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糖尿??;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4)09-0019-01
糖尿病己成為繼心血管疾病和腫瘤之后的第三大非傳染疾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世界性公共衛(wèi)生問題,其中2型糖尿病為最常見類型[1]。目前全世界20~79歲的糖尿病患者有1.5億,到2010年我國糖尿病患者約有4000萬,均高于美國及其他發(fā)達國家[2]。2型糖尿病占此病群的95%。由于糖尿病是一個代謝性疾病,因此,其有效控制并非單純用藥可以解決,尚需要結合飲食、運動、血糖監(jiān)測、藥物、患者健康教育、糖尿病足管理等綜合性措施[3],其中,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療的關鍵[4]。故此,本文針對糖尿病健康教育形式和內容綜述如下:
1 健康教育方式
1.1 教育形式
教育可根據不同患者的具體病情,因時、因地、因需要靈活掌握各種教育形式,并有針對性地實施個性化教育,具體可采用以下幾種形式:
1.2 集體教育、小組教育、個案教育
1.3 健康咨詢:接受糖尿病患者的咨詢,指導患者合理飲食用藥,糾正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提供有關圖片、書籍、雜志,利用黑板報宣傳教育。
1.4 開設護理專科門診[5]。
1.5 電話隨訪、家庭隨訪、組織患者交流會、義診等。
2 健康教育的內容
2.1 提高對糖尿病的認識 包括糖尿病的病因、誘發(fā)因素、分型、臨床特征。
2.2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患者對于糖尿病治療的配合程度對于疾病的進展與預后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首先幫助病人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并采取心理疏導和正面指導的方法調動病人正性心理。
2.3 自護行為教育
2.3.1 飲食控制(飲食調理教育) 飲食治療是基礎治療措施,它能降低血糖,減輕胰島細胞的負擔。①引導患者嚴格控制飲食,碳水化合物為主要的供能營養(yǎng)素,在膳食的總熱量中應占55%-65%,而脂肪的攝入占20%-25%。②注意合理搭配:在飲食治療中感到饑餓,可適當用粗糧代替細糧,宜食具有降血糖、除煩渴、清熱的低熱量食物,如黃瓜、莼菜、空心菜、竹筍、大蒜、蘆筍、菠菜、芹菜、冬瓜、柚子、魔芋、玉米、黃鱔、田螺、豆制品等。水果在血糖基本控制下可適當選用梨、西瓜、菠蘿、獼猴桃等。忌食各種甜食如糖果、蜜餞及含糖量高的水果如干桂圓、鮮棗、香蕉、柿子等。限制食用紅薯、馬鈴薯、粉條、果醬等食物[6]。③在為患者制定科學個體化飲食方案的同時,還應注重個體差異,尊重患者自身的飲食習慣。
2.3.2 運動保健教育 運動療法是一種輔助治療,它能促進糖的氧化作用,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平時要堅持鍛煉,如散步、慢跑、騎自行車、做廣播操、太極、氣功等,運動量以不感到疲勞為宜。建議患者出院后請專業(yè)老師指導練習。同時指導患者運動宜在進餐1 h后進行,運動時間30~60min,強度適宜。隨身帶附有個人信息的卡片 。
2.3.3 用藥指導①指導病人按時按量服藥,無論出門在外也要堅持按時服藥,告知患者不能擅自停藥,教會患者自己注射和保管胰島素,以及各種注射器的使用、安裝和藥液的保管。②教育病人避免將同類口服藥同時服用,了解低血糖的癥狀及預防和處理方法,不可輕信廣告。由于磺脲類藥物刺激胰島素分泌,宜在飯前服用,雙胍類藥物的胃腸道反應較多,可在餐時或餐后服。③同時囑病人避免低血糖的發(fā)生,教會病人識別低血糖反應的表現,掌握自救方法。
2.3.4 血糖監(jiān)測 教會病人自測血糖。注射胰島素或使用促胰島素分泌劑的患者可每日監(jiān)測血糖1~4次,血糖控制良好或穩(wěn)定的患者應每周監(jiān)測1—2 d,血糖控制差或不穩(wěn)定的患者每天監(jiān)測4次,直到血糖得到良好控制;血糖監(jiān)測的時間應在每餐前、餐后2 h、睡前,如有空腹高血糖,應檢測夜間的血糖。
2.3.5 足部護理 不同級別的糖尿病患者處理方法、隨訪和檢查頻率都不相同。糖尿病教育中要指導患者選擇圓頭、厚底、系鞋帶、面料柔軟、透氣性好的鞋子,鞋子不能過緊或過松,如局部充血、胼胝、潰瘍等,應建議患者選擇預防糖尿病足的保護性鞋子。
2.3.6 高低血糖的預防及護理 指導患者在鍛煉、口服降糖藥或者注射胰島素期間,當出現饑餓感、出冷汗、面色蒼白、頭暈、四肢無力或顫抖、或睡眠中突然覺醒,皮膚潮濕多汗等表現,提示發(fā)生低血糖反應,應立即采取治療措施。也有個別患者低血糖癥狀以煩躁不安、躁狂為主要表現。如果發(fā)現血糖比平時過高或過低時應及時找醫(yī)生處理。
2.3.7 并發(fā)癥預防 規(guī)律生活,戒煙酒。注意個人衛(wèi)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保持全身皮膚,尤其是口腔、足部和外陰的清潔,如有破損或感染應及時就醫(yī)。告知患者避免引起酮癥酸中毒及高滲性昏迷等的誘發(fā)因素。
3 小結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其反復發(fā)作,且久治不愈,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及生活方式,給患者造成了嚴重的心理負擔。部分病人由于缺乏糖尿病知識,或者糖尿病知識不準確以及對注射胰島素產生恐懼心理,都將造成患者產生焦慮和抑郁,嚴重地影響治療效果。通過健康教育可使糖尿病患者更為有效地控制代謝異常,延緩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減少患者對醫(yī)務人員的依賴性,降低住院率和醫(yī)療費用,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命。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787.
[2] Mokdad AH,Engelgau MM,Ford ES.Diabetes trends in the U.S.1990-1998.Diabetes Care,2000,23:1278-1283.
[3] 賈蕓,王君俏,劉偉.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5,22(7):21—23.
[4] 許樟榮.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療的關鍵.糖尿病新世界.2001(2):30-32.
[5] 邱翠竹,楊澤福,曾春平,等.開設護理??崎T診對糖尿病患者遵醫(yī)行為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8):7-9.
[6] 沈勤,孫秋華,倪斐琳,等.中西醫(yī)結合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健康相關行為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9):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