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特別需要感情的投入,需要氛圍的渲染,需要情境的體驗,需要心靈的溝通,以便創(chuàng)造出一種高雅的藝術境界,講究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在教學中重視營造教學氣氛,創(chuàng)設語文情境,運用種種奇妙的藝術魅力牢牢地吸引學生,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一、巧妙地設計導語
導語是課堂教學的突破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學中如果巧妙地運用導語,創(chuàng)設情境,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七律·長征》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已有63個年頭了,在這63年里,我國無論是政治、經濟、體育還是科技的發(fā)展,都是突飛猛進,那你能不能說說我國63年來令人矚目的壯舉有哪些?(生回答)。同學們知道在新中國成立十幾年前,在我們的革命歷程中,也有一次偉大的壯舉嗎?是什么?正是因為這個壯舉,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才有了今天的飛速發(fā)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毛澤東的《七律·長征》。這個導語的設計,讓學生不僅了解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取得的成就,也激起了學習興趣。
二、適時地插入材料
對于一些遠離現實生活的文本,如何才能更好地讓學生理解,適時地插入材料至關重要。如在教學《七律·長征》時,同學們齊讀課題后,教師問:同學們,你們了解長征嗎?知道多少?紅軍為什么要長征?歷時多久?誰愿意來說說,在學生介紹材料后我適時地插入材料:從1931年到1934年,在毛澤東同志正確路線指引下,紅軍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錯誤路線排斥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造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不得不離開中央蘇區(qū)根據地,開始長征,北上抗日。于是在1934年10月從根據地首府江西瑞金出發(fā),穿越國民黨的四道封鎖線,在1935年4月到達貴州遵義,黨中央召開了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的統治,從此,中央革命轉危為安,從勝利走向勝利。遵義會議后,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揮下,一掃以前的被動局面,先后曾兩克婁山關,四渡赤水河,不費一槍一彈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度瀘定橋,六月翻越中年積雪的夾金山,九月越過岷山,攻占天險臘子口,十月越過六盤山,于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與陜北紅軍,紅十五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二、四方面軍也到達陜北,在會寧地區(qū)與中央紅軍勝利會師。至此,在毛澤東和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歷時一年中國工農紅軍完成了震驚中外的戰(zhàn)略大轉移,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
我借助手繪的長征路線圖介紹這些材料,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后文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钡於嘶A,從而使學生深刻理解詩文及表達的感情。
三、恰當地指導朗讀
文學作品大多是作者蘸著歡樂或心酸的淚水寫成的,飽含了作者的心血。因此,創(chuàng)設氣氛,教師加以引讀,指導朗讀,讓學生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覺。比如在《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引讀:面對好心人的勸阻,父親兩眼直直地、懇求地問——生讀“誰愿意幫助我?”消防隊長走過來,父親看到了希望,覺得兒子有救了,于是急切地問——生讀“你是不是來幫助我?”警察走過來勸父親離開,父親快要發(fā)瘋了,便崩潰地問:“你是不是來幫助我?”通過設置情境的引讀,讓學生了解父親的內心世界。在指導朗讀“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這句時,讓學生明白:作者不厭其煩地把表示時間的詞羅列起來,是為了體現出父親堅持挖掘的時間長以及救子心切。
四、循序漸進地質疑
小學生的好奇心強,如果在教學中故意激發(fā)疑問,就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提問是門藝術,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設置問題,讓學生入情入境地學習。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再見了,親人”這句話是什么意思?誰說的?什么樣的人才是親人呢?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親人”的內涵,我又追問:大娘、小金花、大嫂對志愿軍是什么樣的友誼?其目的是讓學生明白親人是指志愿軍與朝鮮人民雙方而言的,因為他們都為對方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所以說他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不是親人,勝似親人?!蓖ㄟ^這樣富有啟發(fā)性的提問,把學生一步一步引到作者思路上來。
五、靈活地運用多媒體
在教學中如果靈活恰當地運用多媒體,不僅活躍課堂氛圍,還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在教學《七律·長征》一課時,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句時,靈活地運用多媒體,播放“巧渡金沙江”和“飛奪瀘定橋”的視頻資料,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紅軍“巧渡金沙江”的愉悅心情以及“飛奪瀘定橋”的驚險悲壯,從而體會到紅軍戰(zhàn)士的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優(yōu)化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生興趣,還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學效果顯著,也使學生從中享受學習的快樂。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