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太極拳及十三式(勢)的說法由來已久,然太極拳在創(chuàng)編該拳術(shù)時是否稱之“太極拳”?太極拳又與十三式(勢)存在什么關系?十三式是否就是十三勢,還是有區(qū)別?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一)
先以太極拳名稱而論。目前以“太極拳”的稱謂命名我們現(xiàn)在所知曉的各式太極拳已乎很是自然、熨帖。但,太極拳這個稱謂源于何時?也就是說當年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在創(chuàng)編此拳時是否稱之為“太極拳”?
就一般所知,太極拳的稱謂源于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而這個《太極拳論》是武禹襄之兄武澄清在咸豐二年(1852年)中了進士出任河南舞陽縣知縣在舞陽一鹽店偶得。武禹襄赴其兄任所讀了王氏拳論,大有發(fā)晤,結(jié)合自身修練與陳青萍處學來的的太極拳,寫就《打手要言》、《四字不傳密訣》等拳論。武禹襄外甥李亦畬又結(jié)合修練實際,發(fā)揮其義遂寫就《五字訣》、《撒放密訣》等拳論,并在其晚年集合王、武、李三氏拳論成冊,定名《王宗岳太極拳論(后附小序并五字訣)》,親自手抄三本,一自存;一交其弟李啟軒,一贈弟子并同鄉(xiāng)郝和。幸虧有李亦畬手抄藏本流傳,我們才得以見視太極拳理論的一座高峰。至此,各派太極拳也無不視此為修練之經(jīng)典,“太極拳”之稱謂也隨之名揚四海。問題是在王宗岳或者說在武禹襄之前太極拳是否稱之為“太極拳”?
根據(jù)《陳氏拳械譜》,陳王廷當時創(chuàng)編的拳套有五套,其中長拳108;十三式五路;散打36;短打108;跌法36;套手36;十項纏手等,洋洋大觀。太極拳名家許禹生說,陳氏拳家傳有三種,長拳、炮捶、十三式架子是也(許禹生《太極拳》)。太極拳名家顧留馨也說,“長拳108勢傳到陳長興時期已失傳,陳氏拳家已專精于太極十三式第一路和太極炮捶一路”(顧留馨《炮捶》2005年版(太極拳緒言)注一)??梢姰敃r沒有明確的“太極拳”名稱一說。似乎“十三式”的說法多—些。這一說法在李亦畬藏本中有所披露,如“十三勢一名長拳一名十三勢”。但這里將太極拳稱為“十三勢”而不稱為“十三式”,雖一字之差,卻變換了概念,以至后人將勢就勢,取“十三勢”而棄“十三式”。當然,被偷換了概念的“十三勢”還是有說頭的。
★最早現(xiàn)于太極十三勢說法的是李亦畬藏本《王宗岳太極拳論》中武禹襄的解釋:“十三勢者,棚捋擠按采捌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日十三勢?!保ㄒ灿姓J為是王宗岳所作)
★而后楊家家傳的手抄本《太極拳老拳譜12目》中也有一篇專述十三勢:“掤(南)、捋(西)、擠(東)、按(北)、采(西北)、挒(東南)、肘(東北)、靠(西南)——方位??病㈦x、兌、震、巽、干、坤、艮——八門。方位八門,為陰陽顛倒之理,周而復始,隨其所行也。總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也。夫擁捋擠按是四正之手,采捌肘靠是四隅之手。合隅正之手,得門位之卦。已身分步,無行在意,支撐八面。五行:進步(火)、退步(水)、左顧(木)、右盼(金)、定之中土也。夫進退為水火之步,顧盼為金木之步,以中土為樞機之軸。懷藏八卦,腳此五行,手步八五,其數(shù)十三,出于自然。十三勢也,名之曰:八門五步?!睏钍系倪@個解釋是十三勢最具權(quán)威、最詳細的解釋,以至迄今凡修練太極拳者都以此“八門五步”求其登堂入室的敲門磚。進而就有了所謂八門五步==十三勢==太極拳之說了。
溯源求根,我們來看看最早系統(tǒng)地詳盡地闡述太極拳的兩本書對十三勢是如何解釋的。
★《陳氏太極拳圖說》。陳鑫著。陳鑫,字品三(1849-1929),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氏十六世傳人。陳鑫自1908年起開始寫作家傳太極拳,歷經(jīng)12寒暑,闡發(fā)陳氏歷代積累太極拳經(jīng)驗,至1919年完成《太極拳圖畫講義》一書,但由于多種因素至1933年才得以《陳氏太極拳圖說》名出版。該書以易理說拳理,引證經(jīng)絡學說以內(nèi)勁為統(tǒng)馭,以纏絲精為核心,逐勢詳解著法、勁路及周身規(guī)矩。關于這本書重要地位和作用毋庸贅言。在該書中陳鑫并沒有對十三勢有特別說明,只將整套太極拳64個動作分為十三勢(節(jié)):第一勢1動作,第二勢3動作,第三勢2動作,第四勢2動作,第五勢4動作,第六勢6動作,第七勢4動作,第八勢13動作,第九勢7動作,第十勢12動作,第十一勢6動作,第十二勢3動作,第十三勢2動作?!耙陨虾现彩齽荩晕南笃鹉┮晕湎蠼K”。其中,涉及卦象的從第一勢到第五勢:
第一勢,金剛搗碓,言太極陰陽之理。
第二勢,攬擦衣單鞭金剛搗碓太極生兩儀也。
第三勢,白鵝亮翅摟膝拗步兩儀生四象也。白鵝以起其勢,摟膝拗步象,干、坤、坎、離四卦之位。
第四勢,初收斜行拗步四象生八卦,斜行象兌、震、巽、艮四隅之卦。
第五勢,再收前堂拗步演手捶金剛搗碓,復歸太極原象。
后八勢談得是手法、身法、步法、腿法、縱躍等諸法。
★《太極拳正宗》。杜元化著。杜元化。字育萬(1869-1938),河南懷慶府河內(nèi)縣人(今為河南沁陽市)。杜自幼習武,后學太極拳于陳清萍弟子任長春,1935年根據(jù)任長春所傳及走訪搜集太極拳情況,杜于1931年開始寫作于1935年出版了《太極拳正宗》一書。在這本書中,他對十三式有周詳?shù)慕忉專簣A、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這就是十三式的內(nèi)容。他說,“命名十三式??偠现疄槭?,因各有效用,故不得不別之為十三”。不僅如此,他還繪制《太極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圖》配以形象說明。并在圖首說“本太極拳十三式手法始由天道起,中包六十四勢,每勢要練夠十三個字,即一圓、兩儀、四象、八卦是也。末以天道終。余師云,茍非其人,道不虛傳”。
以上是四家太極拳代表人物對“十三勢”的論述,差異頗大。
一、武禹襄、李亦畬與楊露禪說法一致,十三勢是八種手法五種步法的八門五步。
二、杜元化認為十三式(注意,杜用的是“式”,后文再詳談)也是一種手法一十三種手法,并無步法。但其手法內(nèi)容與武、李、楊所述有別,特別是出入、領落、迎抵很有新意。小有不同在于武禹襄、楊露禪有五行之說,而杜元化沒有此說。
三、陳鑫認為十三勢就是太極拳整套64個動作的十三節(jié)(段)。
三種說法有一共同點,都引用了《易經(jīng)》太極、陰陽、四象、八卦理念。
然而,使筆者大或不解的是:
第一,杜元化學拳于陳清萍的弟子任長春,也就是說武禹襄和任長春同學于陳清萍,只是武禹襄在前,任長春在后,杜元化的《太極拳正宗》主要根據(jù)其師傅任長春所傳而著,而武禹襄也主要學拳于陳清萍后感悟太極拳理論之精妙并創(chuàng)武式太極拳。為何武與杜對十三勢看法截然?
第二,楊露禪學拳于陳長興,武禹襄先學于楊露禪,后學于陳清萍,鑒于第一點,陳長興傳楊露禪,陳清萍傳武禹襄太極拳有別,而楊、武二人對十三勢的看法為何一致?
第三,陳鑫是家傳太極拳,其十三勢寓于太極拳套中,為何不見八種手法五種步法之論?
如果陳長興傳授楊露禪其八門五步十三勢,楊露禪不會不傳(但楊家從未有人說過八門五步十三勢系陳長興所傳);而陳家家傳如果有八門五步十三勢之說,陳鑫也不會不寫入他的書中;陳清萍雖先后傳授武禹襄、任長春也不會傳授出兩種十三勢。
在武禹襄之前沒有十三勢之說見著于文字(不代表沒有十三式),也沒有太極拳一說。因為陳王廷的《拳經(jīng)總歌》和其遺詞說“悶來時造拳”沒有言明所造之拳命名“太極拳”。既使王宗岳《太極拳論》名譽遠播時,陳家溝當時卻無《太極拳論》的傳播。陳氏后人何時采用“太極拳”名已不可考。
太極拳名稱的由來應該說始于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各流派的太極拳均產(chǎn)生于《太極拳論》之后,而各流派都把《太極拳論》奉為經(jīng)典。
那么,《太極拳論》之前的“太極”拳術(shù)是何名?是“十三式”也!何以見得?筆者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的蛛絲馬跡予以歸納:
(1)李亦畬藏本《王宗岳太極拳論》第二目是“十三勢架”(系拳勢54個動作名稱);第六目是“十三勢一名長拳一名十三勢(以下解釋何謂長拳和十三勢)”;第七目是“十三勢行功歌訣”。多次提到十三勢。
(2)太極拳名家許禹生先從楊健侯學拳,1928年邀請陳發(fā)科先生到北京授拳并從其學陳氏拳,許禹生1939年出版了《太極拳》一書,在緒言中他說,“陳氏拳,家傳原有三種:太極長拳、太極炮拳、太極十三式架子是也。十三式共有五路,多失傳,現(xiàn)能演之拳僅為十三式中之頭路,與楊式所傳大致相同,而稍有出入,既炮拳一路(陳氏現(xiàn)名為第二路),統(tǒng)計所存不過兩路,余僅存拳譜而已?!デ镌c陳氏后人(即陳發(fā)科先生——筆者注)研究,將所失傳之五路一一照譜為之推演,并參以戚南塘(繼光)三十二長拳姿勢重譜拳路,加以說明,先將十三式第五路架子編成付印?!保ù藶榈谖迓?6個勢名,動作說明很簡單,僅15頁,難摹練,迄今未聞有傳習者)。這里明確指出十三式有五路,并與陳發(fā)科研究試圖將失傳套路照譜推演出來,可惜未能遂愿。
(3)陳鑫所著《陳氏太極拳圖說》,將太極拳整套64個動作分為十三節(jié)。合為十三勢,并運用陰陽、四象、八卦理念詮釋第一勢到第五勢。
(4)太極拳著名史論家唐豪1931年隨陳子明赴陳家溝考證后在《太極拳之根源》一書中說,“陳家溝人至今只肯學習祖先傳下來的十三勢——太極拳的一套,不肯學習外來的拳法”。1935年寫就的《戚繼光拳經(jīng)》一書中說:陳溝的“太極拳有二套:一套叫作長拳……一套叫作十三勢,十三勢又分作頭、二、三、四、五套的勢法……余取長拳、十三勢、炮捶諸譜,玩索研究,又觀陳長興玄孫照旭演練其祖孫父子世世一系相傳的老架太極十三勢……”。
(5)根據(jù)《陳氏拳械譜》,陳王廷創(chuàng)編拳套有長拳108勢一路、十三式五套(路)、炮捶一路等,且有動作名稱(拳譜)。
(6)太極拳著名史論家徐震1936年在其著作《太極拳考信錄》中說:“欲知陳溝之拳初不名太極,只就拳譜中太極一名長拳、一名十三勢數(shù)言,就可以證知?!?/p>
從以上僅存資料我們不難得出:
第一、300多年前陳王廷所創(chuàng)編的拳套沒有太極拳一說,只是叫作“十三式”。
第二、李亦畬藏本中多處透露的十三勢命題昭示著太極拳命名之前存在原始意義上的十三式。
第三、歷史上確實存在十三式的拳術(shù),歷經(jīng)數(shù)代多有失傳。十三式經(jīng)五代傳至十四世陳長興,陳氏一門僅專于十三式一路和炮捶,在此基礎上演義出了各流派太極拳。其原始意義上的十三式我們已難窺全貌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十三式=太極拳。
第四、十三式重要內(nèi)容之一是拳的套路,且有五路(蘊涵五行)。她并不是武禹襄、楊澄甫所說的八種手法和五種步法的“八門五步”,也不是杜元化所說的十三種手法。
鑒于上述,筆者以為,陳鑫的說法似乎接近于原始意義上的十三式,不僅因為他運用易經(jīng)陰陽、八卦理念,而且引用五行術(shù)和中醫(yī)經(jīng)絡學說,更將十三勢64個動作寓于拳套中,較為符合十三式內(nèi)含五路拳套本意!
然可惜、可嘆的是,陳氏后人對家傳十三式漸已失傳的窘境鮮有挖掘和研究,滿足于現(xiàn)有一、二路拳套及劍、桿等器械套路,長于傳授拳套,疏于搏擊和家傳十三式的研究,實為憾事!
就此,人們不僅要問:既然十三式不是八門五步的十三勢,原始意義上的“十三式”又是什么?
(二)
要說“十三式”,那可是老祖宗的高級思維,不是一、二句話講得清的,它承載著廣博深厚的國學,是一篇大文章,筆者囿于學識,只能就太極拳與十三式不貳的關系簡敘之。
“十三式”由陰陽肇起,而陰陽(兩儀)逐漸演繹的四象、八卦及六十四卦則是我國古代哲學體系并辨證思維系統(tǒng)的基因。由陰陽肇起與之對應的五行則是構(gòu)成世界萬事萬物的五種基本物質(zhì),這五種各具特征的物質(zhì)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形成世間萬物生長和消亡的規(guī)律和原因。陰陽、八卦和五行是我們祖先從世界萬物陰陽變化的現(xiàn)象而抽象出觀察、認識、把握天地物質(zhì)間客觀運動生化規(guī)律一套完整的思維與實踐的模式。這一思維模式,構(gòu)成了我們祖先對宇宙客觀自然規(guī)律基本認識,這就是天有“八極”,地有“五里”十三式的天地運行之規(guī)律(《黃帝內(nèi)經(jīng)》)。進而逐步執(zhí)簡御繁地形成“八綱五紀”以及與之對應的“八卦五行”十三式的思維,在此根基上,中國有了一系列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產(chǎn)生了幾千年中華大地光輝燦爛文明。而與太極拳緊密聯(lián)系的中醫(yī)較明顯地運用八綱辨證和五行生克施治之法。中醫(yī)施治的陰陽、虛實、表里、寒熱的八綱及與五紀對應五臟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生克,形成了我國中醫(yī)學的基礎。由此可見,這八綱五紀“十三式”既是宇宙客觀現(xiàn)象梳理后的歸納,也是我國古代素樸辯證法的基礎,更是開啟我國傳統(tǒng)文化大門的鑰匙。
就目前遺留殘缺不全的太極拳資料看,太極拳的創(chuàng)編人高屋建瓴,充分融會、利用古代先賢認識宇宙變化規(guī)律的思維,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到他所創(chuàng)編的拳法上,他“《黃庭》一卷隨身伴”,參悟祖國醫(yī)學八綱五行辨證醫(yī)治之理,結(jié)合中國傳統(tǒng)武學內(nèi)涵及自身武功體晤,以“陰陽、剛?cè)?、虛實、開合”為拳術(shù)之八綱,以五個拳套統(tǒng)籌、優(yōu)化、律紀技術(shù)招勢,創(chuàng)編了一種稱之為“十三式”拳術(shù)。這就非??茖W巧妙地契合了古人畫八卦試圖把握宇宙客觀運動規(guī)律,立五行試圖推斷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據(jù)。可以這樣說,她是中國古代先哲認識和把握宇宙自然變化規(guī)律的“八綱五紀”思想在太極拳術(shù)上科學合理的反映和運用。也就是說,他為其所創(chuàng)編拳術(shù)的指導思想適合客觀物質(zhì)運動變化規(guī)律;他所設計、編排的攻防動作及五路拳套符合人類肢體生化機理,并由此推演出了一個數(shù)理訓練模式,企圖達到“天人合一”的高度。真乃創(chuàng)一代拳術(shù)先河,極具深遠意義,為我國武林種植了—棵參天大樹,怎么估量她的價值都不為過!
我們可以細細揣摩“八綱”的妙境:各派太極拳不論運動方式的繁簡,技擊招數(shù)多寡,都逃不脫“陰陽”范疇;雖技擊技巧的千變?nèi)f化,滿目煙花,不過“剛?cè)帷倍眩慌R陣交磋之機化于千鈞一發(fā)之際,無非“虛實”化之;四正四隅運動之機,縱橫五行相克之勢,雖瞬隙幻化,只“開合”待以。是故人云:
陽動出則陰成立,柔化技巧剛抖勢;
變化虛實化無常,進退縱橫開合機。
再析之。陰陽者,知變化消息之機理、知其細微之釬機,神化往來矣。剛?cè)嵴?,知相濟之機勢,知其動靜之法象,剛?cè)嶂ル[,既濟動靜矣。虛實者,知轉(zhuǎn)換之機關,知其靈通變化之消息,靈妙機微矣。開合者,知技擊契合之間隙,知其技勢之精妙,幻化神龍矣。此八綱互為滲透、互為你我,系拳法之統(tǒng)領、之綱舉。然,這八綱之綱,唯“陰陽”之綱中之綱。
至于五紀的五個拳套,就是在八綱統(tǒng)馭下以五個不同技擊招勢整合成的套路運化模式。但這方面的資料奇缺,好在近來有人發(fā)掘一、二(參見清玄散人《拳經(jīng)洞微》一書)。僅就發(fā)掘的資料分析,似乎有兩個方面,一是五個套路的不同運化機勢形式。即一為精柔至水,二為風旋魂木,三為卷舒神火,四為回蕩意土。五為氣運魄金。水、木、火、土、金,這是講五行相生相克運化機勢;二是五種訓練纏柔技擊形式。即一為蛟龍戲水;二為風舞和鳴;三為龍騰云雷;四為龜踞蛇纏;五為虎躍風嘯。這是講技術(shù)招數(shù)應用機勢。五行運化與五路拳套契巧匹配,真乃絕妙!將眾多技術(shù)招勢梳理后統(tǒng)歸于五個套路的系統(tǒng)運作中,進而規(guī)范不同技術(shù)招勢運動變化,這是否就是太極拳的秘籍呢?看此套路名稱別樣異常,有點古怪,筆者限于資料的殘缺,暫不知就里,想來創(chuàng)拳人如此命名自有她的的道理。然我們從這別樣的名稱中不難看出,她是以纏柔技法來調(diào)理應敵之組合招勢的方法途徑,是駕馭、整合技擊招勢運化的律紀。她的高明之處,在于以五行生克理念來律紀五個拳套,從而就使人們的認識與實踐升格。如果我們根據(jù)《陳氏拳械譜》中十三式五個套路拳譜推演出五路拳法,是否就能還原創(chuàng)拳者五紀的本意呢?
十三式的創(chuàng)編人以“八綱”為綱要,配以不同運化路徑機勢的五個拳套,而律紀規(guī)范訓練途徑,故而命名為“十三式”。他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國武學的內(nèi)涵、技擊的方式、訓練的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十三式”這種拳術(shù)。其柔緩舒展的運動方式,松活抖彈的震發(fā)作用,推手技巧的纏繞擲放,無一不是獨創(chuàng)。可以說,十三式將中國武學內(nèi)涵、武術(shù)技術(shù)提升到新的高度,目前還無人超越其左右。遺憾的是,八綱我們尚且得以破曉,而五紀則殘缺以致失傳。目前陳家溝人不見其五紀的訓練,連陳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也不見其蹤影。
筆者簡單敘述了“八綱五紀”十三式的含義,再來看我們平常知曉的十三勢就大相徑庭了?!皰蜣蹟D按采捌肘靠”,是以一種技擊招勢套用八卦的牽強方法;是以四正四隅八極而將技擊招勢定位化的形式,是用八個不同的技擊手法代替了具有指導思維特征的八綱。至于前進、后退、左顧、右盼、中定之五行,只不過是一般步法、步形而已。根本不可能起到律紀規(guī)范、優(yōu)化整合眾多技術(shù)招勢訓練模式作用。誠如筆名“平江不肖生”的武術(shù)小說家向愷然(1889-1957)先生在暢談太極拳時很有見地地說,近人所謂八門五步十三式“此是勉強附會,斷不可信。擁捋擠按等不過八種手法,斷不能為八式”;“至于前、后、左、右、中定五式,更含糊可笑,何種拳術(shù)無前、后、左、右中定?又有何一定方式?古人對于一種技術(shù)命名,決不如此不按實際,必另有其十三式或其法失傳,或其名變更;要非現(xiàn)在所流行之太極拳架式,可以名為十三式也”。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