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牡丹皮為毛茛科芍藥屬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的干燥根皮,為臨床上常用的傳統(tǒng)中藥。性微寒,味苦,辛。歸心、肝、腎經(jīng)。具有鎮(zhèn)痙、止痛、涼血散淤之功效。本文利用硅膠柱色譜,開放ODS柱色譜,凝膠柱色譜等手段對牡丹皮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從牡丹皮70% 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層中分離得到了5個化合物。并通過理化性質,波譜數(shù)據(jù)鑒定了它們的結構,分別為丹皮酚、富馬酸單乙酯、沒食子酸、富馬酸和β-胡蘿卜苷。
【關鍵詞】牡丹皮 提取分離 化學成分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388-03
一、緒論
牡丹皮系毛莨科芍藥屬植物牡丹(Paenoina Suffruticosa Andr.)的根皮。性微寒,味苦,辛。歸心、肝、腎經(jīng)[1]。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效。丹皮炮制最早見于我國梁代陶宏景所撰《集注》中,認為:“皆槌破,去心。”《雷公炮灸論》、《本草綱目》等中記載“丹皮木心不入藥,需去之。”近年來,隨著對牡丹皮研究的不斷深入,大量研究表明它還有抗炎、保肝等作用。目前,牡丹皮正作為一種傳統(tǒng)中藥被日益重視和廣泛開發(fā),現(xiàn)就牡丹皮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綜述如下。
1.1.化學成分
從牡丹皮中分離到的成分較多, 但主要成分為酚及酚苷類、單萜及其苷類, 其他還有三萜、甾醇及其苷類、黃酮、有機酸、香豆素等[2]。
1.2.藥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體外試驗表明,牡丹皮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變形桿菌、肺炎雙球菌、霍亂弧菌等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煎劑抗菌的主要有效成分為沒食子酸。丹皮酚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和大腸桿菌的MIC分別為1∶2 000 ,1∶5 000和1∶5 000,牡丹皮浸劑在試管內(nèi)對鐵銹色小芽孢等10種皮膚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雞胚實驗證明牡丹皮有一定抗流感病毒作用[3]。
抗心肌缺血作用 牡丹皮對實驗性心肌缺血有減輕損傷程度作用,并能夠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脈流量,可以認為牡丹皮有調節(jié)血行,疏通血脈之作用,因而對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8]。
抗炎作用 丹皮水煎劑能抑制炎癥組織的通透性和抑制PGE的生物合成,從而對多種急性炎癥反應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它不抑制特異性抗體的產(chǎn)生,不影響補體旁路途徑的溶血活性,故它在發(fā)揮抗炎作用的同時,不影響正常體液免疫功能[9]。丹皮對由角叉菜膠誘導的大鼠足腫脹與二甲苯誘導的小鼠耳片水腫(均為急性特異性的炎癥)和福氏完全佐劑誘導的大鼠佐劑性關節(jié)炎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此作用與牡丹皮中的活性成分丹皮總苷有關[10]。
對心肌細胞動作電位的作用 馬玉玲等采用細胞內(nèi)微電極記錄的方法觀察了牡丹皮提取液對培養(yǎng)心肌動作電位的影響,結果表明牡丹皮提取液對動作電位幅度(AP) ,時程(DT)及0相最大上升速度(Vmax)均有抑制作用,可能是其作用于Na 通道的結果。此外牡丹皮給藥前后細胞收縮力減弱,從而使細胞能量消耗減輕,心肌耗氧量降低[15]。
調節(jié)免疫細胞作用 丹皮總苷(TGM) 對由刀豆蛋白A(Con A)誘導的T淋巴細胞增殖和分泌以及由脂多糖(LPS)誘導B淋巴細胞和腹腔巨噬細胞增殖和分泌功能具有濃度依賴性雙向免疫調節(jié)作用。TGM還具有機能依賴性調節(jié)小鼠體液和細胞免疫的功能[16]。
其他 牡丹皮還有鎮(zhèn)痛、鎮(zhèn)靜、解痙、退熱等中樞作用;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利尿作用;抗早孕作用;抑制由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1.3.臨床應用
治療皮膚病 肌注丹皮酚注射液治療濕疹樣皮炎,慢性濕疹,皮膚瘙癢癥,皮膚淀粉樣病變,神經(jīng)性皮炎,人工蕁麻疹共68例,總有效率為89.7% ,用5%丹皮酚霜外搽治療濕疹、瘙癢癥及接觸性皮炎102例,總有效率為84.3%[17,18]。
治療高血壓 將丹皮30~45g ,水煎至120~150ml ,1日3次分服,或初次量8~15g ,如無不良反應增至30g ,治療高血壓20余例,一般服藥5d左右血壓即有明顯下降,癥狀改善,經(jīng)服藥前6~33d ,舒張壓平均下降115~215 kPa,收縮壓下降215~415kPa[19] 。
治療過敏性鼻炎 10%牡丹皮煎劑治療過敏性鼻炎36例,痊愈29例,顯效4例,有效3例[19]。
綜上所述, 牡丹皮資源豐富,藥理作用廣泛,有廣泛的開發(fā)前景。
二、實驗部分
2.1 儀器、試劑與材料
2.1.1儀器
2.2 實驗方法
2.2.1提取
中藥牡丹皮3千克,用70%的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兩小時,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得總浸膏。將總浸膏混懸于水,依次用環(huán)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四個萃取部分(見圖2-1)。
圖2-1
2.2.2 乙酸乙酯層的分離
其分離流程如下(圖2-2):
圖2-2
2.2.3 從牡丹皮中分離得到的化合物
表2-1 從牡丹皮中分離得到的化合物
三、結果與討論
3.1化合物結構解析
化合物1:
3.2討論
(1)用了硅膠和凝膠兩種色譜方法,其中硅膠為極性吸附劑,大體遵循“相似者易于吸附”的原理,有以下特點:(1) 對極性大的物質吸附力強,極性大的物質將被優(yōu)先吸附,極性小的物質將被優(yōu)先洗脫下來;(2)溶劑的極性越強,洗脫能力越強,極性越弱,洗脫能力越弱;(3)硅膠具有弱酸性,對堿性物質死吸附比較嚴重,不宜用于分離堿性物質。
(2)譜法也稱為分子排阻色譜法,根據(jù)被分離組分分子的線團尺寸而進行分離,它只取決于凝膠的孔徑大小與被分離的組分線團尺寸之間的關系,與流動相的性質無關。
凝膠的主要性能參數(shù)包括平均孔徑,排斥極限,分子量范圍。而且其流動相必須是能夠溶解式樣的溶劑,同時還必須能夠潤濕凝膠,另外溶劑的粘度要低,否則會限制分子擴散而影響分離效果。
(3)中出現(xiàn)的酚羥基物質較多,由于該類物質在溶液中存在以下平衡
其中陰離子與硅膠吸附能力較強,所以在洗脫時拖尾現(xiàn)象嚴重,所以加入適量的酸,使之以分子狀態(tài)存在,對拖尾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成點性有很大改善。
(4)其中樣品5-10-2在進行TLC分析時圖譜如下
參考文獻:
[1]江蘇新醫(yī)學院編.中藥大詞典(下),上??萍汲霭嫔纾?986:2532
[2]王祝舉,唐力英,赫 炎.國外醫(yī)藥·植物藥分冊,2006:21(4):155-159
[3]嚴永清等主編. 中藥辭海(第二卷)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6 :282~5
[4]Galloway J H , et al . 治療濕疹的中草藥及其可能的有效成分. 國外醫(yī)學中藥分冊,1992 ;14 (4) :45
[5]Yoshikawa M , et al . 牡丹皮中不穩(wěn)定單萜的主體結構. 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1995 ;17 (2) :48
[6]Yoshikawa M , et al . 中藥牡丹皮中5 種新的抗氧化糖苷沒食子酰氧化芍藥苷及酚糖苷的分離. 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1994 ;16(1) :43
[7]盛瑞才,丁安偉,向誼. 五種中藥炒炭前后微量元素的含量研究.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5 ;11 (2) :96~7
[8]馬玉玲,劉建勛,孫衛(wèi), 等. 牡丹皮心對犬心肌缺血及心臟血流動力學影響的研究. 山西醫(yī)藥雜志,1984 ;13 (4) :212~4
[9]巫冠中,杭秉茜,杭靜霞, 等. 丹皮的抗炎作用. 中國藥科大學學報,1990 ;21 (4) :222~5
[10]湯文路,李俊,徐叔云. 丹皮總苷抗炎作用的研究. 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1999 ;34 (1) :11~3
[11]梅俏,魏偉,許建明, 等. 丹皮總苷對化學性肝損傷保護作用機制. 中國藥理學通報,1999 ;15 (2) :176~8
[12]梅俏,魏偉,許建明, 等. 丹皮總苷對小鼠化學性肝損傷的影響. 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1999 ;34 (2) :86~8
[13]高本波,徐叔云,戴俐明. 丹皮總苷和白芍總苷的細胞保護作用的比較研究. 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1991 ;26 (3) :234
[14]劉超,陳光亮,趙幟平, 等. 丹皮多糖對正常及高血糖小鼠的降血糖作用. 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8 ;17 (6) :45~7
[15]馬玉玲,李連達,李文彬, 等. 牡丹皮及奎尼丁對體外培養(yǎng)乳鼠心肌細胞動作電位的影響. 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6 ;6 (5) :292~3
[16]王斌,葛志東,周愛武, 等. 丹皮總苷體外對三類免疫細胞功能的影響. 中國藥理學通報,1999 ;15 (1) :63~5
[17]殷敬之. 丹皮酚注射液對68 例搔癢皮膚病療效觀察. 福建醫(yī)藥雜志,1992 :14
[18]吳思澤, 等. 丹皮酚治療皮膚瘙癢性疾病102 例療效觀察. 臨床皮膚科雜志,1988 ;17 (5) :274
[19]李群愛. 牡丹皮的藥理研究. 中草藥,1988 ;19 (6) :3619 章靈華, 等. 丹皮酚的藥理與臨床研究進展. 中國中西醫(yī)雜志,1996 ;16 (3) :187
[20]Takaaki Y, Rinko K, Takahiro N, et al . Metabolism of paeonol in rats.J. Nat.Prod. 1999 ; 62 : 1142-1144
[21]王麗薇,周長新,趙 昱,等. 北五味子化學成分研究. 中國現(xiàn)代應用藥學雜志,2006 ; 23(5):363-365
[22]張 悅,阮漢利,張勇慧, 等. 鄂西大薊化學成分的研究,2007 ;26(12):1425-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