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普通中學越來越難以提高數學成績,但是考試成績卻是衡量數學教學水平高低的唯一量化標準,所以教師必須要給予學生多點關愛,構建“合緣”師生關系,以實現既滿足新課程標準倡導的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的教學理念又實現提高成績的愿望。
關鍵詞:師生關系;主體性;效率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小孩的教育問題,即便是在農村,家長也希望小孩能受到最好的教育,所以越來越多家長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寧愿多花錢為小孩選擇名校就讀,而名校順勢擇優(yōu)錄取,如此情況下,一般的農村普通中學尖子生就會越來越少,甚至沒有,但是基礎相對比較薄弱的學生沒有辦法考取名校,只能留在普通中學讀書,在這種尖子生少而差生多的情況下,越來越難以讓學生在學習上形成良性的競爭與壓力、難以在學習上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再加上現在的小孩大部分嬌生慣養(yǎng),受不得打罵,所以以往單獨的嚴厲不再奏效了,這就導致了農村普通中學越來越難以提高數學成績。針對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提出了以下觀點。
一、多點關愛,構建“合緣”師生關系
愛屋及烏表明,如果學生喜歡科任老師,與科任老師“合緣”,那么他們肯定會更愿意學習這一科,即使成績不算很棒,起碼也不會甘于人后;但是如果學生討厭科任老師,那么即使一開始他的這一科成績比較好,也會因為個人情感而忽視這一科的學習,最終導致成績的下降。在我們所教的學生當中,并不缺少總體成績比較差,而只有一兩科成績比較好、甚至單科在年級能排上名次的學生,我們經常說這種學生與該科的科任老師投緣,所以愿意獨學這一兩科。緣分這種東西是雙向的,也是獨特的,有時候可能是一句“天冷了,多加衣服”的叮囑它就來了,有時候可能學生犯錯誤后你給他耐心講解的時候它就來了,有時候學生做對了一道題你及時地給予了學生肯定它就來了,甚至有時候相互之間的一兩句玩笑話它也會來,但是有時候一兩句諷刺的話它就又跑了。所以說緣分建立在真誠、喜愛當中。要想使學生喜歡我們,首先我們自己要喜歡學生。現在的初中生,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雖然身體上開始發(fā)育,思想上也有可能想脫離家長、老師的管轄,開始想獨立了,但他們終究還是個小孩,還是喜歡真誠都被關注、被喜歡。所以不管是資優(yōu)生還是潛能生,我們都要一視同仁,多與他們溝通,甚至給潛能生多一點點關愛,用我們最真誠的心去打動他們,與他們做朋友,構建我們的“合緣”師生關系,讓他們因為對我們的喜歡而轉嫁到學習上,消除對數學的恐懼及對數學的成見,從學習一開始就處于樂學、愿學的狀態(tài)之中,不再懼怕數學,不再覺得數學是最難學的學科,主動隨教師深入數學的殿堂一起探索數學的奧妙,體驗數學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向課堂要效率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知識建構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想方設法去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效率。以下是我在教學中進行的一些嘗試。
(一)以生活化問題或數學活動或游戲創(chuàng)設情境,確立學生的主體性
數學現象來源于生活,我們也希望把學到的數學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為我們所用。在數學課堂上,設計恰當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引入新課,能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以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會用數學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切地感受數學確實能為我所用。
如在“扇形的弧長與面積”中,創(chuàng)設情境如下:
有一天你經過蛋糕店,里面有兩款大小不一但是厚度一致的你最喜歡吃的巧克力蛋糕切件,并且兩塊蛋糕切件都只是原來的圓形外層才有厚度一樣的巧克力。
蛋糕1:是半徑為8厘米的圓形蛋糕的十分之一切件;
蛋糕2:是半徑為6厘米的圓形蛋糕的六分之一切件。
問題如下:1.假如那天你已經吃飽了飯,你只是想吃外面那層巧克力,你會選擇哪一塊蛋糕,為什么?
2.假如那天你還沒吃飯,你要用蛋糕充饑,你又會選擇哪一塊蛋糕,為什么?兩個問題的選擇分別與什么量有關系?從這兩個問題里你得到什么結論?
3.假如蛋糕3的原型半徑為15厘米,圓心角度數是25度的切件呢,你又會選擇哪一塊蛋糕?從蛋糕切件這個稱呼我們能引入扇形這個概念,同時由問題入手能分別引入扇形的弧長與面積問題。既讓學生感覺到問題是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也可以引入概念以及為后面他們推導兩個公式做了由具體到一般的思想方法的鋪墊??梢姡粋€好的情境能使學生在不經意間學到有用的數學,從而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求知,不斷地嘗試探究解決新問題,還可以鍛煉他們各種各樣的數學思維方法。
初中的學生相對而言還是比較活潑愛動的,對于有得玩的課堂他們是樂此不疲的。創(chuàng)造恰當的活動或游戲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讓他們通過觀察與實踐,在實踐中感受、發(fā)現、鞏固或總結教學知識。如在“坐標”這一節(jié)課中,可以在后半段穿插一個游戲,老師站在課室中間充當坐標原點的位置,面向黑板方向為y軸正方向,向右手邊為x軸正方向,每一個同學之間的距離為一個單位長度,隨機點一個同學,他要說出自己的準確坐標位置,或者是隨機講出一個坐標,所對應的同學要站起來;能準確完成任務的該同學學習小組記一分,不能完成的不得分,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游戲比賽,贏的小組將獲得獎勵,輸的小組將獲得懲罰。游戲可以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也能幫助學生快速鞏固運用相關知識點。
(二)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
1.用“類比”的方法在舊知的基礎上獲得新知識,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
在講分式方法的解法這一節(jié)課的時候,我利用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1先復習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再給出兩道分式方程■=■和■=■,讓學生去猜測分式方程應該怎么解,并讓學生嘗試去解,再提出問題:兩種方程有什么區(qū)別,由此而導致的他們的解法應該會有什么不同?由兩種方程的聯系引出了分式方程前大半部分的解法。設置的問題情境又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點里自己去分析歸納解分式方程應注意的事項,從而得出檢驗與下結論的步驟,讓學生印象深刻不至于經常忘記這兩個步驟。
2.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在做練習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
在設計練習的過程中,適當地穿插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讓學生發(fā)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使學生更加喜歡數學。同時,在認識農村普通中學大部分學生成績一般的基礎上,練習要注重基礎性與階梯性,要讓大部分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進一步消除他們對數學的恐懼感,增強學習數學、學好數學的信心。也要在練習的過程中慢慢地深化知識,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點與做題技巧,讓學生成為一個探究者。
學生有了興趣與信心我們已經成功了一大半,接下來我們還要關注學生是否真的掌握那些基礎知識點,不要把精力放在“玩”上,而忽略了正事。教師要盡可能地對學生的練習進行批改,讓學生能在第一時間內證實自己解答的對錯,并得到及時糾正的機會,進而鞏固每一個知識點。若老師一個人批改不過來,也可以發(fā)動組長或資優(yōu)生幫忙批改,甚至堂上在全班學生面前直接對其中幾個學生的答案進行點評,及時地給予學生鼓勵與表揚。并把大部分學生做得不太好的地方進行鞏固練習。
三、關注課后反饋,落實每一個知識點
有的學生在課堂上情緒很高漲,練習都做得不錯,但是課后作業(yè)卻一塌糊涂。這部分學生極有可能并不理解課內的知識點或沒有掌握基本的做題技巧,只是模仿能力比較強,脫離了那個環(huán)境以后便什么都忘記了,所以我們一定要關注課后反饋,對于基礎知識與基本技巧,一定要循環(huán)多練。學生錯的比較多的地方可通過第二天講新課前的堂測或午間小測甚至是周末作業(yè)等形式多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堅持落實每一個知識點。
育人的工作是神圣而艱苦的,在農村普通中學中我們必須要有“學生是我的小孩”的愛心,吃苦耐勞的決心,千遍不煩的耐心,才能實現我們既滿足新課程標準倡導的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的教學理念又提高成績的愿望。
參考文獻:
施福濤.數學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策略.教學與管理,2003(22).
作者簡介:劉結開,女,1983年2月生,華南師范大學本科畢業(yè),理學學士,就職于廣州市白云區(qū)石井中學,教初中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