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搏擊·武術科學》青年武術學者研修班于8月17日落下帷幕,在為期兩天的活動期間,通過各位博導、編輯、武術名家的講評與示范,向我們展現(xiàn)了武術這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更為青年武術學者構建了中華武術文化研究的高層次學術平臺。
一、求真務實,實現(xiàn)“三個夢想”
《搏擊·武術科學》走過十一年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到現(xiàn)在成為武術愛好者及武術學者文化交流的平臺,武術傳承發(fā)展的陣地,這份堅守與執(zhí)著令人感動,它是我們青年武術學者的精神食糧。因為我感受到了《搏擊·武術科學》的“求真務實”?!扒笳妗笔钦嬲⒁粋€以雜志為載體的自由的民間學術平臺,打造有生命力的武術品牌。通過打破舊有學術交流的模式,為武術的學術研究創(chuàng)造新的范式。“務實”則體現(xiàn)在切實從青年武術學者的實際需求出發(fā),通過博導面對面、編輯面對面、大師面對面及武術沙龍等多種形式,針對青年武術學者在深造、學術研究及投稿等方面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與幫助。
青年武術學者研修班不僅僅是我們交流學習的平臺,也是實現(xiàn)武術學者“三個夢想”的平臺。第一個夢想,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為中國武術在世界上的發(fā)展做出一點貢獻。研修班借助《搏擊?武術科學》這個開放性的學術平臺,邀請眾多武術學者同聚一堂,通過全方位的學術交流集思廣益,以期為中國武術的未來發(fā)展提供一些戰(zhàn)略性、戰(zhàn)術性指導。這對于推動武術的傳播與發(fā)展有著深遠的意義。第二個夢想,是通過我們的努力為武術的學術研究創(chuàng)造新的范式,開拓新的領域,實現(xiàn)一種多學科多文化的交流融合。研修班的眾多專家學者關于武術的獨特認識及側重點各異的研究方向,為我們青年學者拓寬了眼界,開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在輕松自由的學術氛圍下,用“頭腦風暴式”的交流,實現(xiàn)了學術研究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這是其他學術活動所無法替代的,也正是研修班帶辦的意義所在。第三個夢想,希望來我們這里的每一個學員都能成為中國武術、中國武術學術領域的參天大樹。洪浩教授從張三豐原式太極拳申遺引發(fā)對于武術文化建設的主題報告,讓我們明白要真正做一個有“靈魂”的知識分子,敢于懷疑、敢于批判;李金龍教授的多年學術研究經(jīng)歷,讓我們明白“讀萬卷書更應行萬里路,躬身實踐才能得真知”。郭玉成教授關于讀書與治學的講座,讓我們明白治學之不易,立志需高遠。
二、追求“真善美”,打造武術品牌
“真善美”是人關于道德的理想追求,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真善美”的內(nèi)涵更加廣泛。追求“真善美”是做人的準則,也應是武術學術研究的基準?!罢妗奔辞罂茖W之“真”,明拳理之法。武術是身體技術與文化的組成,然而現(xiàn)在對于文化研究的過度重視而忽略了技術的習練與傳承。通過大師的演練與拳理技法的學習,我們從身體的本體感覺感知到了拳種的技術特點,通過肢體動作的表達去體會拳理技法與拳種的文化內(nèi)核?!吧啤奔粗恋赖轮?,遵道德倫理?!拔丛鴮W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道德始終在武術中占據(jù)著帶足輕重的作用。正如眾位博導所講,“德”放之于學術研究,即要堅守學術準則,尊重歷史、尊重事實,要敢于質疑、慎于批判。追求“真善”的過程,便是尋“美”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