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是吳式太極拳大師李秉慈老師弟子,目前有幸聆聽李老師精解吳式太極劍要義,記錄如下:
李師講:吳式太極劍是由王茂齋、吳鑒泉、郭芬等多位大師創(chuàng)編的。經(jīng)過楊禹廷先生的傳承直到今天,“逢堅避刃”,“遇隙削剛”,是吳式太極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老講:要學好吳式太極劍必要掌握吳式太極劍的運動規(guī)律,以劍引身,帶重心立身轉動,運行當中要“馬步過渡”,強調劍指在套路演練中的作用。
吳式太極劍是在拳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所以是符合吳式太極拳風格特點的,定勢要保持身型的“斜中寓正”,動勢要“立身運行”身法要符合太極拳的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肩墜肘等要求,心神平和,體態(tài)松靜,身隨劍走,劍掩身形,神劍合一。下面就臥虎當門式具體分析說明。
臥虎當門在這套劍中共出現(xiàn)三次,分別是:第七式、第十九式和第二十八式,每式都是兩動。第七式臥虎當門是這樣完成的:由第六式進步截膝接,第一動左轉按劍,屈左膝身體左轉,收左腳跟,右腳跟外展,重心左移至兩腿之間成半馬步;同時,右手劍立劍向下沉按至右膝上,手心朝前;左手臂外旋,劍指收于左腰間,手心向上;胸向西南,目視劍尖方向。吳式太極拳的特點:大多在轉換方向時以腳掌為軸,通常是收腳跟展腳跟,故此處左轉收左腳跟展右腳跟。吳式演練過程中,重心要求大虛大實,為了保持重心變化穩(wěn)定,帶重心轉換身體方向時才扣腳尖。重心左移成半馬步,這又是吳式特點之一:無論前進后退,重心移動襠走下弧要形成“馬步過渡”。第一動左轉按劍,半馬步按劍勢要保持上體直立,提頂松胯不可俯身,按劍右臂要松沉。攻防技法意識:壓貼對方的劍進而反擊。第二動丁步平托,重心移至左腿,右腳收于左腳旁,腳尖點地成右丁步;同時屈右肘右手外旋,右手劍以中下刃劃下弧向上平托于右肩前,手心朝里腕與肩平;左手內旋,劍指向左向上向右劃弧附于劍鐔,手心朝前;胸向西南目視劍尖方向。此為面南起勢,劍尖指向西北。平托劍勢捧勁不丟,背與左右手臂要圓撐飽滿,實腿左腳下踩,虛腿右膝上提,頭頂虛領。攻防技擊意識:橫劍下弧上撩后再上托至體前,形成了撩攻托防之勢。
這套劍從太極起勢至恰太極共六十四個式子,劍法有劈、斬、崩、點、剌、穿、截、壓、撩、架、掛、云、抹等二十種。在套路演練中既有右手持劍,又有左手持劍;不僅有單手持劍,還有雙把握劍;立點劍,平點劍;立崩劍,平崩劍;技法豐富多彩,動作實用全面,“劍不走空”,每一式都充分體現(xiàn)了陰陽虛實的變化,是太極劍中不可多得的套路。
李師教學特點:要求學員在基本功上狠下功夫,一招一式,單式操練,由外到內,半點含糊不得,絕不空泛的串套路?!皣缼煶龈咄健痹诶罾蠋煹南ぽo下,我們的拳技水平不斷提高,凡跟李老師學習過的同門、同學都深有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