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學術不端之風愈演愈烈。
從法國雷恩實驗室貝爾納·比安偽造數據進行“肥胖基因”研究、韓國克隆之父黃禹錫的造假風波,到美國貝爾實驗室發(fā)生的舍恩事件,以及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的東京大學教授多比良的研究數據的不可再現問題、我國某大學博士后論文造假等等,令人震驚。
學術不端指的是在學術研究中違背科學共同體公認的行為規(guī)范而作出的種種不良行為。具體來說包括:抄襲,剽竊,夸大和竊取學術榮譽,強行在他人成果上署名,捏造、修改和選擇性發(fā)表論文數據等等。
學術論文是一項嚴謹的科研行為,憑論文參加職稱評審的人很大一部分來自一些關乎民生的行業(yè),比如工程、教育、衛(wèi)生領域,這些人如果弄虛作假,不僅對同行業(yè)其他人是一種不公,也會對市民利益構成一種隱性傷害。針對抄襲成風、學術不端行為,不少高校和單位也加強了對論文重復率的檢測,一旦相似度過高,輕則延期畢業(yè)、論文重寫,重則取消學位、取消職稱評定。某些地方,在職稱評審中學術不端行為一經查實將面臨3年內禁止參評的處理。
為了給讀者一組真實可信的數據,本刊有意針對近期一個劃定時間內收到的論文進行檢測。本刊共檢測論文81篇,論文重復率30%以內的有57篇,占總篇數的71%;論文重復率30.1%-50%的有11篇,占論文總數的13%,重復率50.1-100%的有13篇,占16%。更令人咋舌的是,其中有3篇論文的重復率高達90%以上,分別為93%、90.1%和91%。這三篇重復率超過90%的論文經過檢測比對發(fā)現只有摘要和題目屬于作者原創(chuàng),其正文內容重復率接近100%,由此可見問題的嚴重性。
本刊只初審重復率不超過30%的論文。因為30%的重復率的論文內容涉及“引用”和“抄襲”兩個概念認定的問題。
我國《著作權法》第22條規(guī)定,為報道、評論、教學、研究或其他正當目的之必要,在合理范圍內,得引用已公開發(fā)表之著作。所謂合理范圍,就是能體現出作品是自己創(chuàng)作的,“引注”、 輔佐闡明或回憶別人就同一議題總結與學術作用等,但不能發(fā)生“完全代替”作用,即不能到達別人只需觀看自己的論文, 而無須觀看別人論文的程度。
軟件檢測畢竟是人工設置的一種機制,在目前的論文檢測系統(tǒng)中,通過數據庫的比對,如果論文中某些段落或某段文字與數據庫里的文字重合,那么就有抄襲的嫌疑,因此,在檢測系統(tǒng)中某些引用的部分也將會算入重復率當中。對此,本刊在論文檢測的過程中,只針對重復率不超過30%的論文進行每一個重復的段落、句子的認真比對,如果是文章適量地引用研究成果并注明參考文獻的,將不會被視為抄襲。
論文“注水”,產生了無數學術垃圾的同時,也“肥”了商家。為了順利投稿,許多作者選擇花點錢給論文中介“測謊”成了通常采用的方法。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在一些電子商務平臺上,有近5000多家店鋪提供論文查看重復率的服務,月入萬元以上的有近百家,有近20家月銷售額超百萬元。
某些銷售網站上的測試軟件泛濫,除了價格相差懸殊外,真真假假也難以分辨。目前各大高校使用率比較高的論文相似度檢測的軟件為中國知網、萬方和paperpass。在萬方和paperpass的官方網站上也開通了檢測通道,而中國知網則暫未開通個人論文檢測業(yè)務,只提供給高校、期刊社等相關部門做統(tǒng)一檢測之用。
本刊“中國知網”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的使用權,用于對抄襲與剽竊、偽造、篡改等學術不端行為進行快速的檢測。作為省級正規(guī)刊物,我們有責任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針對性措施,遏制并嚴厲打擊學術造假行為。為了配合全國期刊整頓,為作者提供落到實處的專業(yè)服務,本刊決定自2014年7月改版升級起,向法學類論文作者提供論文重復率檢測服務,并把檢測結果反饋給作者。
對于希望在本刊投稿的作者的來稿,在經過論文檢測并經初審合格后,有需要修改、補充、提高的地方,編輯部會派專業(yè)編輯進行一對一聯(lián)系,把對文章的修改意見及時與作者溝通,使作者的論文更加規(guī)范、質量更高。而對于觀點新穎、熱門領域的研究成果,本刊每期還將精選一篇專家精心點評的優(yōu)質論文進行推薦,引導更多讀者、專家和學界對作者研究成果的關注。
學術造假和學術腐敗已經成為世界學術界之公害,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維護學術尊嚴是每一個做研究的人的責任。要糾正學術不端行為,不僅需要相關政策的支持,也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規(guī)范的學術研究規(guī)則,更需要研究人員發(fā)揮個人的熱情和激情。端正學術之風,堅守科學道德,我們愿意以真誠專業(yè)的態(tài)度為每一位研究人員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共同推動我國學術研究的良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