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龍,作家中的另外一位“村上”,在本書封面被譽為“日本文學(xué)界的‘滾石’”。就這本最早于2005年面世、如今首次在英國出版的反-事實小說來看,他更像約翰·列儂。原因在于,在這本將近700頁的書里,村上始終保持著充沛的動量,他一方面就日朝關(guān)系展開了巧妙而富于機智的顛覆性敘述,另一方面又在深入骨髓的嘲諷之余不忘商業(yè)考量。
村上預(yù)設(shè)的情境在今天看來比八年前更切近時局,既簡明又引人入勝。隨著日本在蕭條的經(jīng)濟局面中遭到削弱,朝鮮政府抓住時機派遣了一支配備著重型武器的別動隊潛入日本本土,并控制了福岡市,為另外一支由120000人組成的所謂“反抗軍”全面入侵日本做準備。(書名正是反諷性地借用了這項行動的暗號。)日本被迫將福岡隔離起來,做好最壞的打算。潛在的抵抗力量之一——也是本書最有趣的一群人——是一伙衣衫襤褸的暴徒、準精神病、懶漢和罪犯。與傳統(tǒng)軍隊不同,他們由一位心不在焉的詩人石原引領(lǐng),打算用自己的手段抵抗入侵者。但是,他們值得信賴嗎?抑或是他們只會制造更大的混亂?
在書的開篇,村上花了整整五頁篇幅塑造了一組托爾斯泰式的群像,其野心顯而易見。不過,很多人物仍然局限于朝鮮或日本身份的扁平符號。其中呈現(xiàn)出的受痛苦驅(qū)使、為達到目的不惜一切手段的朝鮮人形象可能更容易在日本讀者而非西方讀者中引發(fā)共鳴,而且他們也比書中日本官僚那種乏味的面貌更有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