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蔽膶W作品的美,不僅在于語言,還在于意境。
關鍵詞:鑒賞;興趣;法寶
一篇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從哪些方面進行引導、解讀和欣賞呢?筆者經(jīng)過多年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xiàn)結(jié)合課文,淺談幾點,以饗讀者。
一、培養(yǎng)興趣是最好的法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如果沒有了讀書的興趣,再好的文章讓他解讀和賞析,也如同嚼蠟!因此,文學鑒賞課堂教學的首要著眼點應是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因此,我們上課時,就不應拘泥于現(xiàn)成的教案設計,不應停留于課文簡單的層次肢解,而應讓學生讀完課文說出自己感受到的美的體驗,用“感同身受”來發(fā)掘課文,學生自然有了閱讀欣賞的興趣。
例如,鑒賞《林黛玉進賈府》一文,可以讓學生取其中喜歡的片段來說說自己的感受,因各個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不同,就形成了“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有的學生只取王熙鳳的出場,用富有個性的仿聲朗誦,栩栩如生地再現(xiàn)了“鳳辣子”潑辣妖艷的出場。最后對人物概括為“先聲奪人,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也就不難理解了。同樣此課,有的學生只取寶玉的《西江月》的片段,“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绔與膏粱①,莫效此兒形狀”,發(fā)問同學“如何效仿寶玉,如何做好學生”,引發(fā)了其他學生的興趣,提升了閱讀的高度和深度,最后再作總結(jié),同樣也達到了鑒賞寶玉這個人物形象的效果。
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文學的教育得法于課內(nèi),受益于課外。一節(jié)文學欣賞課所學到的東西,畢竟是十分有限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教是為了不教呢?筆者曾嘗試運用對比法,比如,在欣賞《祝?!分邢榱稚┑娜宋镄蜗髸r,引導學生運用縱向?qū)Ρ?,欣賞祥林嫂“變化的眼睛”,讓學生感受三次不同的眼睛刻畫所反映出祥林嫂內(nèi)心悲慘的歷程。又在此基礎上,聯(lián)系課外,引導學生運用橫向?qū)Ρ?,當堂去感受《歐也妮·葛朗臺》中葛朗臺“金子眼睛”的刻畫,通過學生的對比感受,葛朗臺的形象也就水到渠成了,收到了從“魚”到“漁”的效果。教給學生一雙“慧眼”,他們才會受用終身。文學欣賞的方法當然有很多,學生會不會用,用得如何,效果怎樣!就看老師的引導和學生自身的語文綜合能力了,正所謂:“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p>
三、各取所長,不拘一格
文學鑒賞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是各種語文能力的疊加,它需要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也就是說一堂課不可能各種能力一步到位、面面俱到。我們可以以發(fā)展其中的一種能力為主,或語言運用能力,或形象思維能力,或情感體驗能力,漸漸形成多種能力并用,綜合發(fā)展,最終達到培養(yǎng)語文能力和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比如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我們可以采用“誦讀結(jié)合練筆”法,對于詩文名篇或精美名段,可以老師范讀、學生練讀、全班齊讀、分組對讀、個別領讀、分角色讀、比較品讀等等,讀完后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去寫。例如,欣賞《琵琶行》不妨先指導學生通讀,通過范讀、齊讀、領讀,整體把握大意,體會節(jié)奏情感,之后老師才講解個別難點,帶領學生進入“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意境,感受氛圍,那么對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就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這時根據(jù)個人的理解體會,參照課文的翻譯,用自己的想象,寫寫“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段交響樂的內(nèi)容,結(jié)果有的學生語言組織能力變好,想象思維能力提高。因此通過這種讀寫訓練,假以時日,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會得到一個很大的提升的。
還有圖文并茂法,此法可用在詩詞教學上,讓學生根據(jù)字面意思去設想意境,調(diào)動學生美術、音樂、語言文字的能力,從而達到欣賞意思的目的。比如,在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在學生熟讀成誦之后,我便和學生探討如何設計這首詞的“MV”,學生分組討論,有的從意境構(gòu)思,有的從韻律入手,有的從選圖考慮,有的從如何配樂進行選擇,有的干脆就是總導演,把各組的圖、畫、音統(tǒng)一起來,最后在課堂上播放。這樣就調(diào)動了學生的美術、音樂、電影等藝術手段,也綜合了學生的各種語文能力,把學生帶進了“故國神游”的意境,有的學生課后甚至和我探討如何拍攝微電影《赤壁賦》。可見教法不在于老師本身技巧的高低,而在于學生對技巧領會的深淺。
高中文學欣賞課是一種藝術再現(xiàn)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需要我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藝術的教學呼喚教學的藝術。
參考文獻:
黃細林.如何上好高中語文賞析課[J].素質(zhì)教育,2013(3).
作者簡介:賴志清,男,出生于1976年1月,學歷:本科,福建省泉州市德化三中,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