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形勢下,小學語文學科有必要進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滲透,這是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理念的關鍵所在。結合自身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圍繞小學語文高年級德育教育滲透的主要途徑,就小學語文高年級德育教育工作展開了細致的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德育教育滲透;途徑
《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在其課程性質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為提高學生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素養(yǎng),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發(fā)揮積極的作用?!笔聦嵣?,小學語文新課標的這一要求與素質教育背景下積極開展學科德育教育滲透工作,幫助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與形成科學、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相得益彰,交相輝映。以下,筆者僅從自身的教學實踐感悟出發(fā),嘗試圍繞小學語文高年級德育教育滲透這一教學熱點話題展開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一、利用多媒體渲染良好的課堂氛圍,誘發(fā)小學生的強烈情感共鳴
由于年齡因素的限制,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缺乏較為豐富的人生體驗,社會文化視野相對來說也較為狹窄,這就致使他們在理解一些同自身現實生活背景差距較大的文章內容時存在著極大的困難與挑戰(zhàn),而這很顯然不利于其在積極情感的引導下實現對于文章內涵的更深刻認識與理解。如此,深入文章之中,充分挖掘其背后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更是難上加難。
鑒于此,我在日常課堂教學活動中,總是會利用多媒體教輔設備這一先進手段有意識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與具體文章內容密切相關的教學情境,以期最大限度地縮短其現實生活實際同文本內容之間的距離。例如,《詹天佑》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詹天佑為了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勇于接受使命、不畏艱辛與險阻,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京張鐵路的故事。文章內容非常感人,但對于處在高科技發(fā)展迅速、交通設施條件便利現代環(huán)境的孩子來講,他們很難理解當時清政府以及詹天佑所處的不利環(huán)境,也很難真正明白詹天佑為了京張鐵路所付出的心血與努力,自然更談不上挖掘工程師詹天佑身上所特有的精神文明品質了。為此,我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設備有選擇性地為學生播放了清政府時期舊中國的落后交通環(huán)境以及帝國主義侵略國家較為發(fā)達的交通設施設備這一組形成鮮明對比的幻燈片;隨后,又為學生展示了京張鐵路附近高山深澗、懸崖峭壁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如此,學生就得以從一張張直觀、生動、立體的幻燈片中鮮明的感受到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時所面臨的重重困難與挑戰(zhàn),而這又有利于他們從內心深處真正體會到詹天佑不怕困難、吃苦耐勞、身先士卒的端正工作態(tài)度以及熱愛祖國、積極為國分憂的高尚愛國主義品質。這般一來,便將這篇課文的德育情感教育目標完美地落實到了實處。
二、以讀后感寫作為契機,幫助學生實現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升華
所謂讀后感,即指在閱讀了文章、段落之后,由此受到的精神啟發(fā),或領略到的深刻哲理,并以此為基礎創(chuàng)作出嶄新文章的一種文學形式。讀后感是讀者在閱讀文章內容基礎上的有感而發(fā)、有感而想,因此通常表達的多是其自身內心的真情實感,從這層意義展開來講,完成讀后感的過程往往是實現對于文本內容理解升華、深入文章主旨、明確文章內在思想情感的過程。
考慮到這一點,我在小學語文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中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完成讀后感的創(chuàng)作,借此作為幫助他們梳理文章情感脈絡,進而充分誘發(fā)其自身情感道德聯想與想象的有效途徑。如《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這篇童話故事主要講述了漁夫和其老婆向小金魚提出一個又一個過分的要求,最終因為貪得無厭經歷了貧苦—富有—貧苦這一戲劇性生活的故事。再向學生詳細講解了這篇文章之后,我鼓勵他們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寫出屬于自己的獨特見解與感受。其中,有名學生寫道:“看見鄰居家的姐姐穿了一件漂亮的連衣裙,便要求媽媽也給我買一件同樣的連衣裙;看見班上的同學穿了一雙高檔運動鞋,便讓媽媽也給我一雙同樣款式的運動鞋;看見別人背著好看的迪斯尼書包,我也要求媽媽給我買一個相類似的書包……現在想想,我看見別人有什么好的東西便也想自己擁有這樣東西,我不正是《漁夫和金魚》故事中貪得無厭、愛慕虛榮的漁夫以及老太婆嗎?追求美好生活的想法沒有錯,但我認為,我們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要堅持適度、量力而行的原則,否則貪得無厭注定不會有好下場……”
透過這樣的讀后感,我可以肯定學生對于文章內在蘊含的思想情感形成了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而這自然為他們形成積極、端正的生活態(tài)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有利于他們樹立不貪慕虛榮、學會感恩、適度索取的正確價值觀念,而這正是這篇文章的德育情感教育目標所在。
三、借助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有效進行德育教育情感目標的有機滲透
課外活動,即指教育者根據受教育者的實際發(fā)展需要,有意識地組織一些課堂教學之外的活動形式,以此達到補充課堂教學、進而收獲良好教學效果的一種教育形式。通常來講,課外活動不局限于場所、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因此相較于單純的課堂教學來講,有著非常靈活且豐富的資源及素材,對于提高教育效果有著非常積極的幫助及促進作用。
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迅速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他們自身無論是想象力、觀察力、判斷力等都逐漸趨向完整、成熟與獨立。因此,在面對高年級學生時,小學語文教師有必要借助內容豐富、形式多彩的課外活動有意識地對其進行思想道德品質的熏陶及陶冶。這既是豐富學生語文學科基礎知識、擴充其文化視野范圍的有效途徑,更是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滲透的有機組成部分,真正有利于“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兩大語文教育目標的更好貫徹與落實。
對此,我感受深刻。如《梅花魂》一文借老人對一幅墨梅畫作的珍重與愛惜,巧妙點明了梅花這一植物所具有的堅貞不屈的精神品質,這是我們中華民族頑強精神的象征,更是華僑老人之所以如此熱愛、呵護這幅墨梅圖的原因所在。為了幫助學生更加深入體會、感悟到梅花所具有的這一高尚品質,我鼓勵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首先利用各種方式及途徑搜集描寫梅花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自強不息等高尚精神的古詩詞,除此之外,還要在以“梅花魂 中華情”為主題的朗誦會上有感情地對其進行朗讀與吟誦。這一別出心裁的課外活動生動活潑,極大地激發(fā)與調動了學生的參與興趣與積極性。通過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們搜集與整理了大量體現梅花偉大精神品質的古詩詞,像王安石的“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齊已的“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開?!泵珴蓶|的“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己是懸崖百丈冰,尤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如此,借助朗誦會這一課外活動形式,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其學識與見識,與此同時又將梅花所具備的堅韌不拔、頑強不屈、不屈不撓的錚錚傲骨靈活地輸入到了學生的頭腦與印象之中,有利于他們下定決心做一個同梅花似的高尚人物,有利于他們樹立、形成“面對艱難、困苦的惡劣環(huán)境,也要無所畏懼、堅貞不屈的抗爭精神”,有利于他們收獲預期中理想的德育教育效果。
當然,小學語文高年級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并不僅僅局限于我上述所列舉的幾個途徑,只要我們基層教育工作者從學生以及教材內容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勇于大膽創(chuàng)新,敢于積極實踐,相信必定能開辟出屬于自己的一套德育滲透模式,唯有如此,方是不斷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精神品質,促使健康茁壯成長的根本所在,也方能為真正構建起文明、和諧的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相霞.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4(2).
[2]宋貴.教書育人,潤物無聲: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4(2).
作者簡介:李劍偉,男,1981年5月出生,就職學校:福建省福州市臺江第四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