應該做語文的事——用心設計教學情境,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向前行走。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