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觀察與實驗是學習初中科學的基礎,科學實驗也是學生非常喜愛的活動,可是在常規(guī)教學中,有些實驗課堂上無法當堂完成,尤其以生物實驗居多。于是大部分教師放棄不做,這對學生的學習、發(fā)展極為不利。結合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實例,闡述如何嘗試運用導學模式,安排學生在課前進行“先學”。這樣,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團結合作和語言表達能力也有了提高,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
關鍵詞:先學后教;導學案;實驗教學;時距拍攝
一、傳統實驗教學面臨的現狀
1.實驗教學——課程標準的要求
眾所周知,觀察與實驗是學習初中科學的基礎,《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科學課程的教學中,必須創(chuàng)造多種機會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在親身參與科學活動的過程中,發(fā)現問題,感受科學過程,獲取事實證據,檢驗自己的想法和科學理論,逐步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睂嶒灥拈_展,體現了科學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課程,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和科學探索精神,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所以實驗在科學課程中的價值和地位不可替代。
2.動手實驗——學生學習的需求
在一項對本校八年級442名學生的調查報告中,有413名學生表示喜歡科學實驗,比例高達93.4%,學生對實驗有著強烈的渴望。而從認知的角度來說,人們只有自己親手做的、親眼看到的,才會感覺是最真實的,才會更好地接受。從教學上來看,一個學生切身參與的實驗,對知識點的理解、重難點的突破,有很好的效果。實驗中親眼所見的現象,能留給學生非常深刻的印象,與此相關的知識,學生自然也就不容易遺忘了。
3.當堂實驗——有限課堂的追求
科學課上有一些實驗,尤其是一些生物實驗,是無法在課堂這40分鐘里完成的。這些實驗,學生能在課堂上完成設計,可是實驗周期比較長,少則一天,多則幾個星期,這樣的實驗,教師因為無法當堂完成,所以上課的時候一般是不做的,最多在課堂上提一句:“請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去完成?!笨墒?,又有幾個學生會在課后去做呢?學生對實驗的結果僅限于教師的講授,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實驗的印象慢慢淡化,對知識點的理解也逐漸生疏,往往僅記得結果,遺忘了過程,從應用的層面滑落到了識記,對知識的掌握大打折扣。
二、實驗教學的常規(guī)處理方法
“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這一節(jié)是第三冊第三章第1節(jié)的內容,主要講的是植物的感應性,包括植物的向性和感性兩個方面,按照課本上的安排,學生要完成“觀察小麥對光的感應性現象”“觀察蠶豆發(fā)芽后芽和根的生長”“探究植物對水的反應”“觀察含羞草感受機械刺激引起的感性運動”這些活動,也就是說要觀察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負向地性、向水性和感震性。
這些向性實驗,一節(jié)課根本不可能完成,需要好幾天,更不要說植物根、莖、葉的生長了,所以絕大部分教師干脆選擇不做。不做實驗,課還是要上的,借助現在先進的互聯網,這部分教師從網上找來很多圖片、錄像,上課時放給學生看就行了??墒菍W生來說,根本提不起一絲興趣,感覺就在看電視,閃過幾個鏡頭,對實驗的過程和結果都沒有體驗,過一陣子就淡忘了。
有些教師按照課本上的活動方案,選擇種子和苗,在家進行培育,然后做好觀察,拍下照片,完成記錄。這樣,上課的時候教師把做實驗時的整套裝置帶到班級,結合自己在做實驗時遇到的情況、觀察的過程、實驗的結果,把整個活動有條理地講授給學生,我也曾經這樣嘗試過??墒窃谏险n的時候,我就很有感覺:學生看著照片和實驗裝置,聽我講解實驗的過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可是自己沒做過,沒有東西可以與其他人分享,只能聽我講。有些人想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可也是不切合實際、考慮不全面的居多。或許也會有人產生想課后去做一做的沖動,但由于缺乏實驗的動力,缺乏大家一起動手實驗的氛圍,往往不了了之,時間一長,實驗過程、相關知識點,都拋到了腦后。
三、運用“導學”實現“先學”的理論基礎
1.建構主義(皮亞杰)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
2.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件的操作過程,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現象的變化中獲取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教學方法?,F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手段的飛躍發(fā)展,使實驗法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通過實驗法,可以使學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識同書本知識聯系起來,以獲得比較完全的知識,也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探索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研究興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學有關學科教學質量不可缺少的條件。
3.先學后教
先學后教是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對傳統的“先教后學、課后作業(yè)”教學模式的顛覆性改革,一堂課總要從“先學后教”的“學”字開頭,這個“學”是自學的意思,“學”是學生帶著教師布置的任務、有既定目標的自學,學生的自學成為一堂課的起點,是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點。每堂課教師都不要先講,而是先讓學生自學。學生不是盲目地自學,而是在教師指導下自學,教師的指導必須符合“四明確”要求:明確時間、明確內容、明確方法、明確要求。
4.導學模式
導學式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導為主線,學為主體,強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漸進自主學習的模式。它把教學活動的重心從“教”轉移到“學”上,把教師的職能重心從“授”轉移到“導”上,把教學目標的重心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移到能力培養(yǎng)、智力開發(fā)上,它把教師在課堂上的職能行為界定為主要是“導”,把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行為規(guī)范為主要是自學。它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學會思考、求知、探究、應用、創(chuàng)新,為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四、課前“導學”的實際操作
當接觸到“先學后教”、導學模式后,我就在想,能不能運用課前的導學,讓對實驗很感興趣的學生在家里先動手做一做呢?心里有點忐忑,家長會支持嗎?材料能找齊嗎?遇到困難,學生能變通嗎?遇到問題,學生知道如何尋求幫助嗎?他們能完成實驗嗎?……一串串的問題在我眼前浮現。但是,要想真正做到“先學后教”,真正培養(yǎng)起學生自主實驗、探究實踐的精神,就必須要放手讓他們去做,先從簡單的實驗開始,逐步把難度增加上去。
“先學后教”中的“先學”,不是學生漫無目的地學,其實書本上大部分知識學生還是能通過自學解決的。在“導學案”模式下,作為教師應該進行精心設計,讓學生“能學”“肯學”,以保證學生“先學”的有效性。
1.閱讀課本,預學基礎知識
在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這節(jié)內容中,知識目標還是比較少的,只要能列舉植物的感應性現象,能區(qū)分植物的向性運動和感性運動。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課前預學,從書本上學會這些知識,所以我讓學生閱讀課本后,“找一找”就可以了,而把這節(jié)課課前導學的重心放在了實驗上:
■
2.觀察實驗,培養(yǎng)動手能力
“想一想”和“做一做”都是圍繞實驗來開展的,因為實驗時間比較長,我提前一周把導學案發(fā)了下去。三四天后,喜訊一個接一個,學生紛紛把實驗的現象拍下來,傳給我看。到了正式上課前,交導學案時收獲滿滿。
3.小組交流,展現合作精神
從導學案上可以看出,對前面這一塊基本知識點,學生已經掌握,這樣,在課堂上就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可以快速帶過。而對于第二塊實驗設計,學生總是有或多或少的缺陷,并不是那么完美,這樣完成的實驗,失敗在所難免,但對學生來說,印象還是深刻的,所以我又設置了一個環(huán)節(jié),先給每個小組一定的時間,各組員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實驗的方案、觀察的現象、遇到的困惑、解決的辦法、得出的結論,然后推薦組員到講臺上向全班同學分享小組的成果。因為想要爭先,每個組都很認真地交流、討論,不時發(fā)出爭論的聲音。
4.課堂展示,鍛煉語言表達
小組推薦到講臺上展示的同學,拿著完成實驗的裝置,結合實驗過程的照片和記錄,向全班同學展示小組交流的成果。展示完后,將方案投影到大屏幕上,教師帶領全班同學一起分析,期間,組內的同學可以進行補充,其他同學也可以提出質疑。
臺上的學生講得唾沫橫飛,臺下的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還有不少學生在尋找展示方案的漏洞,并根據自己實驗的過程向臺上的同學提出一些問題。
學生很興奮,那是完成實驗的喜悅、展示成果的激動、得到肯定的欣喜。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想,學生的興趣上來了,學習科學就會輕松很多,學生親自動手完成的實驗,印象非常深刻,那么,這部分知識點和技能也一定能較好地掌握??墒牵瑢W生還有疑問嗎?
五、利用平板電腦,解決新問題
1.意猶未盡,學生仍質疑
課堂上轟轟烈烈,學生很興奮,可我在課后找?guī)讉€不同層次的學生聊了一下,果然又出現了新問題。學生對我說,他們在家做實驗的時候,因為實驗所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所以是半天,甚至一天才去觀察一次,每次觀察的時候拍下照片進行對比,確實有變化,可是,“那些根、莖、葉是怎么長過去的?遇到障礙物,它又是怎么長的呢?”
也就是說,學生還意猶未盡,還在質疑,他們很想看到根、莖、葉在向性運動中的整個生長過程,又不可能長時間盯著植物不動,怎么辦?于是我又陷入了沉思:問題的關鍵是實驗中植物的生長過程不能在課堂上再現,其他的學生聽著個別同學講,雖然配合著圖片,可還是不夠清晰。遇到語言表達不清楚的時候,更是模糊。是不是學生拍的照片太少呢?如果換用攝像機,要拍個幾天,沒那么大存儲空間,而且大部分學生家中都沒有攝像機,也不現實,怎么辦?
2.柳暗花明,平板解難題
這個學期,我校的電子書包班正式成立了,班級里學生人手一個平板電腦。在這個平板電腦里,有一個電子書包的平臺,而且為配合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安裝了很多學習輔助軟件。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其中一個軟件引起了我的注意。這個軟件名稱叫做“Lab Camera科學實驗室軟件”,它的功能很多、很強大,其中有一個功能,名稱叫做“時距拍攝”。
對“時距拍攝”的自我描述是這樣的:“觀察大自然的緩慢變化過程!見證云的移動,花的開放和冰的融化!”這個軟件就是利用平板電腦上的攝像頭,根據使用者的設置,每間隔一定的時間拍攝一張照片,拍攝完成后,自動將所拍攝的照片匯集成一段視頻,這樣,就能將一個緩慢變化的過程快速播放出來,而且所占的存儲空間不大。
學生手中有了這個工具,只要固定好平板電腦,攝像頭對著實驗裝置,啟動“時距拍攝”,它就能將整個過程記錄好。這樣,歷時幾天的觀察實驗,借助平板電腦,借助“時距拍攝”,將植物的生長過程全部保留下來。到了課中、課后,都能讓整個過程重現,印象將會非常深刻,設計實驗、完成實驗的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相關知識點也能很好地掌握。
六、理性思考
運用“導學”實現“先學”,特別是運用平板電腦,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將本來無法完成的實驗得以完整呈現,這樣的策略對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實現高質的課堂具有非凡的價值,我覺得這種價值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能在家中獨立完成實驗,培養(yǎng)了動手能力;
2.學生實驗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學會了如何去解決、如何根據實際情況對實驗設計進行修改;
3.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結協作和語言表達能力;
4.提高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5.真正實現了“先學后教”,改變學生預習、學習的方式,變被動為主動;
6.平板電腦的使用,讓學生體驗到科技給我們提供的幫助、帶來的便捷。
所以,這種方式是真正能為教學服務,為打造輕負高質、高效課堂服務的。
當然,這種方式的運用還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的實驗對學生的素質、思維能力、動手能力都有著不同的要求,實驗的環(huán)境和條件更會影響實驗的成功率。我還在不斷進行著嘗試,能感覺到課堂有效性的提高,更能感覺到學生學習行為的變化。我要做到真正的“以生為本”,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實現真正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錢永飛.“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下生物備課探索.成才之路,2100.
[2]米萌.淺談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的關系[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0(2).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