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祿禪、武禹襄研創(chuàng)太極拳時期,即清道(光)咸(豐)年間,還沒有“太極拳”這個拳種,當然更不存在流派的劃分而稱“某式(或氏、派等)太極拳。”當時,河北永年廣府人觀看楊、武二公演拳表象柔和舒緩,打手形態(tài)沾連黏隨、不丟不頂,便形象地稱其為“綿拳”、“粘拳”、“軟拳”、“黏拳”等。雖然,我們沒有圖片資料一睹他們當年演拳的風采,但可以肯定二公之間的修煉方式一致,包括拳架、器械、打手以及輔助練功法。舉兩個小小的例子就可以說明,比如流傳至今的楊、武傳統(tǒng)太極拳,如今雖演示風格有異,但名稱順序、編排結(jié)構(gòu),極其吻合,這不就很說明問題嗎?再如被冠名“楊式太極劍”的套路,其實早期的武式傳人也練這套劍法。郝為真玄孫郝平順先生(1958——)曾根據(jù)伯父郝向榮(1911—1980)口述,記錄的武式太極劍名稱與楊式劍相同,他記錄的手跡我見過。沈陽劉長春(1925——)從師閆志高,閆是郝為真弟子。劉長春傳授的武式劍法名稱與楊式劍幾乎完全一樣。由此可以斷言,廣府太極拳本是一家(家,非言家族,而指武術(shù)的流派)。
那么,什么時候廣府的“綿拳”改稱“太極拳”了呢?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之后,楊祿禪赴北京教拳期間,出現(xiàn)了“太極拳”名稱。何時何人命名呢?如今查不到令人信服的史料。有一則著名故事,講到翁同和(光緒皇帝的老師)觀看楊祿禪與人比手游刃有余以巧制勝,興奮地說:“楊進退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猴,手如運球,猶太極之渾圓一體也?!毖粤T,即興手書一聯(lián)贈與祿禪。對聯(lián)為:“手捧太極震寰宇,胸懷絕技壓群英?!庇谑?,楊祿禪靈機一動,便將自己練習傳授的“綿拳”定名“太極拳”。嗣后,太極拳蜚聲京師。
還有一種說法,當年武汝清(1803—1877)推薦楊祿禪進京傳拳,覺得“綿拳”、“粘拳”、“十三勢”等之類名稱不雅,便由他或者是他的弟弟武禹襄斟酌后,包裝了一個拳名——太極拳。
但是,無論哪一種說法,都沒有明確史料記載,只存在于民間傳說故事之中,有待進一步研究考證。這里,我再次提醒、強調(diào)一點請研究者關(guān)注,此時武林界認知的“太極拳”專指楊祿禪傳授的“綿拳”。廣府之外對武禹襄如何演拳,此時可以說還一無所知,武氏依然自我陶醉于研拳的快樂之中。楊祿禪的太極拳走進京師,風格發(fā)生轉(zhuǎn)變,由此,廣府綿拳、十三勢,也即太極拳,出現(xiàn)流派分蘗的跡象。試想,北京與廣府的人文環(huán)境,人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大不相同。再者楊祿禪廣府研拳與北京教拳,目的明顯有異,拳術(shù)風格轉(zhuǎn)型,當屬情理之中,這是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幾乎與楊祿禪、楊健候父子傳播太極拳同步,武禹襄、李亦畬等人對理論研究也結(jié)出碩果。1881年,“老三本”的問世,“太極拳”之名第一次用文字紀錄下來,標志著太極拳理論體系已經(jīng)成熟。不過,清代太極拳的傳播幾乎為楊祿禪傳系的天下,武禹襄及其傳人的活動僅限于廣府。而陳家溝拳(尚不叫太極拳或陳式太極拳)、趙堡拳則也皆是如此,只在本村及周邊有傳,尚未走出河南溫縣的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