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公心朗,豐縣六步架大洪拳第二代傳人,江蘇省徐州市豐縣歡口鎮(zhèn)董堂村人。董公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3月),卒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0月9日),享年68歲。在六步架大洪拳發(fā)展史上,董心朗是承上啟下的一代宗師。
六步架大洪拳起于易理,融形、氣、神于一統(tǒng),順自然而成之,集內(nèi)外家于一身,乃無極而生,自然運用之造化。拳法強調(diào)運氣調(diào)息,以氣發(fā)力。古傳六步架:無極陽,六六三十六生陰為太極,后天八卦合成九宮,八九七十二啃捶,十八風玄功(其中內(nèi)有口訣丹田、命門、會陰三穴,共合一百零八)。架子名六六架,先天純陽,后天八九七十二為陰,運用全身。又名三晃膀,一晃無極靜,二晃太極動,三晃混合氣,水火濟濟,氣存丹田。架子好學氣難調(diào),五運六氣是根苗,能知三三并九竅,海底能把明月?lián)啤?/p>
六步架大洪拳架子八大綱領(lǐng):大小、屈伸、剛?cè)?、發(fā)聚。大則氣運周身,是靜中之動;小則芥子藏身,是動中之靜;屈是屈中有伸;伸是剛中有柔;剛是水火濟濟;柔是氣海丹田混合之氣;發(fā)是氣隨捶發(fā),足落捶打;聚是聚于氣海,存于丹田。內(nèi)功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還無,導空自然氣。學自然練自然,自然之中有自然,學中練,練中學,身外之師指門戶,下苦功,求口訣,深得名師開竅穴,心竅穴開,水到渠自成,功到心自靈,運用意氣力,變化永無窮,精生智慧,變化之意能發(fā)揚天地自然氣,學習古今養(yǎng)浩然。
董心朗幼年聰慧,8歲入學,習孔孟之道。1850年冬,董心朗為強身健體,防身保家,拜歡口鎮(zhèn)仇莊村張健為師,習練武藝,學習六步架大洪拳武術(shù)。春后張健又陸續(xù)收了李書勤、李書化、唐高武、肖同智、蔡士杰等,當時一塊練功的還有張健的兒子張敬賢、孫子張振邦。學武期間,董心朗善于體認、勤學苦練、認真鉆研,明其理,知其義,深悟奧妙,一拳一腳從嚴要求自已。張健見其天資聰慧、身骨靈便、學得認真、練得刻苦,便盡心傳授。董心朗15歲時拳腳純熟,排練刀槍時,只見閃光不見人,功夫之精為同門師兄弟之冠。
清咸豐五年至八年(1855—1858年),豐縣境內(nèi)鬧“捻亂”,董心朗因亂輟讀,更加專心練功,日夜揣摩,反復(fù)苦練,六步架大洪拳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他不但武藝超群,又有仁人之心,急公好義,董心朗藝高膽大,多次組織周圍鄉(xiāng)民百姓,保家護村,凡有土匪強盜進村搶劫,皆率眾抵抗之,使一方百姓得以安寧。
清同治四年(1865年)張健逝世,董心朗從恩師學藝十數(shù)年,盡得師真?zhèn)?。當時蘇魯豫皖武林中人,聽聞董心朗六步架大洪拳武功高超、拳法精妙,上門比武、拜師學藝者絡(luò)繹不絕。董心朗對上門比武者一概不拒,來者皆敗于其手下。對拜師學藝者,董心朗擇人授業(yè),非孝友和平篤重義氣者不得人其門。一時近遠同道,仰若泰斗焉,沒有不曉六步架大洪拳董心朗之威名的。
董心朗后遇一位訪友人,河北滄州人姜憲質(zhì),他練的是猴拳和八極拳,聽說六步架大洪拳董心朗之威名,登門拜訪。二人比試未分高下,后義結(jié)金蘭,成為換貼兄弟。姜憲質(zhì)住在董心朗家,二人交流技藝,切磋文武功法達四年之久。董心朗宗師文武兼?zhèn)?,為使六步架大洪拳世代相傳,為了練功不受干擾,單蓋了一座四合院,讓人送吃送喝,自己專心苦練不出屋門,其間著有《六步架大洪拳論》、《武學十二規(guī)》、《六步架大洪拳武譜》等著作。董心朗一生的精力都用在練功上。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0月9日),一代宗師董心朗辭世歸西,享年68歲。三十年后,眾門徒對恩師教澤難忘,有董心朗弟子謝克田為主操辦,在民國二十五年秋(1936年7月7日)立起了透龍譽碑,碑心是:“清處士董公心朗懿行紀念碑”,碑陰有志,原文如下:
孔門以尚勇善為國者,厥惟子路。其預(yù)期三年之效,曰:“有勇知方?!眴韬?!此真救衰起弱、扶危定難之第一良謀也。國術(shù)提倡,今盛言矣。推厥源,始非由學校。蓋皆私人傳習,防身衛(wèi)家。究其效,足以保障一方,稱名沒世者。謂非深有獲,于“有勇知方”之訓,詎克若是哉。心朗董公殆無愧歟!
公氏董,諱心朗,世居豐北之董家堂。耕讀傳家,有自來矣。公性孝友,重然諾,敦義氣。髫齡時,因捻亂輟讀,繼而延師習武藝。時有張師諱健者,端人也。精拳術(shù),不輕教授,獨于公加青眼。謂其事親孝,交友信,沈毅厚重,卓然自立。若是者,吾道有傳人矣!于是盡心傳授。公亦善體認,勤功苦積,十數(shù)年盡師之道。當捻亂平后,鄉(xiāng)間無警,耕鑿相安。循循如儒者,或叩以藝術(shù),唯唯若弗勝。而一時近遠同道,咸仰若泰斗焉。居恒慎審,施教擇人,亦如師。非孝友和平篤重義氣者,不得廁其門。以故承其教者,大抵居鄉(xiāng)和厚,捍患御災(zāi),急公好義,使地方隱隱受斯道之益。而學士文人,亦咸知武術(shù)足重。由斯以觀,若果國家提倡,俾人人如是,則國有不強,侮有難御者乎?吾今乃知“有勇知方”之訓,數(shù)千年來,不在學校,而在鄉(xiāng)黨也。謝君克田,公高足。能肩斯道者,不忘教澤。與同人集議立碑紀念,以垂不朽,而丐文于余。余維自幼與公同里,聞知最稔,義不當以弗文辭。因據(jù)實記敘,以作表彰云。
同里,孫紹祖(豐縣縣長)敬撰,李厚基(福建督軍兼省長)敬書,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孟秋敬立。
謝克田(1870年-1943年),豐縣六步架大洪拳第三代傳人,江蘇省豐縣師寨鎮(zhèn)謝屯人。光緒六年(1880年),謝克田拜六步架大洪拳來豐第二代宗師董心朗為師,經(jīng)其勤學苦練,技藝達爐火純青境界,尤擅春秋大刀和鬼頭單刀。謝克田身材魁梧高大,所演拳架動作,大開大合,快捷剛猛。
謝文善(1860年-1938年),豐縣六步架大洪拳第三代傳人,江蘇省豐縣師寨鎮(zhèn)謝屯人。謝文善幼年家境貧寒,無法請董師父吃頓飯,故不敢奢想拜師學藝。但他熱愛武術(shù),每次都在董師父的教場外偷練。久之驚動了董師父。董師父把他叫到面前,看他拉架苗,認為他雖有些架勢不到位,但很有氣勢,便應(yīng)允收文善為徒。
謝文善與謝克田等一同演習六步架大洪拳,勤奮刻苦,招招勢勢認真體會,與師兄弟們相互切磋探討,深受恩師之青睞。謝文善不但武功精湛,而且對內(nèi)功心法更是一點即通,后董師父又把他引薦跟武功大師劉殿墀習練氣功。謝文善武功高強,內(nèi)外兼修,名聲遠揚。謝克田與謝文善并駕齊名,勢在伯仲,有謝氏雙英之稱。二人經(jīng)常切磋拳藝,共同研究,創(chuàng)編了六步架大洪拳對練套路外扒眉,使六步架大洪拳有了新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二公出師后,多共同收徒傳藝,只要是真心熱愛武術(shù)、品行端正者,均耐心指導教練,培養(yǎng)了一大批藝高拳精的弟子。
1927年8月(民國十六年),豐縣由于軍閥混戰(zhàn),匪患不斷,散兵土匪,盤踮搶劫。當年冬天,豐縣城東南五里周莊周脈江(1906-2001)、周脈清(1913-1999)、鄒玉喜(1915--2003)、周脈申(1917--1994)等人,同拜豐北謝屯六步架大洪拳第三代宗師謝文善、謝克田門下,學習大洪拳武功,防身保家。周莊四公悉心學藝,一生清苦勞碌,為培育后人,傾其所學。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和八十年代末形成周莊洪拳風,拜師學藝者絡(luò)繹不絕,其中出了許多俊杰之士。周莊六步架大洪拳現(xiàn)今在第五代傳人周長珍、周長永、鄒廣超、周長明、周長民等人的辛苦傳藝下,已傳承第六代,其傳人有:周建啟、周紫建、周紫燕、周建芳、鄒萬法、周建軍、李臣華、李臣君、涂正道、穆敬友、張衛(wèi)峰、周建壯、王寬江、陳天龍、史先強、王旭、李元勝、馬中新、馬中升、馬忠臣、魏煥喜、張樓、任磊磊等。
董心朗之門徒支系布滿蘇魯豫皖,豐沛蕭碭,人員約三千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