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頸動脈超聲在篩查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作用進行探討。方法: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進行腦卒中頸動脈超聲檢查的308例患者,設為觀察組,其中又有腦梗死組和TIA組之分;同期參與篩查的住院患者189例,設為比對組。對兩組患者的檢查結果中頸動脈斑塊形成、內(nèi)-中膜厚度、血流動力學等指標,進行比較和分析。結果:經(jīng)頸動脈超聲檢查顯示,斑塊檢出率和內(nèi)-中膜厚度兩項指標均高于比對組和TIA組,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比對組和TIA組之間的差異不明顯,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血流動力學指標方面,腦梗死組、TIA組舒張末期血流速度EDV、PSV/EDV、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比對組的各項指標均有所下降,血管搏動指數(shù)和血管阻力指數(shù)均有所上升;腦梗死組患者的血流量明顯下降。結論:通過頸動脈超聲檢查,觀察斑塊、內(nèi)-中膜厚度和血流動力學指標,能夠有效提高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篩查,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超聲;篩查;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352-02
頸動脈粥樣硬化等病變是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進一步提高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效果,我院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給予頸動脈超聲檢查的308例患者,回顧性分析臨床資料,觀察頸動脈斑塊形成、血流動力學變化、內(nèi)-中膜厚度等指標變化,效果滿意?,F(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的308例患者,設為觀察組,其中男性患者166例,女性患者142例;年齡最小的患者38歲,最大的患者73歲,平均年齡為(48.85±3.47)歲;腦梗死患者185例,TIA患者123例;選取同期在我院住院治療的189例患者,設為比對組,其中男性患者100例,女性患者89例;年齡最小的患者36歲,最大的患者65例,平均年齡為(47.28±5.46)歲;排除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腦血管畸形、頸椎病、出血性腦血管病、房顫、心腦血管病史。
1.2 方法
取患者仰臥位,向后略仰頭,將頸動脈充分暴露出來,探頭頻率設置 5-10MHz,從頸根部起,按照長軸和短軸兩個方向,依次顯示頸總動脈、頸總動脈分叉處、頸內(nèi)動脈和椎動脈血管壁的結構。內(nèi)-中膜厚度測量部位:頸總動脈距離分叉處1-1.5cm處測量遠場血管壁的內(nèi)-中膜厚度(從內(nèi)膜的內(nèi)表面到中膜的外表面距離)3次,取平均值。測量頸動脈分叉部內(nèi)-中膜厚度,方法同上。斑塊定義: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不規(guī)則增厚1.5mm以上。上述部位斑塊檢出菌呈陽性。
血流頻譜采集是將脈沖多普勒取樣容積放置于血管中央,取樣容積大小為2-4mm,聲速與血流的夾角小于60度。檢測血流頻譜,血流動力學測定指標為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張末期血流速度(EDV)、PSV/EDV、血管阻力指數(shù)(RI)、血管搏動指數(shù)(PI)和血流量(VOLUME)六個血流參數(shù)。健康對照組將左右兩側血流動力學指標平均后,取其均值。而TIA組和腦梗死組單側發(fā)病者取患側,雙側發(fā)病者取兩側平均值。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2 結果
經(jīng)頸動脈超聲檢查,185例腦梗死患者中,內(nèi)-中膜厚度平均為(0.09±0.02)cm,CCA-IMT值為75.31cm,斑塊陽性率平均(0.11±0.03)%;TIA組的123例患者的內(nèi)-中膜厚度、CCA-IMT和斑塊陽性率分別為(0.08±0.02)cm、30.10cm和(0.09±0.02)%;比對組的各項依次為(0.08±0.02)cm、24.78cm和(0.09±0.18)%??梢?,斑塊檢出率和內(nèi)-中膜厚度兩項指標均高于比對組和TIA組,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比對組和TIA組之間的差異不明顯,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血流動力學指標方面,腦梗死組、TIA組舒張末期血流速度EDV、PSV/EDV、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比對組的各項指標均有所下降,血管搏動指數(shù)和血管阻力指數(shù)均有所上升;腦梗死組患者的血流量明顯下降。
3 討論
根據(jù)衛(wèi)生部最新公布的資料,腦血管病已經(jīng)成為我國城鄉(xiāng)人口死亡和致殘的第一位原因,且其發(fā)病仍呈逐漸上升的趨勢。既往研究表明,頸動脈內(nèi)膜-中膜增厚是頸動脈早期粥樣硬化的標志,超聲能夠直接檢測,且已得到病理學的證實。頸動脈粥樣硬化作為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表現(xiàn),其與冠狀動脈、腦動脈等血管的粥樣硬化之間有著相似的病理生理基礎。因而,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血管疾病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而且,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已是引起腦卒中的重要原因。
頸動脈斑塊影像學研究方式很多,超聲、CTA、MRI均為無創(chuàng)性研究手段。既往文獻表明,超聲、CTA、MRI評價頸動脈斑塊各有優(yōu)劣,超聲頸動脈檢查操作簡便、價格低廉及無創(chuàng)、重復性好等優(yōu)點而日益受到重視,準確性也較高,是首選的篩查手段。超聲頸動脈檢查方式也有多種,內(nèi)-中膜厚度測量、血流動力學分析、斑塊成分分析、管壁彈性成像等等。形態(tài)學測量、血流動力學分析對檢查儀要求較低,容易在基層單位實現(xiàn),因此值得大力推廣。
通過頸動脈超聲檢查,觀察斑塊、內(nèi)-中膜厚度和血流動力學指標,能夠有效提高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篩查,并具有方便、經(jīng)濟等優(yōu)點,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靳文勛,尹莉,劉永強,等.缺血性腦卒中與頸動脈硬化相關性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評估.河北醫(yī)藥,2010,32: 578-579.
[2]張 晶,王 琳,劉志強.頸動脈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價值探討[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09,7(7):17.
[3]Wang L,Zhang X,Liu L,et al. Atorvastatin protects rat brains against permanent focal ischemia and down regulates HMGB1,HMGB1 receptors(RAGE and TLR4 ) ,NF-κB expression. Neuroscience Letters,2010,471: 152-156.
[4]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缺血性腦卒中二級預防指南撰寫組。中國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二級預防指南[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10,43(2):154-160.