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中應激發(fā)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yǎng)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逐步積累鑒賞音樂的經(jīng)驗?!笨梢姡谝魳方虒W中培養(yǎng)學生的聆聽能力對學生終身學習音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素質(zhì)教育下,教師要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聆聽習慣,進而讓學生在體驗音樂、感悟音樂中獲得健康全面的發(fā)展。
關鍵詞:表演情境;故事情境;聆聽音樂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也就是說,良好的習慣對學生健全的發(fā)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學生養(yǎng)成認真聆聽的好習慣。
一、創(chuàng)設表演情境,讓學生清楚“為什么聽”
作為小學音樂教師,要想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聆聽習慣,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讓這群不能“安靜”下來的孩子能夠乖乖地去聽,也就是我們說的興趣,這同樣也是要學生明白“為什么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我們可以借助表演情境的創(chuàng)設來讓學生意識到聆聽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明確聆聽的重要性,也為了讓學生以正確的態(tài)度去學習聆聽,養(yǎng)成聆聽的好習慣。我組織四個學生進行表演活動。故事概要:有四個學生都喜歡音樂,但是其中一名總是不喜歡聽,每次老師讓仔細聆聽的時候,總是心不在焉,可老師在教唱的環(huán)節(jié)卻格外用心。所以,一次老師還是按以往先聽后教唱,并讓該生說一說自己唱了些什么,讓學生講講歌曲中包含了什么思想感情,但是,該生什么也說不出來?!@樣的情境表演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形象的情境中明確聆聽的重要性,進而使學生以正確的態(tài)度去聆聽、感受聆聽帶來的價值。
二、借助故事情境,讓學生明確“聽什么”
聆聽的目的就是要知道音樂中表達了什么,音樂中包含了什么內(nèi)容。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如何讓學生明確自己“聽什么”,如何在聽的過程中感受作者聽音樂中所給予的感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經(jīng)常會以故事情境創(chuàng)設法來激發(fā)學生的聆聽欲望,幫助學生明確自己音樂的內(nèi)涵。
例如:在教學《小青蛙找家》時,為了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聆聽,我首先向?qū)W生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一個調(diào)皮的小青蛙背著父母跑出去玩,由于玩得比較盡興,一時忘記了回家,直到夜幕降臨,小青蛙才意識到該回家了,這時才想起了父母有可能會著急,于是著急的往家走,終于在一段時間后回到了家。請問,如何描述小青蛙回家的過程?”這樣的一個故事情境不僅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引導學生去感受小青蛙玩時的快樂,著急回家的焦急,回到家的愉快等等,并鼓勵學生表現(xiàn)在學唱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久而久之,學生逐漸會明白自己在音樂中該聆聽什么,進而也幫助學生養(yǎng)成聆聽、感悟的習慣。
三、搭建練習平臺,讓學生知道“如何聽”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于聆聽來說也是這樣,我們要告訴學生為什么聽,告訴學生聽什么,但更重要的是要告訴學生如何聽。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搭建練習聆聽的平臺,要讓學生自主地聽,進而逐漸讓學生在堅持練習中學會“如何聽”。
例如:搭建表達平臺,也就是說讓學生對一首曲子進行聆聽后發(fā)表自己的想法,這樣不僅會凸顯學生的個性,而且對學生聆聽能力的提高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教學《腳踏水車唱山歌》時,在讓學生聆聽之后,我引導學生自己說說都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們有的是從聽覺入手的、有的是從感覺入手的、還有的是通過想象入手的等等,不論從什么角度入手都是聆聽的形式。所以,在如何聽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保留住學生的那份童真,即便一些學生僅僅聽到了一首很好聽的曲子。因此,教師要搭建練習聽的平臺,給學生搭建更大的發(fā)展空間,使學生在自主聆聽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總之,在素質(zhì)教育下,教師要教會學生聆聽,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聆聽習慣,進而,為學生終身熱愛音樂作出相應的貢獻。
參考文獻:
劉枝榮.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聆聽音樂的習慣[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8(7).
作者簡介:張雯,女,本科,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涂寨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