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實施“三點式家園共育”策略,主動地與家長建立平等和諧的合作關系,共同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作出努力。
關鍵詞:信任;溝通;讓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這就從“國家教育”的高度明確了家園共育在幼教工作中的重要性,指明了老師和家長都是促進幼兒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實踐中,我有效實施“三點式家園共育”策略,主動與家長溝通,建立平等和諧的合作關系,共同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努力。
一、打牢基點:了解孩子贏信任
了解幼兒是教育幼兒的前提,更是取得家長信任的前提?,F(xiàn)在的幼兒難管難教,因為他們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五、六個甚至七、八個大人圍著他們轉(zhuǎn)。孩子上了幼兒園,他們不放心:吃得飽嗎?睡得好嗎?有人欺負嗎?說白了,就是不信任老師。
我班有個叫明x的小朋友,有攻擊性行為,不是推這個就是搡那個?!袄蠋?,明x打我”的告狀聲不斷,批評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與其家長交換意見,家長不理不睬,或是借故離開。
一天,明x又“打”小伙伴了。我溫和地和他一番長談,明x說:他是在模仿動畫片打“怪獸”的情景鬧著玩的。
了解了“緣由”,我主動找到明x的家長,先跟他聊孩子的優(yōu)點,再講孩子“模仿秀”的負面作用,然后建議他少讓孩子看有暴力傾向的動畫片。家長聽了連連點頭,說我心細,對孩子了解得深刻,從而建立起“共育信任感”,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二、打牢支點:因人而異巧溝通
和孩子們打交道是一門學問,和家長打交道更是一門學問。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長從事的職業(yè)不同,文化修養(yǎng)、政治素質(zhì)不同,性格特點也各不相同。教師與家長溝通應因人而異,采取恰當?shù)姆绞椒椒ā?/p>
1.根據(jù)修養(yǎng)不同,開展豐富多彩的溝通活動
農(nóng)村孩子的家長文化素養(yǎng)參差不齊,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都愿意參加幼兒園活動。我們因勢利導,以幼兒為中介,讓家長自愿報名參加相應的活動,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
如:“‘六·一’五天樂”活動中,我們就安排四個親子項目活動:親子環(huán)保服裝制作比賽、家庭才藝展、親子閱讀比賽、親子游戲。所有的家長都能根據(jù)自身和孩子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活動參加。
楊x的媽媽學的是美術專業(yè),擅長物體的造型,女兒在她的影響下也特別愛好美術。在家庭才藝展活動中,她和女兒的作品水果拼盤“群英匯聚”贏得了一片熱烈掌聲……
“‘六·一’五天樂”活動的開展,為教師和家長提供了交流的機會,融洽了關系。
2.根據(jù)性格、年齡不同,采取不同的表達方法進行溝通
有的家長性格開朗,常常會主動與教師交流,有的家長性格內(nèi)向,則不愿意與教師交流。對待前者,我們往往會開門見山,直截了當?shù)馗嬖V家長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一分為二,不摻雜主觀色彩和情緒。對后者,我們就用委婉的語氣與其交流,先向家長介紹一些孩子的優(yōu)點,家長聽得心花怒放,再說孩子不足之處或須改正的地方,這樣,家長也就容易接受,并真心聽取育兒良策。
3.根據(jù)家長的職業(yè)不同,選擇不同的手段適時溝通
家長的職業(yè)不同,有的務農(nóng),有的經(jīng)商,有的從教,有的行醫(yī),還有的出國打工。有的根本沒有能跟老師進行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所以我們就采用各種現(xiàn)代化的手段進行聯(lián)系,打電話、發(fā)信息、QQ聊天等等。
小秋的媽媽去了新加坡打工,遠在他鄉(xiāng)的“小秋媽”放心不下剛上幼兒園的女兒。
一天,小秋的爺爺向我要了電話號碼。這樣她媽媽就經(jīng)常打“國際育兒電話”,向我了解孩子的情況,一聊就是很長時間。國際長途話費挺貴的,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感動不已。
一次在和小秋奶奶的交流中得知,小秋媽媽天天晚上都與小秋視頻對話。于是,我主動要了小秋媽媽的QQ號,加她為“好友”。
我們經(jīng)常在QQ里聊“育兒經(jīng)”,一聊就是幾十分鐘,有時甚至一個多小時。
我給她講小秋與伙伴之間發(fā)生的故事;匯報小秋各個方面的進步;介紹幼兒園的設施設備;還發(fā)給她些孩子活動的照片。
QQ上的溝通縮短家長與老師的距離,真是天涯海角,猶如近在咫尺。雖然我得常?;ㄈ氋F的時間,但是能讓“留守兒童”得到漂洋過海的母愛,自己感到挺值得!
三、打造亮點:適當讓步破僵局
與家長交流時有時會因為觀點不同,或是因話不投機而使雙方僵持不下。這時教師應適當做出讓步打破僵局,使溝通順利進行。
一天,小健連續(xù)幾次打人,離園時我與小健奶奶交換了意見。小健奶奶聽了就問:“你今天為什么打人?他有沒有先打你?”明擺著是“伸舌頭”到孩子嘴里說話。小健很聰明,馬上就辯解道:“他先打我的。”聽了這話,奶奶隨即回轉(zhuǎn)身,對我說:“陳老師,不能怪小健,是人家先打他的……”說實在的,我對她的護短行為不滿,便說:“奶奶,您這樣做不對,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彼弧凹づ绷?,高喉嚨大嗓門地嚷道:“打人的人惡人先告狀,還成了我不對!”說著就順手去拉被打的靜x。我“忍無可忍”啦,沖著她大叫起來:“有你這樣做奶奶的嗎?孩子犯了錯,還倒打一耙,責怪起人家孩子來了……”她也不示弱:“有你這樣的老師嗎?孩子交給你哪個家長放心?……”現(xiàn)場越吵越激烈。
經(jīng)過老師們的勸解和我的讓步,好不容易平息了風波。
風波雖然平息,但小健奶奶見我如同陌路人,后來,我主動向小健奶奶寫了一封信,敘述了當天的情況,檢討了自己的不對,真誠地希望她和我同心協(xié)力,共同為孩子撐起一片愛的天空??催^信后,小健的奶奶主動找我,也請我原諒她的不是。就這樣,我們成了一對“共育孩子”的好朋友。
參考文獻:
楊曉紅.放下“包袱[J].早期教育,1997(3).
作者簡介:陳俊蘭,大學學歷,任教大循環(huán)幼兒教學,進行有效家園教育策略研究,就職于江蘇省海安縣南莫鎮(zhèn)沙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