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在改革教育教學和學習方式。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研究,本人認為,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可促進生物學傳統(tǒng)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的根本提升,信息技術是打造生物高效課堂的催化劑。
【關鍵詞】信息技術 生物高效 催化劑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也在不斷地進行著改革。桑新民教授稱:\"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普及是文化發(fā)展中第三個重要的里程碑,又一次引發(fā)了教育模式的質的變化。\"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在改革教育教學和學習方式。2001年教育部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就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隨著各種現(xiàn)代化媒體走進校園,課堂教學早已不再是\"一支筆,一本書;教師講,學生聽\"。 信息技術為教師的\"教\"提供方便支持,也為學生的學奠定了基礎,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促進了教學改革的開展。
1信息技術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生物學興趣的得力助手。
我校是吉林省一所農(nóng)村中學,由于生物學科不參加中考,每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都呈逐年遞減的趨勢。經(jīng)過多次調查,多數(shù)學生表示生物課太難學,慢慢就不感興趣了。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從2012屆的新生開始,我組織學生開展\"課前故事會\",第一學期故事會主題是《有趣的生物》,第二學期為《人體的奧秘》,通過比比誰的故事最有趣,誰講的最生動,誰聽得最認真等講評,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效果非常好。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了,上生物課的興趣一直未減。更重要的是,為了能讓自己的故事更有趣,更有吸引力,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贊賞,有的學生開始上網(wǎng)搜集素材。在搜集過程中,學生既收獲了知識,又鍛煉自己運用計算機和網(wǎng)絡的能力,信息技術成了學生學習的得力助手。
2信息技術是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然保障。
2.1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有機整合,易于幫助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計算機多媒體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等各種傳輸手段為一體,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表現(xiàn)力,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
如,七年級下4.3.1《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一課,我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安排了體驗游戲\"憋氣20秒\",并利用多媒體的投影優(yōu)勢,選取了\"倒計時器\",學生在\"憋氣\"的過程中,可以觀察投影屏,把握時間,教師也可以更好地觀察學生的體驗過程及狀態(tài),提高了導入的效率。
2.2利用信息技術,再現(xiàn)生活情境,或變抽象為直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識,滲透情感教育。
如,七年級下4.3.1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一課,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鼻腔中的結構及作用,我用PPT課件展示了\"鼻腔的結構及各結構的功能\"圖片;在幫助學生分析理解\"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內(nèi)容時,我用一幅\"吸煙者的肺和不吸煙者的肺\"的對照圖,給學生視覺上的刺激,他們看到吸煙者的肺非常黑,感到很惡心,這既讓學生親眼目睹并證實了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而且還讓學生意識到吸煙的危害。
再如,學習了\"吃飯時不要大聲說笑\",學生知道了吃飯時\"嗆著\"的原因,但大多數(shù)認為,被\"嗆\"一下沒什么大礙,為了使學生清楚被\"嗆\"的危險性,我播放了從網(wǎng)絡上的一則新聞視頻 \"王先生被雞骨嗆了一下\",學生看完后非常震驚,表示一定要養(yǎng)成\"食不言\"的飲食習慣。一段真實的故事,起到了說教所達不到的效果。
3信息技術是開展生物實驗教學的輔助手段。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自然學科,但由于時間、環(huán)境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有的實驗誤差很大,無法幫助學生獲取實驗信息。還有的探究實驗,持續(xù)時間長,在短時間內(nèi)觀察不到現(xiàn)象,影響了教學的效率。自從我校安裝了東師理想的\"虛擬實驗室軟件\",為生物實驗開辟了另一條道路。
3.1用虛擬實驗室軟件進行實驗與探究的模擬程序演示,可幫助學生加深對實驗原理的理解。
3.2需要長時間探究和實驗觀察才能得到結果的, 讓學生在\"虛擬實驗室\"中完成探究與實驗,可以在課上觀察到實驗現(xiàn)象。如:\"探究種子萌發(fā)的環(huán)境因素\"的實驗,就可以先進入\"虛擬實驗室\"完成。\"探究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的影響\"的實驗中,觀察水蚤的心率的操作很困難,由于各種因素,實驗的誤差比較大,利用 \"虛擬實驗室\"來完成,現(xiàn)象很明顯,也可減少實驗誤差。
3.3利用計算機模擬實驗來替代真實實驗,彌補條件不足情況下的無法完成的真實實驗。
然而,虛擬實驗終歸不是真實的實驗,盡管計算機模擬演示實驗快捷、方便,不用任何實物儀器、藥品就\"完成\"了一大串演示與學生分組實驗,現(xiàn)象鮮明,但學生動手操作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卻被忽視。因此,有些能讓學生親手完成的探究或實驗就應該讓學生親自去做,因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zhòng)"。
4信息技術是打造生物高效課堂的催化劑。
4.1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復雜問題簡單化,枯燥問題趣味化,從而淡化教學難度,節(jié)省教學時間。
但多媒體技術只是作為一種教學手段,不是每節(jié)都用,整節(jié)都用。而且不同的課型中多媒體技術的功能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恰當?shù)剡\用多媒體。在突出生物學科特色上,有時充分發(fā)揮模型、標本、實物等資源的最大作用,要比利用多媒體技術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七年級下4.3.1《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一課,在引導學生理解\"吞咽與呼吸的關系\"時,多數(shù)教師會選擇多媒體動畫演示,但我利用自制的\"吞咽與呼吸的關系\"教具,在課上直觀地演示了會厭軟骨動作過程,非常形象,便于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掌握會厭軟骨的作用。
4.2信息技術運用于生物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深入研究和恰當?shù)卦O計、開發(fā)、運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課堂教學,從而使學生能夠獲取更多的生物學信息,更好地掌握生物學知識和培養(yǎng)實驗探究的能力。教師要嘗試將信息技術與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整合,讓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重要手段,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作用與效益。例如七年級下4.3.1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一課,我制作的多媒體課件中只包含了呼吸系統(tǒng)的組成圖、倒計時器、\"吸煙者的肺和不吸煙者的肺\"的對照圖、\"生活在赤道附近及北歐人的鼻子\"對照圖、視頻\"新聞——王先生被雞骨嗆了一下\"、以及重新整合的問題等幾個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的展示,為學生在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起到了促進作用,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
綜上所述,先進的信息技術、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為教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優(yōu)越條件,它改變了生物課堂的教學模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但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丟掉了粉筆,省略了板書,放棄了模型、標本、實物等具有生物學科特色的教學資源。其實,只有把各種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充分結合起來,才可使生物課堂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使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成為生物高效課堂的催化劑,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生物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生物課程標準》,2011版。
[2]祝智庭:關于教育信息化的技術哲學觀,《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年第2期。
[3]鄭芳:教育信息化及其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實施.信息技術教育,2006,(4);
[4]《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國教育報》2001年7月27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